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無感支付:“感覺”就是便捷

青島要推動電子身份卡、電子社保卡、電子健康卡、電子乘車卡等電子卡替代實體卡,促進現有銀行卡、社保卡、醫療卡等承載身份信息市民卡的融合,推進現有琴島通卡、公用事業收費服務便民卡等不承載身份信息IC卡的融合,逐步實現“一卡通”

手機支付何時能在青島各個領域全面使用?青島市民在支付時還能使用哪些便捷的新興手段?要成為便捷支付城市,青島還有怎樣的規劃和打算?

近日,我市出臺《青島市推進便捷支付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了青島打造便捷支付城市的推進思路。手機支付全面普及

根據《方案》,青島要在經濟社會各行業領域全面推進依託電子化或數字化貨幣技術的非現金支付,儘快實現使用手機等智能設備滿足日常生活支付。

具體來說,青島要重點推進卡支付,包括銀行卡的刷卡支付、免籤免密支付,各類預付卡支付,以及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ETC)等;手機支付,包括基於手機應用程序(APP)的支付,基於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NFC)的支付,以及各種條碼支付等;可穿戴設備支付,包括手錶支付、手環支付、虛擬現實(VR)終端設備支付等。

到2020年年底,卡支付、手機支付、可穿戴設備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將在各行業領域普遍應用,最大限度滿足不同支付主體在各種支付場景中的自主選擇權。

在商務、交通出行、旅遊與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行政服務、社區保障與社區服務等主要應用領域,青島將分階段重點推進。

預計到2019年年底,零售、餐飲場所率先普及手機支付;社會保障、市政公用、基礎電信服務以及物業、公積金、社區便民服務支付場景,基本實現卡、手機支付;98%以上的公共交通工具、道路和停車收費場所、旅遊以及文體娛樂場所、行政事業性收費場所實現卡、條碼支付。

推廣應用生物識別技術

在全面普及卡、手機、智能設備等便捷支付方式的同時,青島還將大力推廣生物識別技術在便捷支付中的應用,包括基於面部識別、指紋識別、靜脈識別、虹膜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的支付,基於車輛識別技術的支付等。

具體來說,青島要大力推廣基於生物識別技術的支付方式在園區門禁、入住酒店、就醫購藥以及入場、進站、購票、上車、登機等場景的應用;著力推進面部識別技術在商業領域的綜合應用,引進和打造無人便利店、智能商超,促進實體商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融合發展;率先在行政管理與服務場景中應用面部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

根據《方案》,青島要引導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廣泛深入應用,支持自主技術先進、解決方案普適性強的生物識別技術企業快速做大做強,培育一批新的青島標識性企業。

《方案》提出,到2018年年底,基於識別技術的支付在政府相關服務領域率先推開,到2020年年底,基於識別技術的支付在各行業領域普遍應用。

實現基於雲平臺的電子“一卡通”

在推進各種便捷支付方式的基礎上,青島還計劃將它們融合在一起,為市民提供電子“一卡通”。根據《方案》,青島將建設日常支付、便民服務、風險控制、產業發展一體化的市級綜合支付雲平臺,以雲管端模式、APP方式推進便捷支付,推進一碼通用,由一個電子碼融合已在多領域使用的各種卡、條碼,實現電子“一卡通”,居民可自主選擇使用卡、手機、可穿戴設備支付,部分實現基於識別技術的無感支付。

具體來說,青島原則上將不再發放覆蓋群體廣泛且功能單一的市民服務集成電路(IC)卡。在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的基礎上,青島要推動電子身份卡、電子社保卡、電子健康卡、電子乘車卡等電子卡替代實體卡,促進現有銀行卡、社保卡、醫療卡等承載身份信息市民卡的融合,推進現有琴島通卡、公用事業收費服務便民卡等不承載身份信息IC卡的融合,逐步實現“一卡通”。根據《方案》,到2019年年底,政府自主的服務領域原則上實現電子“一卡通”。

同時,青島還將結合公民網絡電子身份標識(eID)推進,將綜合支付雲平臺服務向更廣領域延伸,聯通政府服務各信息系統,接入政務服務、事務服務、商務服務等相關內容,逐步演變為市級智慧市民服務雲平臺,實現支付方式革新向生活方式創新的轉化。青島將積極推進eID在銀行卡、手機卡等的應用,以APP方式集成居民身份證、社保卡、醫療卡以及銀行卡、乘車卡、旅遊卡、公用事業收費卡等各類IC卡,實現居民日常支付和各種服務事項的在線辦理。根據《方案》,到2020年年底,市級智慧市民服務雲平臺應用將基本普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