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漢族為什叫“漢族”?

字裡故事


漢族主要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得到這個名字的。我們都知道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相繼進入中原建立國家,他們看到原來的華夏族的人民,行漢朝的禮儀,穿戴漢朝的衣帽,便稱這些人為漢人,稱這些人所用的語言為漢語,所以漢族的稱呼便沿用了下來。



漢族的先民華夏族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秦統一天下以後,原來的六國的百姓成為秦王朝的人民。那時候西域和匈奴人把秦朝人稱為中原人或者秦人。漢朝開始以後,統治時間長達400多年,疆域不斷擴大,融合了很多周邊的民族。所以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融合了羌,匈奴等人民,逐漸形成了漢民族。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五胡南下,漢民族的人口從黃河,淮河流域逐步向長江,珠江流域遷徙。漢民族勤勞樸實,努力奮進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56個民族緊緊團結在一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鬥。


紅雨說歷史


民族的源頭,是地域概念

民族本質上,是基於地域經濟、地域環境因素,形成的文化概念。

引用一個國外流行的三重自我,來定義“人”的話。

  1. 生物基因上的人(自我)。
  2. 環境文化上的人(自我)→民族
  3. 人生目標和價值實現上的人(自我)。

民族,就是環境文化上,相近人群的集合。

如果,各位有去了解過,最新的基因研究成果,就會知道這樣一個事實。

人,無論外表看起來有多麼不一樣,人之所以是人,核心基因,沒有任何差別。

(甚至可以追溯到同一個祖先)


而人的基因和達爾文進化論中的猿猴有巨大的、根本性的差異。

也由此,達爾文進化論已被推翻。

人生來就是人。

有進化,也是在人的基礎上不斷進化。

而推動進化,導致外貌膚色不同的,是基於環境因素,所產生的微量基因突變。

這些微量基因突變,佔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也非核心基因突變,人類的核心基因依舊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人類,至少在基因學上是完全平等。

故而,所謂民族,可以看做是,基於地區因素產生的,人類文明中的微量基因突變。

漢族的源頭,是華夏九州

我們都知道,上層建築,建立在經濟基礎上。

所以,一個地區的經濟模式,決定了文化。

華夏文化的經濟基礎是農耕,及以農耕為依託的手工業(比如養蠶紡織,比如伐木建造房屋)。

以現有史料來看,華夏的農業,在夏商時期,就已經開始進入精耕細作的時代。

在這樣一系列的積累下,形成了華夏文明。

而漢族,就是歷史時期上,對華夏文明的代稱。

這與漢朝的大一統有關,在漢朝之前,有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分裂期。

這些諸侯國,雖然割據一方,但經濟基礎並沒有太大變化,文字之間,彼此有差異,但還是有共同的底本。

秦朝雖然做到了“書同文,車同軌”的大統一,但由於苛政,最終為漢所取代。

漢朝奠定國家穩定後,開始向周邊諸國派使者,進行交通,比如張騫出使三十六國。

自此,漢人替代華夏,稱為一個國際稱呼,所指概念其實是,指中原王朝治下所有的人。

就好比今天,中華民族=中國人。

戰爭擴大,漢人被窄化為漢族

由於漢朝佔盡天時地利,既是漢朝滅亡,漢人的稱呼依舊延續了下去,並長期指代中原王朝的統治。

大約在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民族南下入侵。開始仿照中原王朝建國。

這些北方民族建立的國家,或多或少採用了中原王朝治理國家的手段,吸取儒家文化,漢人文化。

這並非是儒家文化、漢人文化有什麼特別了不起。

最重要的是,這些國家的經濟,還是以農耕為支柱,同化是必然的。

由於戰爭從中原爭霸,擴大為古代國際戰爭。

這時,漢人這個概念便被逐漸窄化,變成了漢族。

到了元朝時,元朝統治者,有意無意地嘗試,改變農耕經濟模式。

比如把耕地做牧場,比如嘗試發行紙幣。

與經濟措施相配合的,便是所謂的四等人制

這類以民族論等級的做法,和印度的種姓制,本質上都是把人分等級,固化階級的一種手段。

這種逆規律的做法,很快讓元朝統治者嚐到了惡果。

所以,民族論等級,歸根結底是封建社會中,固化階級的手段之一,而非唯一。

如果去除這些階級固化的內容,所謂的民族政策,其實應該歸屬到地區政策。

用來協調地區發展的不平衡。

比如同一貧困地區,在那個地區,無論什麼民族的人,都會有困境。

這些困境只有分特別困難的、普通困難的、不困難的,並不分民族。

而經濟以外的上層建築,諸如文化,當然應該是隨時代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比如漢族自身,就主動淨化了許多不良封建教條。

以上,就是小編對漢族的看法,歡迎指教。


姞雪心


開頭第一個推薦的就是極盡造謠惑眾之能事!

還拿“元朝四等始有漢”的陳年看謠來說!

《後漢書·西域傳》載:莎車國大人休莫霸“與漢人韓融等殺都末兄弟,自立為王”。《後漢書·南匈奴傳》載:“比密遣漢人郭衡奉匈奴地圖,求內附”。“《後漢書·西羌傳》載:“霍去病破匈奴,取西河地,開湟中,於是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後漢書·烏桓鮮卑傳》載,議郎蔡邕在議及破鮮卑問題時曰:“漢人逋逃,為之謀主,兵利馬疾,過於匈奴。”《後漢書·耿恭傳》載:“車師王國后王夫人‘先世漢人’”。

《後漢書》是南朝的,誰說要元代才有「漢人」的???

何況,就算我讓你一下,不考證漢、晉、隋,那《唐詩三百首》裡的「漢」被你吃了???

漢家此去三千里——唐/常建,《塞下曲四首》漢皇重色思傾國——白居易,《長恨歌》漢將辭家破殘賊——唐/高適,《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唐/高適,《燕歌行》漢家大將西出師——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以上這些,還都是軍旅詩,全部和徵邊有關,可見唐朝時就已經自稱漢國漢人。

公元753年(唐天寶十二年),唐廷出兵收復此前被吐蕃與南詔侵佔的越嶲(今西昌),吐蕃贊普遣使至南詔言:

“漢今更置越嶲,作爰昆明,若不再除,恐成滋蔓”——《舊唐書·地理四》

說明不但唐朝自稱自己是漢國漢人,連當時的“外國”也是這樣稱呼。

事實上,今天西域出土的漢代竹簡就已經證明,自漢武帝擊滅匈奴後,西域各國已開始稱漢朝的皇帝為“漢王”,稱漢朝的使節為“漢使”,稱漢朝的軍隊稱“漢軍”。


無風即風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name": "\\u9879\\u7fbd\\u9001\\u7ed9\\u5218\\u90a6\\u6700\\u7f8e\\u7684\\u4e00\\u4e2a\\u6c49\\u5b57\\uff0c\\u6210\\u5c31\\u4e86\\u4eca\\u5929\\u7684\\u6211\\u4eec.mp4\

x819969731


自古以來,人們都是依水而居。“漢”一指漢水,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發源地是漢中,漢中是當時重要的文明地域,處於四川盆地與渭河平原之間,由於地勢原因,自古就是兵將必爭之地。據說在秦末,項羽曾封劉邦漢中王,目的就是為了圈住他將其封鎖。但劉邦暗度陳倉,一路攻入渭河平原,打贏了天下。古人通常是按照封地的名字命名朝代之名的,所以劉邦所開創的時代成為“漢”,這個時代的人成為“漢人”。

在漢朝滅亡後,中原分裂,以匈奴為主的“五胡”企圖重建歷史,到隋唐時期如願以償,唐朝的盛名也聲名遠播。但畢竟漢人再前,他們的輝煌是無法抹去的,所以現在都說中國都說“漢唐”。

其實“漢族”的說法在古代並沒有,都是籠統地說漢人或胡人,講求文化上的認同,只要遵循相同的秩序、認同禮樂文化,哪怕是胡人,也屬於華夏民族。

真正重視“族”是從安史之亂開始的,胡人逐漸失去公信力,重文抑武和排外政策使宋朝的氣象發生了不可逆轉變化。元代,蒙古人四處討伐,將弱小國家收入麾下。明代全面排斥蒙古,清朝對滿漢兩族既融合,又區分明確。到了近代,“民族主義”興起,中國開始明確疆域,救亡圖存,於是以第一個偉大時代的遺產——“漢人”來自稱,“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

漢族本身就是個巨大的融合的產物,不僅是文化,還是人。這也是先進的一種體現。


老照片


\n其實這一直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可謂眾說紛紜。 已故史學家呂思勉所著《先秦史》中述:“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已故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史振羽在所著《中國民族簡史》中說: “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更多的說法是從漢朝開始。

但也有人認為,以上的說法都不是很確切,認為漢朝初期華夏族人只被稱為“漢人”,並不叫“漢族人”。


華夏族真正被稱為"漢族",並在不斷融合其他民族擴大至中國幾乎整個疆域,經歷了幾個過程。

華夏族經炎帝、黃帝、蚩尤三大部落的激烈戰爭融合為“華夏民族”後,再經過夏、商、周(春秋戰國)的戰亂和遷徙,各民族不斷融合,華夏族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漢朝建立後,華夏族人開始有了“漢人”的稱呼,偶爾也被稱作“漢族人”,但那時的漢人主要分佈在中原地區和長江流域一帶,還不包含南越(包括今兩廣、海南、福建等)地區的小數民族及北方的一些小數民族。

三國、兩晉南北朝所歷三百多年,戰亂不斷,民族遷徙不斷,結果是形成了民族大融合。北方的鮮卑、拓拔、羯、氐、羌族等已與中原地區的民族充分融合。再經過兩宋、夏、金、遼的大融合,漢族基本成型,但仍沒有“漢族”的稱謂。


元朝建立後,由於蒙古族人數量很少,蒙古貴族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削弱其它各民族人民特別是人口眾多的漢人的反抗意識,把統治疆域內的人民分別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居住於大漠南北的蒙古各部落(包括兀魯、忙兀、克烈、札剌亦兒、塔塔兒、斡亦剌等部族)稱為"蒙古人";把回回、畏兀兒、康裡、阿速、禿八、唐兀、哈刺魯、吐蕃等各族稱為"色目人";把原在金朝統治下的漢、契丹、女真、渤海、高麗及較早被征服的四川、雲南兩省人劃歸"漢人";原居住於南宋境內的各民族人民稱為"南人”。

後來為了與蒙古族的"族"稱對稱,對“漢人”也稱為“漢族”,元朝庭在一些正式的文件中開始用到“漢族”字眼。“漢族”的稱呼便開始廣為流傳。所以,漢族真正被稱為"漢族",是從元朝開始的。

明朝時期,“南人”的稱謂也被取消而與"漢人"一道被稱為“漢族”,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漢族”主體。


影子伴你


主流把漢族說成華夏族是不準確的,因為漢族事實上只是周代以後形成的文化格局,到了漢代得了名稱。華夏族是一個大概念,漢族只算其中之一。漢族主體是周代隨武王伐商從西部回到中原的羌人和北三苗。而且可能以羌人為主,北三苗是秦國時代開始大量從西部返回。羌人和北三苗是黃人支系的不同,但數量上北三苗佔絕對多數,所以後來的羌人可能大部分是O3北三苗,而O1則相對不多。現在羌族裡各有一半。而像党項之類可能多數是O1,在西部建立大夏或者西夏的都與他們有關。這些人大部分已經遷移但藏印交界地域,比如夏爾巴人,比如絡巴藏族。哈薩克的則在戰爭中父系基因被替換掉了。所以後來源源不斷返回的多數是北三苗。周代開始返回,秦國時代大量進入,這個過程直到隋唐時代。所以北三苗構成了漢族的主體。又加上留在中原的如楚國的南三苗中的熟苗,所以漢族O3居多。漢族的第二成分是商代基礎民族,歷史上與三苗是一個集團的O2族群。O2O3古代很晚才分的家,是黃人老三的後代。我取名為苗蠻集團。北三苗被分出去以後,夏人又被趕走,那自然崛起的就是他們,殷商失敗以後分別向南北兩邊潰逃,北面萁子朝鮮,南面跑到雲南等地,最後進入泰國,形成撣泰民族,有的在印度東北邦。留下的則是微子宋國,基因與泰國一樣為O2a,後來的曹操就是這個基因,趙宋也有可能。北面的形成朝鮮民族,流入契丹以及後來的滿族,還有一部分渡海進入日本,日本滿族朝鮮族都有高比例存在。基因為O2b。漢族的第三成分就是O1,他們出自黃人老二群體,後來的百越,以及西部的羌族,東胡的核心群體,包括契丹滿族的核心群體都是他們,他們也是夏人的後代。還有一部分是黃人老大的後代N,但比例很小。N大量存在於彝族,蒙古族,滿族,以及俄羅斯境內,以及烏拉爾語系芬蘭人。漢族還有一支為外族人口就是新幾內亞基因K。大概有10%不到。西部各族裡也有,比例都不大,這個群體是客觀存在,只是找不到其對應的文化元素,所以很可能是古代的跟隨民族或者奴隸群體。就像北歐基因存在於日耳曼人裡,但也找不到其文化痕跡。北歐基因,新幾內亞人,阿拉伯人,高加索G從基因上看是近親,但卻沒有在一起,而且都找到各自原生文化,所以是跟隨民族的可能性較大。而且很奇怪,古人就像知道誰相對高級一點一樣,使用次序是從新幾內亞人到阿拉伯人,再到北歐基因,最後高加索基因的順序。基因顯示也的確是這麼一個由高級到低級的順序。這點很奇怪。再回到漢族的話題上,漢族總體上是黃人老三的後代,與苗瑤以及泰國人親緣更近。古代自稱是蒙或者蒙古,所以留在西部的就連同C系變成了蒙古族。苗族自稱至今都是蒙或者蒙古,達木。泰語稱苗族直接是蒙。泰國首都也叫曼谷。還有就是或者入藏成藏族。還有一部分沿藏彝走廊入彝族,入緬北形成緬北各族,尤其克欽也就是景頗族等。正因為後來的遊牧主要源流都是被甩出中原的黃人後代,而且以北三苗為主,再加上週代以後鐵器普及,農耕人口數量與遊牧不成比例,現在蒙古國也只有二百萬人口,所以後來每次遊牧進入中原都是進入農耕人口的汪洋大海,就像滿族進入時不到十萬。而漢族之所以被滅,很大程度是民族意識沒有形成,天下是皇家的天下,所以與其說是被遊牧所滅,不如說是被漢奸所滅,每次都如此。抗日戰爭時,剛好遇到民族意識甦醒,雖然還是有大量漢奸,但終歸還是抵抗了那麼多年,如果沒有民族意識覺醒,抵抗不了幾天就被自己人滅掉了。北魏鮮卑人主動漢化的原因就是因為被統治人口太多,只有漢化這一條路。所以維繫漢民族的命脈主要是人口,其次才是文化。


國病


漢人是胡人對漢朝統治區生活的人的統稱,後世胡人沿用了這一對中原地區的人的統稱。宋朝,漢民族正式成形,元朝把中原地區的人又稱為漢族人,元朝百餘年的統治,漢族人接受了這個稱謂,以區別蒙古人和色目人,並團結起來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


沉140769451


本以前稱華夏族(華夏族,黃帝與炎帝生活在華山與夏水地帶而得名),漢朝時期,武功蓋世,威震天下,外族人稱其漢人,久而久之,就有了“漢族”、“漢語”、“漢字”等等帶“漢”的名詞。在後面的歷史不斷融合通化,時至今日,漢民族人數佔92%以上!


北緯三十八點二度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對外影響影響比較深遠的朝代吧,中原作為一個整體,向更遠的地方傳播我們的文化,自稱為華夏或者漢人,時間長了,相對於別的民族就是漢族了,古代更多的是自稱為漢人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