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古籍善本收藏的雅文化

古籍善本收藏的雅文化

古籍善本收藏的雅文化

善本的緣分與傳承

小的時候,家裡很多中醫中藥方面的書,顏色黑黃,每次翻開書頁,總會帶出一股書籍特有的黴味。這一大摞老書舊書,比我們現在的書寬且長,有的線裝,有的因殘缺辨不出是怎樣裝訂的。這些書,都是父親遺留下來的,在父親離世的三十多年裡,源於對父親的敬愛和思念,這些書也一直帶在了我的身邊,偶有醫學界的親屬,會借走一些,有些後來了無音訊,當時的心思是,只要給這些書找到真正愛它的人,不會隨意丟棄就隨它去吧!現在從升值的角度看來,卻是有很多遺憾了。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由此得出結論,書是在愛它的人手裡才得以傳承的。古籍收藏是最高雅、最重要的傳統收藏項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很深的文化沉澱。

什麼是古籍善本

那麼,什麼是古籍善本呢?對於古籍善本的答案一直說法眾多,嚴格地說,古籍善本是古代珍貴的文獻資料,只要珍貴難得,內容精善的古書刻本、寫本都可稱為“善本”。善本的範疇很廣,包括書籍、雕版、信札、石碑、檔案等。目前主流媒體和藏家大多認可清末張之洞解釋的善本之義:

一曰足本,無闕卷、未刪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舊本,舊刻、舊抄。書籍,在讀書人眼中,是極尊貴的,容不得半點糟蹋。從古至今,一般人對書都是懷有感情的。有些人家裡窮,買不起書,就借書,抄書。直到現在,如果是個正正經經的讀書人,是斷不可能去糟蹋書的,實在覺得沒有用了,當做舊書處理也是捨不得當垃圾扔的。從古至今,能夠留下來的藏品,很多源於地下,唯有書籍是個例外,正是因愛而留、因善而藏、因藏而讀,這些時代的載體和物證才得以流傳至今,成為人類靈魂的至寶。

善本的收藏價值

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大都是寫本,將原稿或別本繕寫下來,與原文校核無誤,便為善本。唐以後,雕版印刷術得到了應用,書籍便有了“版本”一說。不同版本書籍收錄文獻多寡、校勘精劣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殘本、精本和劣本之差;書籍版本出現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複本的差別。善本的內涵也比原來更擴大了,以後許多學者對善本的概念不斷總結歸納,最後形成了現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條”,這是目前被大家公認的善本是否具有收藏價值的標準。目前藏家對於文獻資料及工具書藏品非常追捧,與大多以經營為主的書畫買家不同,古籍善本的買家群體目前還是以藏家為主,投機買家還屬少數,這也使古籍善本成了引領市場的新熱點。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一些善本也不容忽視,如以嘉泰的成交記錄為例,《沈從文致施蟄存信札》曾以5.5萬元人民幣成交,《北大著名教授一組信札》則以7.9萬元人民幣成交,《柳亞子致柳無忌信札》曾拍到10萬元人民幣,《胡適致伍昭扆信札》拍至33萬元人民幣。

古籍善本的收藏算是熱門中的冷門,雖然近幾年古籍善本的市場價格日益趨高,但是參與這一門類的藏家人數還是相對較少。對於普通收藏者,應儘量從明清時期的入手,以康熙、乾隆時期的寫刻精本為收藏重點。在同一時期的古籍中要把握“刻本優於印本,初刻優於翻刻,套色優於單色,圖畫優於文字”的收藏原則。在購藏之前應先讀一些有關古籍版本的書,瞭解一些基本的古籍知識。其次,多去博物館、拍賣會預展觀摩,儘可能多地瞭解當前的古籍知識與行情。待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後,再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逐次購買,購買前要確認版本,判斷價值,只有理性、理智地收藏和投資古籍,才能獲得收藏所帶來的文化和精神享受。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