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中央曾設想以“太平軍編制”改編朱毛紅軍

中央曾設想以“太平軍編制”改編朱毛紅軍

◆《井岡山會師》油畫。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踏上井岡山,與袁文才、王佐率領的農民武裝聯合,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次年4月,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餘部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部勝利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後來成為井岡山斗爭時期赫赫有名的“朱毛紅軍”。對於朱毛紅軍的創建和發展,中共中央當時曾通過各種渠道,設想以“太平軍編制”對其進行改編,但終因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而擱淺。筆者通過相關史料查證,期望就這一史實秘聞的來龍去脈作些梳理,以饗讀者。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打響了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的第一槍。隨後召開的“八七會議”,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但當時共產黨人對於如何組建人民軍隊,沒有更多的方法和經驗,仍然採取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的相關建制,即每班十人,每排三班,每連三排,每營三連,每團三營……以此類推的做法,俗稱“三三制”。直到1928年3月10日,中央在給湘鄂贛三省委的信中,仍然強調“工農革命軍的組織宜採用黃埔軍隊‘三三制’的辦法”。

中央曾設想以“太平軍編制”改編朱毛紅軍

◆《南昌起義》油畫。

但時隔兩個月後,中央在5月25日發佈關於軍事工作大綱的通告時,對於革命武裝的名稱和編制問題都作了調整。在該文件中,提出:“在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惟在暴動各縣有工農革命獨立團的,仍可聽其存在。”對於紅軍的編制,該文強調:“須依武裝及作戰需要而定,暴動的群眾既不能有多量的武器,在作戰時必須參用舊式的粉槍、大刀、梭標、尖串等,其作戰亦多系鄉村戰爭,故暫決定試用三五制,即以十二人為一班,三班為一排,五排為一連,五連為一團,五團為一師,每師共四千五百人。每團五連,用步槍者二連,用粉槍者一連,用大刀尖串者二連(此外尚有偵探、交通、軍醫、特務各種組織,至其他各特種組織,則依所有武器決定之)。此係採太平軍制精神而求適合於游擊戰爭的需要。各省割據區域,即可試用此制,以便依實際經驗,而為最後之決定。”隨後,1928年6月4日,中央在給井岡山前委的信中,明確提出:“關於你們的軍隊:你們可以正式改成紅軍。……你們必須依照中央最近的軍事工作決議案改造你們的軍隊,……在編制上應行太平天國式的編制。”該信連同近期的《沒收土地建立蘇維埃》《國際二月決議》《軍事工作決議案》和《組織問題》等四個附件,分別由中共湖南省委、江西省委通過地下交通線轉往井岡山前委。

中央曾設想以“太平軍編制”改編朱毛紅軍

◆朱德《井岡山會師》詩手跡。

但我們知道,由於湖南省委機關在1928年8月曾遭受敵人的一次破壞,加上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殘酷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企圖截斷井岡山根據地與外界的人員和信息往來,所以,中央6月4日給井岡山前委的指示信,經過多次迂迴輾轉,最後在11月2日才送到井岡山。而且4個附件中,只翻譯出了《沒收土地建立蘇維埃》《國際二月決議》兩件,另外兩件《軍事工作決議案》和《組織問題》翻不出來(文件採用密寫方式,作者注),所以,毛澤東在1928年11月25日《井岡山前委對中央的報告》中寫道:“對於編制:現仍是國民黨的老編制法。中央的《軍事工作決議案》既翻不出,太平天國軍制是什麼一回事,無從揣想,請再寫寄以便討論。”由此,因為所附文件翻不出來,無法瞭解太平軍建制的結構特點,所以中央提議用太平軍“三五制”的編制來改造“朱毛紅軍”的設想,也就到此擱淺了。

隨後,為了粉碎國民黨軍的三省“會剿”,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開始了向贛南、閩西進軍的艱辛歷程。雖然途中紅軍的編制曾由團改為縱隊,但其基層建制依然保持著國民革命軍的原有做法。1929年2月,楊克敏在《關於湘贛邊蘇區情況的綜合報告》中也提到,“軍隊的編制仍是國民革命軍的編制,中央所指示的太平天國的編制法,不知它的內容如何,無從懸擬,所以只得仍照舊編制。不過軍以下沒有師,直接是團、營、連、排、班,1團3營,1營3連(二十八團的有4連),1連75個戰鬥兵。此外每團有機炮連、特務連、衛生隊之編制。”

1929年9月,陳毅在《關於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中,明確提到:“四軍此時編制仍然為國民革命軍的辦法,每排三班,每班十人,每連三排,每營三連至四連,每團二營至三營,加以機炮連或特務隊。”而且他還特別解釋了紅四軍沿用此編制的原委:“軍隊的編制在原則上要注意武器與地勢兩個條件,尤其紅軍在游擊戰爭時期,因為他是流動性質的,他的編制應該與普通軍隊不同。……四軍此時的武器以步兵為主要,遊擊的地區時時要不脫離邊界山村區域,在流動自如的意義上,紅軍要通常比敵軍行動快才不易受敵人包圍或很快退出敵人會剿的範圍。

四軍中經過幾許討論仍然一仍黃埔式軍隊的編制,雖然有人曾在紅軍教導隊試驗俄國紅軍的編制法,結果大家看了一回稀奇,在實際工作上仍然只有照抄老的辦法。因為上了五個單位不好指揮,每一個連單位超出百五十人,於宿營給養就很不方便,若一連單位只有五六十人則作戰警戒就疲勞得要死,因此四軍此時編制仍然為國民革命軍的辦法。”陳毅的這段敘述深刻闡明瞭紅四軍編制必須適應革命戰爭具體情況,採取靈活機變方式進行組織的道理。此後,中央關於用太平軍編制來改編“朱毛紅軍”的設想就再也沒有人提起了。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