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馮玉祥為何對郭鬆齡見死不救?

孫美斯


馮玉祥並不是對郭松齡見死不救,而是要逼死郭松齡啊!

很多人肯定會說,馮玉祥原來是國民軍,第二次直奉大戰後,脫離直系自立山頭成立國民軍,和奉系的郭松齡更是八百杆子也打不到一下子,為何會涉及到馮玉祥對郭松齡見死不救的問題呢?

郭松齡為什麼會反奉?

這個問題,說來話長,縱橫先簡單總結一下,郭松齡在奉系中用我們東北話來說原來其實是個“粑粑”,後來在東北講武堂搭上了張學良這個順風車,扶搖直上,成為奉系中的大咖。

郭松齡有沒有能耐呢?看不出來,因為奉系的軍事活動並不多,軍閥之間的戰爭也不講什麼戰略戰術,完全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槍炮多的就是硬。但是,很得張學良器重,郭松齡在奉軍中的地位也是直線飛昇,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是三八旅張學良的副手,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也是六路軍中的一路,擔任張學良的助手。

實際上,郭松齡的權力和軍功全部來自於張學良,當然,作為奉系大太子,掌握的都是奉系的精銳,打仗的時候誰也不會讓太子以身犯險,所以,只要一打仗不管勝敗,張學良就是晉升。

然而,郭松齡還是不滿足,所以最後反奉,在他看來,他立的功勞太大,整個東北都應該封給他,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就像劉備在曹操賬下,不是曹操不想容下劉備,是劉備想要整個天下,你又怎麼容得下。

郭松齡反奉和馮玉祥又有什麼關係?

以郭松齡的能力,是絕對沒有勇氣反奉的,郭松齡之所以反奉就是在馮玉祥的慫恿下,當時奉軍擊敗直系,馬飲長江水,雖然後來被孫傳芳打了回來,但是佔領整個山東、直隸、東北的奉系給國民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所以,想要解除這種壓力,馮玉祥必須擺平奉系,藝高人膽大的馮玉祥抓住郭松齡的心理,對其進行慫恿,兩人一拍即合。

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除此之外,郭松齡還拉攏了李景林一起反奉,按照郭松齡的構想,反奉成功後,直隸歸馮玉祥,熱河歸李景林,他自己獨掌東北軍政。

所以,在郭松齡反奉的過程中,馮玉祥起到了很重的作用,馮玉祥和李景林和郭松齡形成了鐵三角同盟關係。

塑料兄弟情之馮玉祥、郭松齡、李景林恩怨情仇

要說鐵三角,估計馮玉祥郭松齡李景林形成的鐵三角是軍閥時期最脆弱的,在三方簽訂條約後,郭松齡雄赳赳氣昂昂出關反奉,由於事先毫無防備,在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看來,最不肯能反的人,竟然反了,這是什麼世道!

郭松齡七萬大軍勢如破竹,由於措手不及,張作霖帶好細軟準備開溜了,後來在日本的幫助下,才沒有迅速潰敗,但是這個時候發生了轉折。

馮玉祥在關內開始圖謀李景林的地盤,李景林也不甘示弱,就和馮玉祥幹了起來,但是李景林生氣啊!你郭鬼子拉進來的合夥人,沒等怎樣,就開始向自己人下手。

再加上張氏父子的拉攏,李景林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扣押了郭松齡部隊的給養和丹藥,尤其是扣押了郭松齡部的六萬冬裝,導致局勢陷入緊張,逆轉直下。

其實,說到底,郭松齡的失敗根本就是敗馮玉祥所賜,儘管馮玉祥後來將責任都推到李景林和手下身上,其實他本人才是罪魁禍首。


史論縱橫


郭松齡和馮玉祥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倆都曾是張作霖麾下的得力干將。二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影響力,也可以說是旗鼓相當。雖然是軍閥的身份,但是憂國憂民,有愛國主義情操,還都是抗日急先鋒。

不過,具體論起個人品質,馮玉祥較之郭松齡就差遠了。這事兒還得從1925年郭松齡反奉事件說起。

當時郭松齡對張作霖為一己私利投靠日本,出賣國家主權非常不滿,決定聯合馮玉祥、李景林定了三人盟約於灤州起兵反奉。

不料馮玉祥臨陣背約,不去增援郭松齡,反倒去攻打李景林。三人盟約成了郭一人單打獨鬥。孤軍奮戰的郭松齡最終戰敗被俘,後被楊宇霆殘殺於老達房。

有人就說了,馮玉祥這麼做,豈止是見死不救,這根本就是釜底抽薪嘛!那麼馮玉祥為什麼這麼做呢?您且聽有書君仔細說道說道。

一、馮玉祥見風使舵,明哲保身。

儘管郭松齡起兵反奉是出於愛國的本意,但在奉系內部並沒得到廣泛擁護。在宣佈“反奉倒張”之後,當時就有齊恩銘、裴春生等4位師長公開表示反對,後被軟禁了。其他軍官也大都是迫於壓力籤的字。

郭松齡宣稱倒戈是要“清君側”、“擁少帥上位”。可是,奉“少帥”伐“老帥”,這不僅違背了中國傳統的基本人倫大道,在策略上也並不高明;而率少帥之兵行逼迫之實,更是自相矛盾。

而且,當張作霖將計就計派張學良前往招撫時,

郭松齡拒絕與張學良見面,這不但讓倒戈的號召在無形中化為烏有,反而讓自己的司馬昭之心,將士皆知了。

郭松齡與其他奉軍將領的關係也搞得不好,比如由於個人恩怨擅殺奉系將領姜登選,便是一例。未經審判便槍殺一位陸軍上將,讓奉軍內部人心惶惶,當然也讓郭松齡本人很失人心。

再看張作霖,經營東北數十年,有禮於士大夫,有恩於士卒。所以其軍心所向,仍在老張家。郭松齡進軍途中,不斷有部隊投奔奉軍,便可見一斑。

加上張作霖暗中收買日本人,獲得了關東軍的支持。而郭松齡的部隊久經跋涉,補給不足,在奉軍的猛烈進攻下,幾近全線崩潰,連後方司令部都已被吳俊升的騎兵包圍。馮,李的增援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在這種情況下,馮玉祥要明哲保身,見死不救,雖說是不夠仗義,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馮玉祥為了趁機擴充地盤。

1925年12月初,郭松齡正率大軍向瀋陽進發,戰鬥處於激烈的白熱化狀態,在這個時候,馮玉祥非但不去幫助郭松齡,卻突然率軍大舉進攻李景林的部隊。他這樣做用意何在?

他是搶地盤去了!為了拓展自己的地盤。他不顧道義,進攻李景林,搶奪了直隸省的地盤,並霸佔了天津作出海口。

馮玉祥不是頭一次幹這種事了。在郭松齡起兵時,鎮守熱河的闞朝璽擁兵觀望時,馮玉祥覺得有機可乘。他就突然出兵,奪取了熱河。

郭馮密約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李景林,不是奉軍的嫡系。因常受到奉系將領的排擠,張作霖也不待見他,遂和馮、郭、李一起密謀起兵反奉。

按郭松齡的主張,當時的三人《密約》保證,李景林在反奉成功後擁有直隸的基礎上再獲得熱河地盤。

但馮玉祥心裡有他自己的小算盤。當馮、郭初歩決定反奉後,他就感覺這是吞併李景林地盤的絕好時機,並打算在反奉戰爭 中只是側翼牽制奉軍兵力,然後以極小的代價奪得直隸、熱河的地盤。

所以,儘管馮違心地同郭簽了保李的地盤的密約,但從他內心可能一開始就沒打算要遵守。只要有機會,他還是會先去搶佔地盤。

郭松齡兵敗後,馮玉祥果然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地盤,東起天津、西迄蘭州,長城內外的草原牧場,都成了他馮玉祥國民軍的天下了。

郭松齡倒戈反奉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條,但馮玉祥從背後來這麼一下子,肯定也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互聯合的三家,兩家先自己打起來了,自然使郭松齡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馮玉祥的這種做法,也的確是太不厚道了!

三、這是由馮玉祥一貫的處世方式決定的。

據說,在張學良晚年口述歷史中,他認為馮玉祥無論從為人還從做事上,都是非常差勁的人物。

張學良對馮玉祥如此差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張學良看來,馮玉祥在郭松齡倒戈中扮演了一個很不光彩的角色。

其實,馮玉祥在北洋軍閥將領中一直不那麼光明磊落。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他本來是與吳佩孚聯合,一起對張作霖作戰。但當張作霖給他送上大筆的銀子時,他卻反戈一擊,成了奉系的幫手,並回京推翻了曹錕政府。

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隨時倒戈,這和他的生活經歷有關。

馮玉祥從小家境貧寒,讀書不多,15歲起便開始了軍旅生涯。軍閥 混戰和自幼貧寒、受壓迫的經歷使馮玉祥不自覺地形成了謀求發展個人利益和反抗外來侵略的意識。

他既有救國民於水火的理想和行動,又有發展個人勢力的實用主義權術。他革命、反戈、起義無數次,人送外號“倒戈將軍”。

但是,馮的大部分“倒戈”行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比如北京政變,它推翻了曹錕、吳佩孚在北京的政權,為北伐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不過,他的實用主義權術在郭松齡反奉戰爭中確實給郭軍帶來了滅頂之災,這不能不說是馮一生難以抹去的汙點。

綜上所述,在1925年的郭松齡反奉事件中,馮玉祥的確是扮演了一個很不光彩的形象。

儘管如此,對於馮玉祥,我們也不應該肆意貶低。畢竟他曾為抗日四處奔走,在民族大義,大是大非面前,他是無可指摘的。

何況,軍閥混戰,本身就是為了私利,馮玉祥為了個人利益選擇倒戈,本來也無可厚非。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民國新女性

韓淑秀是郭松齡的夫人

1891年韓淑秀出生於奉天小東關,16歲時就讀奉天女子師範學堂接受新式教育。畢業後在本校附屬小學執教,韓淑秀是典型的民國新女性,思想開放,反對歧視婦女,關心時局。

經人介紹韓淑秀認識了四川回來的青年新軍,後者被韓淑秀的美貌和才華打動,兩人互生情愫。

青年參與密謀起義,被清政府當局逮捕判處死刑,行刑時韓淑秀冒死阻攔,述說青年是其未婚夫,返回奉天是為舉行婚禮,從未參加革命黨,才獲得釋放。青年對韓淑秀的冒死相救感激不盡,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溫,遂結為生死與共的夫妻。

這個青年就是郭松齡

1925年12月24日郭松齡的反奉軍隊潰敗,挈夫人韓淑秀逃向錦州。在新民縣一個農家的菜窯裡被奉軍逮捕。25日,被押至遼中縣老達房後,郭松齡與韓淑秀被槍殺,張作霖命令曝屍三日。

信仰三民主義的郭松齡

郭松齡1883出生於奉天東郊,祖籍山西太原。父親是名私塾先生,母親是農村婦女。家境貧寒,但母親還時常救急更困難的人,這培養了郭松齡的同情心。

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戰場卻在中國。郭松齡的老家就處於戰區,親眼看到房屋農田被毀,無辜百姓流離失所,無以為繼。郭松齡深受刺痛,那個時候他21歲,正直熱血青年,於是決定從軍報國。

軍校時期郭松齡非常刻苦,對自己要求嚴格,成績優異,培養起了過硬的軍事素養,成為日後能在奉系中崛起的基礎。憑藉過硬的軍事才幹,郭松齡進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任戰術教官。這所軍校其實是張作霖的家校,專門用來培養奉系軍事人才,在這裡郭松齡結識了學生張學良,這時的張學良16歲。深諳軍事,憂國憂民,嚴於律己的郭松齡讓張學良大為欽佩。張學良自己說:學良有動於衷,又奇公學識,有羅為己用之意。

當張學良從講武堂畢業後擔任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舉薦郭松齡任自己的參謀長、團長。從此郭進入奉軍,

奉系有三個重要時刻,郭表現都非常突出。張作霖入關調停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郭松齡在奉系中聲望日益高漲,成為少壯派中陸大派的頭頭,又有張學良做後盾,勢力逐漸做大。手下隊伍已達到6個步兵師,外加1個騎兵旅,總兵力多達10多萬人。

但是郭松齡孤直的性格並不受張作霖的喜歡。在戰略大局上沒有保持和張作霖一致,張作霖是想進擊中原,武力統一全國。而郭松齡提出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

矛盾日益加深

而導火索是1925年10月郭松齡攜夫人日本觀操。意外獲知張作霖擬以“落實二十一條”為條件,商由日方供給奉軍軍火。郭松齡義憤填膺,回國後就聯絡馮玉祥密謀起兵反奉。

倒戈將軍馮玉祥

馮玉祥1882年出生直錄青縣,父親是一名淮軍下級軍官,對馮玉祥從小就朝著軍官方向培養,15歲入保定淮軍當兵,訓練刻苦,喜歡研讀軍事書籍。武昌起義後,馮玉祥開始嶄露頭角,1921年率部入陝,通過一系列作戰,統一了陝西軍政。並且得到蘇聯大力支持,勢力不斷壯大。馮玉祥的西北軍在軍閥中成為一股強大的勢力。

馮玉祥素有倒戈將軍之稱

第一次灤州起義倒清朝

第二次護國運動倒袁世凱

第三次武穴停兵倒段祺瑞

第四次北京政變倒吳佩孚

第五次拉郭松齡倒張作霖

第六次五原誓師倒北洋政府

第七次國共分裂倒共產黨

第八次中原大戰倒蔣介石

起兵反奉、勝利只在咫尺

1925年11月13日郭松齡同馮玉祥李景林簽訂密約。馮據西北,直隸。熱河歸李,郭管轄東三省,馮、李共同支持郭軍反。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齡起兵7萬反奉,從天津出發,破山海關,奪連山,攻錦州。勢如破竹。12月8日直逼奉天城下,城內張作霖大帥府亂作一團,車馬不停裝點金銀財物送往南滿貨棧,士兵往來堆放柴火交上汽油,以防城破好把大帥府付之一炬,免落入郭松齡之手。

勝利彷彿就在咫尺,奉天就在腳下。這個時候局面卻開始轉變,張作霖同日本人訂立密約,答應了他們在東北修建7條鐵路、獲得商租權等侵害中國國家主權的要求。日本人的牽制致使郭松齡遲遲不能發起總攻,導致黑龍江的援軍趕到,勝利變得不確定了。

另一面盟友馮玉祥不僅沒有支援郭松齡,反而趁機襲取李景林軍控制的直隸,搶奪地盤。李景林斷了郭松齡的補給,和馮玉祥開戰。這兩個盟友就這樣在後方打了起來,郭松齡部隊補給上竟到了彈藥不足,缺衣少食的地步。

勝利就這樣轉為失敗了

伸伸手就能握住的勝利,卻倒在最後一步。你說馮玉祥為什麼見死不救,他從頭到尾就沒想過要救,只關心搶地盤罷了。


代康


1925年10月,郭松齡被張作霖召回,奔赴天津攻打馮玉祥統領的國民軍。

不過,雖說在戰場上這兩人勢不兩立,但私底下,郭松齡卻在妻子韓淑芬的牽線搭橋下,秘密地和馮玉祥會面,併成了反奉同盟。

為了保險起見,郭松齡還拉上了在奉軍當差的直隸都辦李景林。最終,三人達成共識,結為反奉聯盟。

(郭松齡劇照)

首先,我們還是瞭解下郭松齡為何要反奉?

郭松齡是奉軍中的五虎將之一,但他剛愎自用,心胸不開闊。所以,張作霖的嫡系將領們對他多有排擠,這讓他無法融入奉軍將領體系之中。

再加上兩次直奉戰爭,他都有不俗表現。特別是第一次直奉戰爭,他還解了張作霖的圍。為張作霖撤退回奉天保證了時間。但直奉戰爭勝利後,郭松齡卻有功無賞。大老闆張作霖的不公平,讓郭松齡非常不滿。

另外,隨著隊伍的擴張,張作霖的步子也越邁越大,一心想逐鹿中原,雄霸天下。郭松齡卻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兩人由於政見分歧,因此,郭松齡更加不受張作霖待見。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郭松齡到日本考察軍事時,發現張作霖為了雄霸中原,竟和日本人達成賣國協議,以取得日本人軍火上的支持。

種種情況,都迫使郭松齡不願意繼續受張作霖差遣。所以他倒戈反奉,絕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郭松齡要反奉,以他的能力和條件,顯然是不能和張作霖抗衡的。

此時,被張作霖追著打的是馮玉祥的國民軍。因此馮玉祥自然成了郭松齡最適合聯盟的隊友了。

(馮玉祥劇照)

郭松齡的夫人韓淑芬正好和馮玉祥的夫人李德全是同學。於是,在李德全的幫助下,郭松齡和馮玉祥搭上了關係,二人一拍即合。

隨後,郭松齡又找來同為奉軍將領的李景林。在他和馮玉祥的慫恿下,一心想爭奪地盤的李景林欣然應允。於是三人歃血為盟,並約定反奉成功後,馮玉祥得西北,李景林得直隸、熱河,而郭松齡則取代張作霖佔領東三省。

反奉武裝準備就緒後,郭松齡率領7萬精兵發起了反奉戰鬥。

由於事發突然,張作霖還來不及做好準備,就被郭松齡以勢如破竹的勢頭,攻陷了山海關,錦州也岌岌可危。一旦郭松齡奪下錦州,奉天就如探囊取物了。

可是這時候,李景林突然反戈一擊,不光扣押了郭松齡軍隊的冬衣,還率軍從郭松齡的後背向他進攻。這樣一來,本來焦頭爛額的張作霖,一下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再加上他又爭取到了日本人的幫助,因此很快他便佔據了主動權。

(張作霖劇照)

那麼,李景林為什麼會違背盟約呢?

這就要說到馮玉祥了。

馮玉祥眼看郭松齡勝利在望,他當然不希望郭松齡做大做強,再加上他不光想要西北,還想要直隸、熱河、山海關。總之,他是處處都想得到。所以,他才會趁郭松齡全力與張作霖作戰之際,揮師偷襲李景林。

李景林見馮玉祥竟然對他插刀,當然不甘示弱,於是斷了郭松齡的糧草,調轉兵力與馮玉祥酣戰起來。

這樣一來,郭松齡就處在了極不利的地步。再加上他所率領的隊伍,都是張作霖的舊部。大家眼看時局發生變化,於是紛紛歸降了張作霖。

這時候,已經奪得直隸的馮玉祥,為了保存實力,也不再出兵相助郭松齡。

最終,郭松齡反奉失敗,遭到張作霖暴屍羞辱的下場。

後來,後人評論說,郭松齡怎麼會和馮玉祥結盟呢?他難道不知道馮玉祥這人是著名的“倒戈將軍”嗎?信這樣一個人,就已經為失敗埋下了伏筆。

(參考史料:《郭松齡反奉見聞》)


張生全精彩歷史


郭松齡千算萬算,終究少算了一籌:利益可以拎的清清楚楚,可是人心畢竟隔著肚皮。

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少算了“人心”,正是郭松齡反奉、反張作霖後最終下場淒涼的主因。

若非馮玉祥中途為利背叛郭松齡,他怎會落下個慘死被暴屍的悽慘結局?

話說回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郭松齡能找到馮玉祥這樣的人當盟友,也是他眼瞎的結果。

1925年10月初,郭松齡與夫人韓淑秀來到日本參觀學習。行程剛到一半時,兩人忽然聽聞張作霖以“二十一條”部分內容為條件,與日本簽訂條約,以此購買日本的武器;而張作霖購買武器的目的,則是要和南方的國民革命軍開戰。

郭松齡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頓覺自己反張作霖的由頭就有了,於是,當時他就振臂高喊到:

“國家殆危到今日這個地步,張作霖還為個人權力,出賣國家。他的這種幹法,我無論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國家的軍人,不是某一個私人的走狗,張作霖若真打國民軍,我就打他。”

恰巧此時,馮玉祥的部下、十三太保之一的韓復渠也在日本觀摩學習。於是,郭松齡便向韓復渠表達了自己想要反自己昔日主子張作霖的想法,並希望能夠同馮玉祥合作,共謀大事。

馮玉祥這個人,別看他濃眉大眼國字臉,卻素有反骨。在於郭松齡合作之前,馮玉祥已經先後反叛四次之多,在諸多軍閥裡,可謂是臭名昭著的“倒戈將軍”。

郭松齡何等機靈之人,在投靠張作霖以前,已經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無數回,豈能不知馮玉祥的為人?郭松齡之所以敢和馮玉祥這種貨色合作,便是他內心深處篤定一件事:只要給了足夠的利益,小人也能為我所用。

在秘密聯絡韓復渠之後,張作霖便電召郭松齡回到奉天。

當時張作霖並沒有察覺郭松齡要謀反,此次電召他回國,也並非是想要探探他的底細,而是為了讓他南下與國民革命軍開戰。

從奉天出來之後,郭松齡來到天津,並沒有繼續南下,而是開始策劃方張作霖的戰爭。儘管張作霖和張學良一直督促郭松齡發兵,郭卻因這樣那樣的理由,按兵不動;另一面,郭松齡加緊與馮玉祥聯繫,以爭取馮玉祥最大限度的合作。

和馮玉祥討價還價式的談判,進行了半個月之久以後,郭松齡終於滿足了他的胃口,並予以足夠大的誘餌:事成之後,整個西北地區歸馮玉祥所有。郭松齡夫婦被殺後暴屍

在此期間,郭松齡還成功策反了張作霖的部下李景林,並且也給他一份蛋糕:直隸和熱河。

這一份根據三方勢力分出來的蛋糕,看似合理,卻又埋下諸多隱患。

李景林雖然兵微將寡,好歹也和郭松齡一樣冒著大逆不道的罪名,張作霖是誰?是李景林的舊主啊。事成之後,才給他分了直隸和熱河,還是夾雜在西北和東北之間,這樣一來,李景林勢必會想:誰知道他倆以後會不會翻臉不認賬?

前者也說了,民國時期的軍閥,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何況李景林本身也不是什麼好鳥,所以雖然他表面上答應了郭松齡的建議,但心裡邊兒揣著什麼主意,卻沒有一個人知道。

至此,郭松齡與馮玉祥、李景林暫時達成了鬆散的聯盟協議,期間的陰謀、陽謀,他們三人比誰都要清楚。

可戰火未開,誰也不好捅破這層窗戶紙。

1925年11月21日,郭松齡在灤州召開緊急軍事會議,與會的人,大概有百人之多。在這次軍事會議上,郭松齡反奉之心昭然若揭;然而參加會議的人,全都是張作霖的部下。他們怎麼甘心賣主求榮,替郭松齡賣命?

於是,郭松齡便將與自己意見不合之人,全都關押起來,送到天津李景林那裡看守。

11月23日,郭松齡在灤州起兵,發表反奉宣言,出兵山海關。對於郭松齡造反,張作霖是萬萬也沒想到!

在張作霖看來,郭松齡就是自己的太子太傅,將來自己死了,他就是奉系軍閥少帥張作霖的首輔大臣。

為了培養郭松齡,張作霖給了他最好的待遇、最好的裝備、最精銳的部隊,如今他竟然造反了!張作霖當時的心情,真真是糟糕到了極點。

戰爭開始之後,郭松齡率七萬大軍先後攻佔山海關、綏化、興城;最後佔領錦州,扼守東北之門戶,將張作霖鎖在關內。眼看就要進攻瀋陽,勝利在望!

可偏偏,就在此時,馮玉祥卻突然背叛盟約,率兵前往天津,攻打起了李景林!

看來,郭松齡還是低估了馮玉祥,見過無恥的,可是沒見過如此無恥的:

“你馮玉祥不來幫忙也就算了,不要壞我好事啊?李景林好歹也是咱們的盟友,你就不能換個人打?再不濟,你不能晚個三五天再打?我的裝備都在他那裡呢!”

可被利益衝昏頭腦的馮玉祥哪裡管得了那麼多?在他眼裡,他就只知道李景林是塊兒肥肉,吃了他對自己絕對沒壞處!而且,這種背主之人,就算打他了,也沒人敢出來擋橫。

果然,當馮玉祥打李景林打的正嗨皮的時候,郭松齡早已兵敗被殺,並且暴屍荒野三天。

不知道郭松齡夫婦臨死之際,除了高呼“為國而死”之口號,是否在內心已經罵了馮玉祥一千遍。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找人合作,一定要考察人品!因為,人心和人品,正相關!


記者李滿


馮玉祥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大軍閥,手下有30萬西北軍。馮玉祥這個軍閥佔據西北搜刮民敗還嫌不夠,想著控制國家政權。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被奉系張作霖打敗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近水樓臺先得月,馮玉祥趁張作霖還沒控制北平,他迅速帶領西北軍進入北平。不僅如此,他還廢除清朝皇室優待條約,直接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將清朝皇室的財產都收入了自己的口袋。


馮玉祥這一招“漁翁得利”可是徹底惹怒了張作霖大帥,他兵率三十萬不斷南下,給馮玉祥造成了很大壓力。雖然西北軍也有三十萬,可是他知道東北軍戰鬥力要比西北軍強多了,光裝備上就在一個曾次,東北軍可是當時中國唯一海陸空三軍齊全的軍隊。

馮玉祥於是就想著拉攏郭松齡,在馮玉祥的誘導下,郭松齡決定鋌而走險反奉。郭松齡,馮玉祥和李景林三人組成軍事同盟,郭松齡率領七萬奉軍精銳率先發起進攻,打得張學良與張作霖措手不及。張作霖為了保全東北,只能請求日本人的協助,作為條件與日本人簽訂一系列協議,但是後來均未實現這也導致了日本人對張作霖起了殺心。



馮玉祥這場反奉戰爭中,沒有調一兵一卒支援郭松齡與李景林,不僅沒有支援,他還在隊友後面捅刀子。他命人控制天津出海,接著又佔領李景林的地盤熱河,這直接導致了李與馮的戰爭,李與馮的反目導致了郭松齡孤立無援。


傳奇歷史觀


郭松齡其人性格沉穩,有城府,但是也脾氣倔強,容易衝動。在決定反奉的關鍵時刻,他拉攏馮玉祥、李景林組成三人同盟。既然是同盟,那麼馮玉祥為什麼最後對郭松齡見死不救呢?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三人中,郭松齡、李景林是張作霖的部下,而且是張作霖親手提拔的新東北五虎分子,新東北五虎即郭松齡、李景林、韓麟春、張宗昌、姜登選。而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倒向張作霖,兩人關係也不錯。既然三人都和張作霖關係親密,為什麼還要結成同盟反對張作霖呢?我們一個一個說。

首先說馮玉祥,馮玉祥之所以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倒向張作霖,主要是因為吳佩孚暗地裡坑害馮玉祥。這又怎麼說呢?

吳佩孚調馮玉祥出兵古北口,經赤峰去進攻熱河。這條路線道路崎嶇,地形複雜,極其難走,最關鍵的是財大氣粗的吳佩孚不提供軍餉,這明擺著就是吳佩孚要借張作霖之手要除掉馮玉祥。馮玉祥不是傻子,磨磨唧唧就是不出兵,還偷偷聯絡張作霖。

後來,張作霖派張學良攜帶50萬鉅款賄賂馮玉祥,於是馮玉祥倒戈,趁吳佩孚與張作霖戮戰之際偷襲北平,趕走了曹錕。形勢急轉直下,吳佩孚的部隊潰敗。那麼後來,馮玉祥為什麼又和張作霖鬧掰了呢?

張作霖和馮玉祥當初有約定,奉軍獲勝後不得入關,換句話說,直隸、天津等地馮玉祥想要。但是張作霖率領奉軍擊潰吳佩孚後順勢就進關了,不但奪取了熱河,還趁機佔據了直隸、天津等地。馮玉祥時刻遭受著張作霖的兵力威脅,你說他鬱悶不鬱悶。而且張作霖還聯絡段祺瑞,排擠馮玉祥。於是馮玉祥決定拉攏別人反奉,拉誰呢?郭松齡。那麼郭松齡為什麼要反對張作霖呢?

這個說起來就比較複雜了,為什麼呢?郭松齡早期一直不得志,直到遇到張學良。郭松齡在東北講武堂時是張學良的教官,對張學良極其嚴苛,張學良對他很敬佩。後來,張作霖讓張學良主導整軍備戰,表面上是張學良在做,其實背地裡都是郭松齡實際操作。因此,兩人基本穿一套褲子,而郭松齡因為這樣的關係而遭到張作霖的器重。但是,當時奉系其實是很複雜的。怎麼說呢?

當時的東北新五虎將中,郭松齡是靠張學良獲得重用,韓麟春、姜登選是靠楊宇霆(張作霖主要智囊)獲得重用,其餘兩人張宗昌、李景林基本被邊緣化,不算心腹。他們當中,郭松齡和楊宇霆兩人幾乎水火不容,為什麼呢?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郭松齡認為奉軍應該據守東北,保境安民,休養生息,待時機成熟再相機而動。這和當時張作霖的財政大臣王永江的意見不謀而合。但是楊宇霆卻慫恿張作霖趁機南下,妄圖侵吞直系地盤,稱霸全國。後來,事實證明,楊宇霆是錯的,而郭松齡是對的。

奉軍雖然前期打得很順,一直攻佔了山東、福建、上海等地,但是一路上燒殺搶掠,兵紀甚差。這遭到了統治區和其他軍閥的一致聲討。於是孫傳芳聯絡五省反奉,奉軍敗退,相繼丟失了江蘇、安徽。這時張作霖派郭松齡去收復失地,和孫傳芳開戰。郭松齡很生氣。為什麼呢?

奉軍前期打的很順時,佔領了很多地盤,張作霖論功行賞,封張宗昌為山東督軍,準備封郭松齡為安徽督軍,姜登選為江蘇督軍。結果楊宇霆找到張作霖,說自己也想管一個省。最後硬生生的將姜登選改任為安徽督軍,楊宇霆成為江蘇督軍,而功勞最大的郭松齡什麼都沒有撈到!現在兩人丟失了防區,又讓郭松齡去收復失地,明顯是拿郭松齡當炮灰。

郭松齡本來對張作霖就有氣,認為張作霖就是一馬匪頭子,上不了檯面。不但思想僵化,更是任人唯親。而且郭松齡在日觀操期間還發現張作霖偷偷的勾結日軍,這讓郭松齡更加堅定了反張的打算。於是郭松齡暗地裡聯絡李景林,決定反叛。那麼李景林為什麼要反對張作霖呢?

上面說了,奉軍原來不打算入關,後來奉軍攻佔熱河、直隸、天津等地,這些都是李景林乾的。李景林的老家是直隸,所以既然熱河都打下來了,何不順便攻取直隸呢?但這明顯違背了張作霖的安排,至少表面上是的。為了給馮玉祥一個交代,張作霖要斬了李景林。這時郭松齡站了出來,勸張作霖不能衝動,正是用人之際,臨陣斬將不好。張作霖也就是演給馮玉祥看的,於是順勢就放了李景林。

但是李景林還是被嚇得不輕,同時也感謝郭松齡為自己求情,視郭松齡為恩人。當郭松齡找到他反對張作霖時,李景林二話不說就同意了。至此,三人達成同盟,一致反奉。那麼利益如何分配呢?

郭松齡當時擁兵七十萬,實力雄厚,因此,郭松齡制定了主要規則,計劃三人共同反奉,郭松齡為主力,兩人輔助,事後郭松齡控制東北三省,李景林控制熱河、直隸、天津,而馮玉祥控制西北。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賬面上明顯馮玉祥吃虧呀。但是馮玉祥為什麼同意了呢?

(倒戈將軍馮玉祥)

其實馮玉祥是個老狐狸,他不但聯絡了郭松齡,還聯絡了孫傳芳,自己實力不濟,只有先低調再說。等有合適機會,再出手不遲。而這邊郭松齡因為收到張作霖電報,讓他返回奉天。郭松齡判斷計劃洩漏,於是倉促結盟起義,根本沒有考慮太多,這也是馮玉祥後來能鑽空子的原因。

果不其然,當郭松齡和李景林率軍猛攻山海關時,馮玉祥故技重演,磨磨唧唧不參戰。後來看到直隸空虛,於是偷襲了直隸。李景林一看自己地盤被馮玉祥偷襲了,於是掉過頭來打馮玉祥。就這樣,本來是同盟關係,李景林和馮玉祥先打了起來,後來李景林更是事情做絕,扣押了郭松齡的軍餉和冬裝,導致郭松齡軍餉緊張,軍人在冰天雪地裡穿著單衣作戰,後路還被切斷。

因此,當郭松齡最後被阻擊於巨流河時,馮玉祥正忙著和李景林開戰,搶奪地盤,哪有心思去援救郭松齡呢?


每日趣評


自古以來想要成大事者,必須要有神隊友的相助。如果找了幾個“豬隊友”來一起共事的話,基本上結果是會失敗的。

有句話不是說的好嗎?“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能夠君臨天下?除了他自身的王者風範和優秀外,同樣也離不開他手下的諸多得力干將。他能夠成功殺掉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得多虧他手下的諸多謀臣在旁出謀劃策,猛將在外打打殺殺。郭松齡反奉為什麼會失敗?追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他找了兩個豬隊友。其中有個豬隊友就叫馮玉祥,當初明明商量好了一起反奉,結果他卻見死不救,反而臨陣倒戈。為何呢?

㈠為什麼郭松齡會反奉?

郭松齡這個人性格有些不合群,再加上他有著自大的毛病,奉軍中的許多優秀將領都不喜歡跟他往來。因此他就覺得自己受到了委屈。再加上平時他作戰表現很出色,尤其是在第1次直奉戰爭中,他幫了張作霖好大一個忙。在這戰功的累積之下,他就開始了飄飄然,覺得自己了不起的很了。萬萬沒想到,他立了這麼多功,張作霖卻半點沒有給他好處,他就覺得更委屈了。在委屈和自大的雙重疊加之下,他決定要反奉。他認為繼續跟著張作霖幹,自己是沒有前途的。

㈡反奉聯盟草草成立,郭松齡找了豬隊友

郭松林覺得自己不能打沒有把握的仗,因此他要找外援。藉著自己妻子的人脈關係與馮玉祥搭上了關係。兩人當即一拍即合,說定了要一起反奉。為了能夠更加保險一些,他又拉了一個“外援”直隸督辦李景林。說實話馮玉祥這個人人品真的不咋樣,虛偽得不得了。此話怎講?他太會裝了,一些報道的說他喜歡與士兵一起一起吃飯和交談,非常地平易近人。然而事實上呢,全是他買通了媒體為他造勢的。找了一個人品不好的來共事,郭松齡完全是自找死路。

㈢馮玉祥重視個人利益,這決定了他會見死不救

單看馮玉祥的外表,你會覺得這人是個忠厚老實的人,沒有什麼花花腸子。但若是你與其接觸時間一長,你就會發現他是一個非常重視個人利益的人,他可以為了一己私慾而無所不為。郭松齡率先打響反奉的槍聲,剛開始打了張作霖一個措手不及,他帶著7萬精兵那是走到哪兒打下哪兒。就連山海關都被攻陷了。馮玉祥就眼紅了,眼看著郭松齡馬上就要反奉成功。這怎麼可以?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郭松齡反奉漸漸開始呈現出頹勢。馮玉祥這個人袖手旁觀也很正常,畢竟他生性涼薄。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在民國時期的眾多的軍閥中,馮玉祥是真正在出爾反爾、反戈這一條道路上走到了極端的人,馮玉祥的一生都在出爾反爾,通過背叛別人為自己謀取權利,郭松齡只是馮玉祥背叛人生路途中的一個過客、是他背叛史中的一個點綴。


在教科書中,馮玉祥是非常著名的愛國將軍、內心具備著非常高尚的情懷,但是在實際的歷史中,馮玉祥卻被人們稱之為倒戈將軍、九姓家奴。

馮玉祥最經典的倒戈案例

馮玉祥的第一次倒戈是倒戈清政府,在清政府滅亡之後,他又在袁世凱以及各大北洋軍閥、國民政府和我軍之間倒了多次的戈。


因為倒戈次數的數量之多、在歷史中的罕見,所以他的名聲也開始流傳在了歷史中。

馮玉祥人生中最經典的一次倒戈是對直係軍閥吳佩孚的倒戈,吳佩孚是曹錕手下的大將,雖然他屈居在曹錕的部下,但實際上直係軍閥的軍隊力量都是由他自己掌握的。

在吳佩孚的軍隊正和張作霖軍隊在山海關一帶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這個時候投靠在吳佩孚手下的馮玉祥趁吳佩孚在外打仗直接就帶兵攻佔了吳佩孚的老本營北京、把紫禁城裡的溥儀皇帝趕了出去。

(吳佩孚)

正是因為馮玉祥當時的倒戈導致了吳佩孚與張作霖作戰的失敗。

郭松齡反叛張作霖的原因

在1925年,馮玉祥和郭松齡合作的時候,情況也是如此。

郭松齡是張學良的老師、也是一名軍事能力很強大的將領。

他原本的人生非常波折,他是一個很有理想、很有野心的人,但是因為世事的困擾,最終導致了他只能從外地回到了東北,在東北的講武堂裡當起了一名教師。

他和張學良就是在東北講武堂裡面認識的,張學良對他的才識非常欽佩,對他口中的理想、報國之志也極度的崇尚。

因此在張學良的強力推薦下,郭松齡才開始擁有了發展的平臺,他被張作霖重用了起來,然後在軍隊中立下了很多功勞。

郭松齡這個人的軍事才能是無法否認的,但是他的身上有一點也是非常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他心胸的狹隘。

郭松齡在反叛張作霖時給自己找的藉口非常高尚,在他自己的說法中,他是為了拯救國家、是為了制止軍閥混戰加速國家分裂才出兵反對張作霖的。

但是實際上他反叛張作霖的原因卻沒有那麼簡單,他反叛張作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張作霖在一次大勝後想讓他繼續在軍隊中鋪佐張學良、沒有給予他想要的獎勵。

(張作霖父子)

所以他在懷恨之下才趁著張作霖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帶著張作霖的兵反叛了張作霖。

郭松齡和馮玉祥的合作

在反叛張作霖之前郭松齡心裡很沒有底氣,為了更堅定自己的信心,郭松林就找到了馮玉祥以及當時同樣投靠在張作霖部下的軍閥李景林,跟他們商討起了一同對張作霖作戰的計劃。

馮玉祥倒戈的名聲是為當時人們所熟知的,很多人都知道馮玉祥的性格、都知道馮玉祥是一個多麼陰險的人。

但是郭松齡不在乎這些東西,他覺得只要能給自己帶來成功的保障,那一切的壞名聲都終將是浮雲。

正是因為他對馮玉祥迷一樣的相信最終為他的失敗設下了伏筆。

馮玉祥在和他談好之後,在明面上準備得非常積極。

在郭松齡出兵之前,他也感受到了馮玉祥偽裝好的誠意,因此最終他才放心地向張作霖出兵了。

馮玉祥的反戈以及郭松齡的失敗

不過正在郭松齡出兵的腳步剛踏出沒多久,馮玉祥後腳就違反了他們之間的協定。

當時馮玉祥以借道的名義踏入了準備劃分給李景林的地盤,由此引發了二人之間的戰爭,在戰爭爆發之後,馮玉祥把李景林給擊敗了。



因此導致了除他這個本身就心懷不軌的同盟之外,郭松齡也同時失去了另一個同盟。

馮玉祥的決定打破了郭松齡的計劃,不過在失去了兩個盟友之後,郭松齡軍隊的戰鬥力卻沒有變小。

當時他對張作霖的攻勢仍然是勢如破竹的,在他突然、強大的攻擊下,張作霖差點都準備收拾自己的金銀財寶逃走了。

如果不是駐紮在東北的關東軍幫助了張作霖以及郭松齡手下的士兵在感受到張作霖諒解的態度後潘然悔悟拒絕接受了郭松齡指揮的話,那或許張作霖就真正栽在了郭松齡這次反戈下。

馮玉祥和郭松林簽訂協議的原因

從這整件事情上來看,馮玉祥都是不可能會去救郭松林的。



雖然他們之間早有協定,但是那份協定就是馮玉祥徹頭徹尾的騙局。

馮玉祥之所以會和郭松齡籤這份協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讓郭松齡放心、有底氣地去與張作霖二虎相爭。

然後在他們兩個人鬥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自己則去充當漁翁的角色,趁他們誰也顧不了誰的時候,把張作霖的地盤給侵佔到自己的手中。

所以說馮玉祥是不可能去救郭松齡的,他當時的做法就如同在郭松齡的背後給郭松齡來上一刀一樣,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郭松齡最終的失敗,在他這樣的人眼中,有的只有自己的利益,而沒有任何的信義,讓他去救人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孤客生


馮玉祥被稱為倒戈將軍,什麼是倒戈將軍呢?就是在關鍵的時候,他為了利益,毫不猶豫地對盟友致命一擊——先插兄弟兩刀再說!郭松齡在奉天撐不住時,馮玉祥卻得到了劍仙李景林的直隸、還有闞朝璽的熱河兩省。郭松齡倒戈奉系,雖然有馮玉祥的小動作,但郭松齡至少還算得上大義。而且郭松齡之敗非敗於張作霖也非敗於馮玉祥的倒戈更非敗於郭松齡另外一個盟友劍仙李景林,而是敗給了日本帝國主義!就連當時的報紙也是這麼說的。福垊還是先帶您看看整個反奉過程吧,具體答案就在其中。

郭松齡為什麼反奉?

第一、李廣難封。郭松齡是郭子儀的後代,他是張作霖的五虎上將(郭松齡、李景林、韓麟春、張宗昌、姜登選)之首,可非常尷尬的是郭松齡韓信一樣的人,戰功赫赫,卻沒有封地(韓麟春也沒有)。老張原本讓郭松齡在安徽任督軍,結果楊宇霆也想當督軍,老張就讓楊宇霆督軍江蘇,原來督軍江蘇的姜登選督軍安徽。後來奉系的安徽、江蘇兩省丟失。郭松齡就想讓前安徽督軍姜登選跟他一起造反,結果被義正言辭拒絕,老薑就這樣被殺了。

第二、不做漢奸。郭松齡可是老張留給張學良的王牌搭檔,手握著奉軍的精銳。他在日本聽說老張竟然簽訂城下之盟而換取日本的武器而要消滅馮玉祥的國民軍。郭松齡可以容忍李廣難封的恥辱,但堅決無法容忍張作霖打馮玉祥!他跟馮玉祥是親戚嗎?還真不是。馮玉祥雖然是倒戈將軍,但這次馮玉祥跟孫中山合作,雖然孫中山去世了,但他的軍隊依然支持北伐,軍隊名稱依然是國民軍。這使曾經跟孫中山並肩戰鬥過的郭松齡對老馮有種天然好感。他感覺馮玉祥是為國為民的革命軍,張作霖是賣國求榮,只想擴大地盤的軍閥。馮玉祥給輕輕一挑撥,郭松齡就熱血沸騰了,他要為國為民,當然也為自己。最終他也死於不做漢奸,張作霖也是因此而死。

拉盟友、畫蛋糕、打老張

郭松齡在直隸的省會天津,先把直隸督軍劍仙李景林拉下馬了。這時已經形成了馮、郭、李三人同盟。他們戰後是這樣分蛋糕的,郭松齡佔據東三省,李景林佔據直隸、熱河兩省,馮玉祥佔據察哈爾特別區。張作霖的侯爺山東省張宗昌不趟這渾水,熱河的侯爺闞朝璽兩邊都賣乖,騎牆派。這蛋糕很明顯郭松齡的最大最美味,李景林的最小,而且李景林的熱河還夾在察哈爾和東北之間,誰知道以後會是什麼樣?李景林只表示後方支持,馮玉祥表示參戰。

其實郭松齡知道,他們兩個能在自己進攻老張時支援下後勤就不錯了,至於別的他還真不敢想。畢竟自己的地盤得自己打,郭松齡向老張發起進攻後,老張和小張以及他們的小夥伴驚呆了。老張不相信自己最器重的人,將來和太子一起治理天下的人,竟然吃裡扒外打自己。老張小張一邊勸,一邊擋,然而勸不住,擋不了。可郭松齡後院起火了,李景林扣押了老郭的天津存款和6萬冬裝,就向老馮求援一起北上,老馮光說好好好,中中中,行行行,就是按兵不動。郭松齡決定靠自己,結果出奇的順利,拿下錦州後,老張都決定要腳底抹油了,並準備派人請郭松齡主政東北。

郭松齡向瀋陽進軍,表面中立的日本卻不中立。日本拉攏郭松齡,郭松齡堅決拒絕,只為國家大義除賊,並保證不會侵犯日本的利益。日本轉而拉攏張作霖,張作霖求之不得,只要能保位,啥都好說。日本趁機提出要修七條鐵路,獲得商租權。郭松齡在日本的阻撓、打擊下,為張作霖調兵遣將爭取了時間。而這時觀望的李景林,被馮玉祥趕跑,李景林直隸丟失,熱河也被馮玉祥拿下。孤軍奮戰的郭松齡,在後勤匱乏、日本和張作霖援兵合力下兵敗身亡。

反奉後續

李景林後來跑到了山東,跟張宗昌要一起反對馮玉祥。馮玉祥的老上司吳佩孚狠狠報復馮玉祥。老張本來就要揍馮玉祥,攤上這事就個更要痛下黑手。三面合擊,馮玉祥通電下野,到蘇聯考察去了。張作霖答應的日本的條件並沒兌現,張作霖靠日本贏了郭松齡,同樣的幾年後日本也炸死了“失信”的張作霖。郭松齡反奉,竟沒有一個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