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上海的三國遺蹟:二陸草堂

在上海松江區小崑山上有一處草堂,這裡不如佘山那樣廣為人知。它隱匿於遠離松江城區10公里處的西角,是個人煙稀少的景點。

上海的三國遺蹟:二陸草堂


但在三國乃至西晉的歷史中,這處草堂走出了幾乎改變歷史的人物。論緣起還要追溯到松江在被稱為華亭的時代。

上海建成於春秋時期,經過秦漢的經營,這裡分置為吳郡,孫權統治江南,必須和江南四大家族合作,即所謂的“顧陸朱張”,他們都是吳郡大族,這二陸草堂的主角就和他們之中的一家有關。

上海的三國遺蹟:二陸草堂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芒,孫權也深以為患,於是在吳郡附近建造青龍戰艦,準備偷襲荊州。同年,呂蒙白衣渡江,關羽聞訊回軍至江陵城北,自知不敵,意欲西進入川。關鍵時刻,陸遜領軍溯江而上擊破宜都太守樊友,關閉了荊州軍進入四川的大門。最終關羽失意走麥城。

憑藉這次軍功,陸遜被封為華亭侯,封地就在今天上海松江區至江蘇崑山的範圍內。因為孫權在此地以北打造青龍戰艦,故而附近的大河被命名為青龍江,附近地區也被劃為青龍鎮。

唐朝以後,這裡逐漸集聚出內河港口,遂名青浦,青龍江也就是今天的蘇州河,又稱為吳江,宋代以前水量一直大於黃浦江,故上海近代開埠之前,松江一直是上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由於歷史悠久,文脈淵遠,松江被稱為“上海之根”。(青龍鎮到唐朝時,已成為重要的貿易港口)青浦和松江都在今天陸遜的封地內。

上海的三國遺蹟:二陸草堂


二陸草堂就是陸遜的孫子,陸機和陸雲的早年故居。陸遜雖然有功與吳國,但下場淒涼(被捲入宮廷鬥爭中,被孫權逼死)。其子陸抗繼承父志,是三國後期吳國名將。 鳳凰三年(274年),陸抗逝世,陸機與其兄陸晏、陸景、陸玄及弟陸雲分領陸抗部曲。西晉伐吳,兩位哥哥陸晏、陸景都在荊州戰沒,陸機、陸雲二人就在草堂隱居下來。

上海的三國遺蹟:二陸草堂

隱居期間,陸機著成《辯亡論》,成名於世。憑此才氣,太傅楊駿徵辟二陸,兩人聯手入洛,一時心高,欲於洛中名士交遊,一論高下。然而,世上不如意,十之八九。二人入洛次年,楊駿被皇后賈南風誅殺,後又遇八王之亂,陸機投效成都王司馬穎,卻連續被人陷害,最終冤死,被夷三族。弟弟陸雲、陸耽受到牽連,同樣遇害。陸遜的晚景淒涼,很大原因在於不知收斂鋒芒,誰知同樣的悲劇又重現在陸機、陸雲身上。

上海的三國遺蹟:二陸草堂

司馬家族為避免曹魏皇室衰落的覆轍,昏招頻出,大肆分封諸侯王,一時間群雄並起,最終釀成“八王之亂”。雖然魏晉文風開放,但政壇不穩,陸機、陸雲揹負著祖上的光輝,希望憑藉自己的才氣東山再起,最終卻又成一輪泡影。同樣少年成名的祖輩父輩陸遜、陸抗在陸機的心中地位是非常之高的,二陸草堂記載了一件軼事:當時有人直呼陸遜、陸抗的名字,陸機立即反唇相譏,陸雲解釋“對方可能真的不知道父祖之名啊”,陸機說,“我父祖名揚四海,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小小年紀就以家族的榮耀放在這麼高的位置,或許他二人聯手入洛的風光背後,或許也有重振家門的使命感在催動著年輕的心靈。

上海的三國遺蹟:二陸草堂

有人問,陸機的文才到底有多高? 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寫道: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潘江、陸海,便是潘岳、陸機,二人才高八斗,文思如江似海。杜甫還曾經給陸機做過背書,“陸機二十做《文賦》”。

上海的三國遺蹟:二陸草堂


草堂內陳列著《平復帖》複製件。大名鼎鼎的《平復帖》是陸機的書法手跡,用的是禿筆,顯現的是萬毫合力,歷來被公認為價值非凡的的國寶。

附:陸遜、陸機、陸雲簡介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捲入“二宮之爭”。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太康之英”)、書法家(《平復帖》)。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


陸雲(262年-303年),字士龍,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官員、文學家,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五子。與其兄陸機合稱“二陸”,曾任清河內史,故世稱“陸清河”。


說明:本文摘自《寒溪筆談》 ,編者進行了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