06.04 三藩叛亂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兵鋒正盛,為何最後還是兵敗

吳三桂叛亂,手中兵力大概二十萬左右。所謂三藩叛亂,不過是吳三桂真刀真槍,其他兩藩搖旗吶喊而已。吳三桂攻其不備,加之江南原本就是三藩的勢力範圍,戰爭初期取得優勢再正常不過。

三藩叛亂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兵鋒正盛,為何最後還是兵敗不過隨後,吳三桂犯了兩個戰略錯誤,讓吳三桂功虧一簣。

第一,小看了清廷的火氣威力。

清朝由於有對明作戰的經驗,對於明朝的“紅夷大炮”印象深刻。畢竟連老祖宗努爾哈赤都被轟死了。所以清朝掌握天下的時候對於這傳自西方的強大武器一直致力於發展。久而久之,清軍的火器裝備成了一個王牌。三藩叛亂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兵鋒正盛,為何最後還是兵敗而這顯然不是可以給吳三桂的。所以吳三桂再怎麼索取軍費,發展軍力,清軍還是掌握了武器的核心機密。

兵臨長江,雙方對峙。大炮的威力就會顯現出來,這種神奇的可怕的武器,殺傷力在其次,威懾力才是關鍵。畢竟距離遙遠,一炮下去,一群人都給炸死。這仗怎麼打?畢竟跟著吳三桂造反也要有命享受勝利果實啊。沒命享受還造反幹啥?三藩叛亂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兵鋒正盛,為何最後還是兵敗

這種念頭一出來,軍心立馬就不穩。後面根本不用打,這個大炮一出來,吳三桂的軍隊就會潰散。甚至逃兵不斷。吳三桂大勢已去。

第二,吳三桂稱帝太急。

其實算不上稱帝太著急。吳三桂也是眼見大勢已去才稱帝的。畢竟過江是不可能了。所以他就幻想劃江而治。稱帝本想給手下人實錘的感覺,也可以論功行賞。一旦有了利益,就可以讓渙散的軍心重新凝聚。卻不想,他軍隊中還有一部分人等著他反清復明的。三藩叛亂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兵鋒正盛,為何最後還是兵敗結果這老小子先稱帝了,這不是玩人麼?我們要反清復明,你卻稱帝了。吳三桂的軍心再次崩潰。而耿精忠和尚之信根本爛泥扶不上牆,早早離他而去。內部不穩定,吳三桂潰散勢如破竹。

三藩之亂的兇險我認為並沒有那麼大。一直都在康熙皇帝的掌握之中。吳三桂在滿漢軍民心中沒有一點人心。他也只能自己打光自己那點家底。然後該從哪裡來,就從哪裡去了。小丑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