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多方磨鍊自控能力

多方磨鍊自控能力

如何培養自制力?按我們經常說的那樣,無非是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這話好像是讓人用道德的力量來束縛、控制自身的行為。在現代行為學家看來,這種說法僅僅是對了一點兒。

如果人們僅靠意志與毅力來培養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都沒能成功呢?難道能說他們缺乏意志與毅力?

行為學家在分析了人們成功的因素之後,告訴了我們在自制問題上可以採取幾種科學的培養方法。

1.控制自己的思想

這一點可以說是與國人傳統的認識相吻合的。沒有意識作為先導,人就不可能有具體的行為。控制思想,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能要什麼,這是認識的問題。然後再弄清楚,怎樣拒絕不能做的事,強制自己專做該做的事,這是方法的問題。最後再掂量一下,自己做了會如何,不做又該如何,這是建立毅力的前提,是由控制思想向控制行為過渡的問題。

2.控制目標

目標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動的指南,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人不可能無為而治身,都要有一定目的;做事都要有計劃,不能東一下西一下,無頭無序。

目標可以幫助你做很多事。你想成功?你想取得什麼樣的成功?你想怎樣達到成功的目的?你的長期計劃是什麼?中期計劃是什麼?短期目標是什麼?如何去修正你的目標?拿這一系列問題問自己,心中自會明亮許多。

需要強調的是,控制好目標也是取得成功的一種重要方法。只有目標與毅力、意志、方法,就如同想渡河,只想到達對岸,而沒有船一樣。

控制目標,就要制訂目標。目標有長期的、中期的,也要有短期的。像我們買衣服一樣,買皮衣時,要考慮到這皮衣要能穿三五年;買襪子時,只須想著能穿三五個月即可;可買鞋子時,要想著這鞋得穿一兩年。不同的衣服,穿著年度不同,就要在價格、質量等方面做不同的考慮。

再如高中生參加高考,在複習階段,他就應制訂類似這樣的目標:五個月之內,我要怎麼複習?近一兩個月內,我該重點攻克哪一門課程?每週週六,我該完成計劃中的哪些事?如此,中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並舉,做起來就心中有數,忙而不亂了。

修訂目標也是重要的一步棋。目標永遠是超前的考慮,你做到某一步時,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就會出現、發生。在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地修訂目標,那麼目標因不能如約執行計劃而處於廢棄的危險境地。修訂目標就像整理自己的衣櫃,到一定時候,就要看看,哪些衣服還能穿,哪些衣服不能穿?哪些衣服要縫補改裝,哪些又要添置新的。不斷整理,才能讓衣櫃裡的衣服隨時能滿足自己衣著的需要。

多方磨鍊自控能力

3.控制時間

人生活在空間和時間中,空間容納人,時間改變人。很多人事情做不好,就是沒利用好時間。

操縱時間是一門大學問。在國外,專門有向人們提供時間安排的時間管理專家,他的工作就是把你計劃要做的事,結合你的個人情況,做一個統籌的安排。

這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一般的人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還不明白在什麼時候,用多長時間來做某件事。而且更難的是如何將那麼多事和有限的時間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事情做好了,時間也沒白白浪費。

你可選擇時間來工作、遊戲、休息,雖然客觀的環境不一定能任人掌握,但人卻可以自己控制時間。當我們能控制時間時,就能改變自己的一切。

人們不可能把自己的時間都交給時間管理專家去管理,那麼只好自己擔當起自己的時間管理專家,為自己要做的事籌劃籌劃。

4.控制自己的關係群

關係群就是與你保持一定聯繫和友情關係的人群。一個人不可能與他遇到的每個人都建立較為親密的關係,你必然有所選擇;同時一個人也不需要從太多的人那兒學到一定限度或者說一定範圍的東西,所以,他必須有所選擇。

選擇一定的關係群做什麼?與他們溝通、交流,向他們學習,與他們共享休慼,與他們一同成長。

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接觸的人對你的影響非常大,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你會吸納什麼樣的知識和概念,在頭腦中構建起什麼樣的理念,這些會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處世態度與行事方式。

一個人的成功往往離不開機遇,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那麼,你所接觸的人群就是給你提供機遇概率最高的人群,相互之間瞭解了,在做事上也靠近了,於是便有了合作的意向,託付的意向。他人的這些意向在你身上付諸實施,就等於機遇降臨到了你的頭上。

多方磨鍊自控能力

5.掌握溝通的方式

一個健全的人,在與人交往上應該不會有什麼障礙,但在很多時候,不少人在與人打交道時,就因為對某些細節不太注意,而失去了很多機會,仔細傾聽即是其一。行為學家告誡我們,我們在講話的時候,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溝通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聆聽、觀察以及吸收。當我們溝通時,我們要用信息來使聆聽者獲得一些價值,並彼此瞭解。

很多人擅長侃侃而談,並以此為榮。的確,在很多時候,這些人奔放的思想、精彩的言辭烘托了交際氛圍,使大家能交融在一起,彼此很高興、友善地交流溝通。但對這些人來說,如此的舉止或許能使你贏來朋友,卻得不到對你有用的信息。這樣的交際方式只會使你付出,卻無法收穫什麼。

為什麼近代以來出現的藝術家、文學家、哲學家等業界泰斗幾乎都是性格內向的人?為什麼人們傾向於認為性格內向的人更適宜成就大業?或許這裡有很多可供解釋的理由,比方說性格內向的人,行為方式是收斂式的,能靜下心來思考等等。但有一點不爭的看法就是,性格內向的人在與人交往時,往往都是在做聽眾,而非演講者。

傾聽——他們未必願意這樣做,或許是天生的性格使然——使他們有機會獲悉別人的觀點,體會到對方的過人之處,並把這一切吸納到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系統中來,從而提高自己。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都是一群性格內向的人紮在一堆,那也是有點糟糕的事,若大家都願做忠實的聽眾,把裝納知識與智慧的口袋敞得開開的,都等著別人往外倒,這種交際活動八成要泡湯,最後大家不得不失望地攏起什麼也沒撈著的口袋。

既然說要收穫,必然要有付出,那麼,性格內向的人不妨就客串一下演講者,把自己的知識與智慧傾倒出來,與大家共享吧!其實,你如果真的這樣做了,你會發現,你不單單是在付出,你同樣也在收穫,你可以聽聽人們對你觀點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檢驗你觀點的“質量”如何,它們是否需要“吐故納新”等。

看來,在交際場合,講與聽這兩個角色不是絕對的,兩者可以適時轉換,只要你時時在敞開著口袋,無論扮演什麼角色,你都會有收穫,都會從這些收穫中獲得成功的基因。

多方磨鍊自控能力

6.控制憂慮

情緒是人的思想與行為的伴生物,事情做得順利,情緒就好。看天,天是藍的;看花,花是好的;看人,人是精神的。事情還沒做完甚至於還沒開始著手做,障礙一個接著一個,頭腦轉不過彎兒,情緒上就受波動了,看什麼什麼不順眼,儘管它們和你高興時所看到的一模一樣。

如果情緒僅僅是思想與行為的終極或“排洩物”——如果事情做砸了,痛苦一場——那也罷了,糟糕的是,情緒往往會改變你原來的觀念,並自然而然地對你以後要做的事產生影響。情緒不是思想和行為的終極“排洩物”,它是思想和行為中的一個過程,是一個重要環節。

其實,壞情緒不僅僅是暴怒、頹喪,它還包括憂慮。對所做的事過於患得患失,情感過於低沉,瞻前顧後,都會在你邁向成功的道路上設置障礙。人生的真正報酬,取決於貢獻的質與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付出了什麼,掌握了什麼,你就會收穫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