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藏族古老“春耕節”祈願糧食豐收

藏族古老“春耕節”祈願糧食豐收

圖為堅耶村春耕儀式現場整裝待發的耕牛。

“春耕節”(也叫“啟耕節”)是藏族人民在每年藏曆新年過後一次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日前,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的大墓之側,古老村莊——堅耶村的田間地頭迎來了傳承千年的春耕儀式。

春耕節,當地村民稱“聶卓”,是祈願糧食豐收的意思。

上午10時許,村裡的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從村子的各個角落來到村南頭一塊叫作“當嘉”的肥沃土地上。男人們牽著裝飾好的耕牛,或扛著鐵犁;家庭主婦們把春耕歡慶時用的青稞酒、卡賽(用酥油、菜油、豬油等炸成的多種麵食)、切瑪等放到供桌上擺著,小孩子們在田間喧鬧戲耍,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

儀式從祭祀開始。由一對與當年屬相相符的男女和幾個長者將準備好的茶、酒、經幡、香爐帶到破土耕地之處祭祀土地神(農業神)。其他人歡歡喜喜地圍坐在田間,喝茶飲酒。之後,犁耙手在開耕之處燒香、豎經幡、高唱頌詞,祭祀神靈,準備試耕。一般說來,每三戶帶來一對耕牛,由該戶主婦向天敬酒三次,在耕牛腦門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並在每對耕牛的軛木上帶上哈達。這時,由村裡長者帶頭唱起動人的“頂魯”(流傳於西藏古老儀式歌舞長調的一種類型),歌詞內容大意為:春天播種好時節,情願天暖氣候佳;青稞藜麥豆類三,我將種植于田間……

11點整,隨著兩頭披紅掛綵的健壯犏牛以“二牛抬槓”的方式犁開第一塊地,寂靜的村莊突然響起此起彼伏的歡呼聲,潔白的哈達在每頭耕牛角上飄起。這種“二牛抬槓”的耕地場景歷史悠久,幾乎是中國農耕文化中的活化石,現在也許只能從春耕儀式中看得到了。

新耕的第一犁,由一個當年屬相的婦女撒出吉祥、幸運的種子,其餘的耕牛一對跟著一對地翻耕。耕牛方陣繞過數圈之後,播種者們站在田地中間,接受村委會統一獻上的哈達。儀式現場,彩旗飄揚、桑煙繚繞。每對耕牛後面都跟隨著一位盛裝的婦女,她們左手提一桶種子,右手有節奏地揮擺。耕牛犁出一條直線,她們就這樣把種子撒入希望的田野。

儀式最後,一名德高望重的當地僧人,左手捧香壺,右手端盛有青稞酒的酒杯,口誦經文,將酒灑向三界。隨後,與今年屬相相符的三個男人手中分別拿著“達達”(宗教用品)、羊腿、裝滿糌粑和酥油的“塔罷”(銅質碟子),隨著法號的奏鳴,朝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喊:“恰古修……央古修……”與此同時,村裡男女老少們都手中拿著糌粑,拋撒吉祥,讓幸福隨糌粑飄飛,祈願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據史料記載,春耕節也有不少習俗和禁忌。如在田地裡安放白石頭,這源於萬物有靈的本教崇拜。白石頭被認為有威懾力,能驅魔嚇鬼,把它放在田地中央,能抵禦冰雹旱澇等災害,保佑莊稼成熟豐收。又如,耕作時忌諱女人觸摸犁鏵,忌諱砍伐田邊的樹木,還忌諱殺生。

春耕儀式全部結束後,犁耙手們在村委會大院內參加“犁具大比拼”,他們打開自己的小囊:紅纓、犁鏵、鞭子、各種螺釘、鉗子、藏刀及青稞酒、鹽巴、磚茶、酥油、犛牛肉乾、羊腿肉……此遊戲中,他們誰在小囊中裝的東西最多,誰就獲勝,村委會給獲獎人適當獎勵。隨後,大家把酒暢談,祈願今年糧食豐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