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顛覆人生的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顛覆人生的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這是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在《思維方式》一書中,提出的一個公式。

在他看來,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甚至比擁有智商、體魄等其他能力更為重要。

為什麼自己很努力,卻還是不行?

為什麼有的人不聰明,卻總能取得成功?

許多情況下,處理事情的邏輯和方法,才是帶人跳出困境的首要因素。

為了更好的開始,別再被自己的思維給坑了。

瞭解以下六點,也許對打破你的固有思維,有所啟發。

1

斯坦納定理

正確的溝通法則是少說多聽

心理學家Stainer提出,一個人在哪裡說的越多,在哪裡聽到的就越少。

古希臘有這樣一則傳說。

一位年輕人向蘇格拉底求教,學習如何演講。為了表現自己口才好,他半句未歇,講了很多話。

蘇格拉底默默聽完後對他說,“看來你需要繳納兩份學費。”

年輕人不解,“您為什麼要我交雙份呢?”

蘇格拉底解釋:“因為我需要教你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閉嘴,第二件事才是如何開口演講。”

“要做一個善於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

太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常會錯失別人的建議。

聲音專家朱利安在TED演講《五種令傾聽更有效的方法》裡談到,日常生活中,我們花60%的時間去聽,但真正被接收的只有25%。

顛覆人生的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結婚時,他向妻子承諾每天聽從她,像第一次一樣。

“現在 ,這是我每天功虧一簣的事情。”

顛覆人生的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表達自己的意見很容易,專心聽別人講話卻很難。

有研究表明,實際溝通過程中,只有20%的人能排開主客觀干擾,做到傾聽。

而每一次認真聽別人講話,都是一次“韜光養晦”。

成功的溝通,往往靠的是準確把握別人的觀點。美國心理學家P·F·古德提出的這個定律,完美闡釋了傾聽的重要性。

2

忌鴕鳥綜合徵

不找藉口是改正錯誤的第一步

沒興趣、做了也沒用、我不懂……

遇事總找客觀因素推諉,是一個人的致命弱點。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人問農夫:“你種麥子了嗎?”

農夫回:“還沒有,我擔心天會下雨。”

那人接著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夫:“沒有,我擔心會有蟲子吃棉花。”

那人還問:“那你究竟種了什麼呢?”

農夫:“我什麼都沒有種,這樣才是最安全的。”

社會心理學解釋,人總是在嘗試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意圖為自己的一舉一動找到推卸責任的解釋,從而維護自己的自尊、或者減少自己的焦慮,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在潛意識中,每個人都認為自我的價值永遠是正確的。而為了實現這一觀點的正確性,人總是在自我說服、自我催眠——

“吸菸有害健康,怎麼還不戒掉?”

“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

“你為什麼遲到了?”

“因為我媽今天喊我起床比以前晚了。”

就好比鴕鳥在遭遇危險,把頭埋入沙坑,視線看不到,便自以為安全。

意大利經濟學者VilfredoPareto,在觀察10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時發現,任何一組事物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部分總保持在20%的比例,剩下的80%則相對沒那麼重要。

出現問題,大多數情況下,只有20%的人會正確面對並主動承擔。

長此以往,如馬太效應般,勇敢的人取得更多進步,推脫的人只能原地踏步。

這也是普通人與成功者最大的區別:面對問題,是從外界找原因還是自身找原因。

一個讓你置身事外的藉口對你來說並不是好事,它會讓你離客觀越來越遠。

3

反木桶理論

提升你的不可替代性

木桶理論曾在一段時期大行其道:它告訴人們,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短板。你的弱點,會決定你的高度。

但如今的社會分工下,面面俱到的人,往往會面面稀鬆。

比起短板,真正能讓你脫穎而出的,是你的特長。

木桶最長的一根木板,決定了特色與優勢,在一個小範圍內成為制高點;對組織而言,憑藉其鮮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團的遊戲規則,獨樹一幟建立自己的王國。

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Ferdinand Drucker通過“回饋分析法”——每當做出重要決定或採取重要行動時,事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9到12個月後,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比較。

由此他看到了專注優勢領域的重要性,他在《哈佛商業評論》中寫道:專注於你的長處,把自己放到那些能發揮長處的地方。應該儘量少把精力浪費在那些不能勝任的領域上,因為從無能到平庸,和從一流到卓越相比,人們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與其在不擅長的領域痛苦掙扎,不如把自己的經歷都放在優勢的提升上。

職場上說的“一專多能零缺陷”,也是一個人最好的能力策略。

將特長放大,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讓自己在某個領域可以用“專業思維”解決問題,用邊際價值定義自己,在競爭中會顯得更出眾。

4

善用5why分析

培養自己的好奇心

“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

一位外國小哥製作了一段火柴人視頻來闡述好奇的意義:

好奇教會了我語言;

顛覆人生的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好奇帶我去看獅子座流星雨;

顛覆人生的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好奇促使我嘗試造一個儘可能高的塔,領我完成學業,學習微積分;

好奇可以讓人一口氣讀完一本書、掌握更多知識……

好奇促使人解開很多很多門。

顛覆人生的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好奇創造了前進的動力和樂趣,也讓我們不斷思考為什麼去解決問題。”

“5why分析法”是利用好奇心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5why——對一個問題點連續連問5個為什麼,逐漸抽絲剝繭,找到問題的本質原因。

它的提出者曾在汽車問題中用這一理論:

問題:我的汽車無法啟動。

為什麼?電池電量耗盡(第一個為什麼)

為什麼?交流發電機不能正常工作(第二個為什麼)

為什麼?交流發電機皮帶斷裂(第三個為什麼)

為什麼?交流發電機皮帶遠遠超出了其使用壽命,從未更換過(第四個為什麼)

為什麼?我一直沒有按照廠家推薦的保養計劃對汽車進行過保養和維護(第五個為什麼,根本原因)

工作中我們也可以試著使用5why分析解決問題:

問題:我的工作沒有完成

為什麼?時間不夠完成全部工作(第一個為什麼)

為什麼?工作時沒有分清主次(第二個為什麼)

為什麼?對重要與否的判斷有誤(第三個為什麼)

為什麼?沒有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第四個為什麼)

為什麼?沒有進行認知更新(或其他原因)

實際運用中,還可以將次數擴展,直到找出根本原因。

5

拒絕拖延症

一隻藏在大腦的猴子

常聽到人說,“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平時浪費時間,期限前通宵加班。

期末論文從開學就佈置了,等到學期過半還只有一個標題;

半年前參加的比賽,作品到截止時間最後一天才交;

上個月派發的任務,不等到最後一刻絕不交差

……

這是大多數人被拖延症綁架的人生。

顛覆人生的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大多數人的論文進度表

拖延症,是一種不必要的自願推遲。

“不必要”,就是不理性的選擇,而“自願”意味著,很多人明知這是不良的習慣,也沒法擺脫。

研究表明,網絡時代拖延症成因中,56%的上班族和學生,會在學習或工作時受到干擾而轉移注意力。

換句話說,拖延症的人大多不是主動放棄的,而是自控力太差。

Tim Urban做過一個關於拖延症的演講。

他認為,拖延症患者的大腦,比正常人多出了一隻名為“及時行樂”的猴子。

當大腦中理性按照計劃做事情的時候,猴子會干擾正常的決策,因為猴子沒有計劃的概念,它只在乎“簡單”和“快樂”。

顛覆人生的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但拖延,並不能使人快樂。大多數拖延症患者存在焦慮心理:即便行動上沒有進展,心理上的緊張卻難以消解。

法國心理學家Zeigarnik曾將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期間他干預一組受試者使他們無法完成任務。

結果,雖然兩組在接受任務的時候都呈現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未能完成組緊張感依然存在。

一邊著急,一邊怠慢。

因此,克服拖延心理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焦慮。

如何擺脫拖延症,以下三點很重要:

一、給自己設定小目標,做好任務清單。把需要做的任務細化為一個個小目標,最好加上短期反饋,這樣一個巨大的項目就變得沒那麼枯燥。

二、遠離誘惑源頭,控制外部環境。

對於新一代的人來說,適當遠離手機也許就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三、從易到難,更容易滿足。一部電影裡說,先剪左手指甲的人更喜歡先做簡單的任務,也更容易得到快樂和滿足。所以克服拖延症,也可以嘗試從簡單的任務做起。

6

斷舍離思維

丟掉你不必要的包袱

經濟學中,一個概念叫“機會成本”。

資源、時間有限的條件下,完成一件事,就會喪失做其他事的機會。

比如考試前夕徹夜複習,會失去睡覺的機會,第二天變困。那麼你的通宵複習,實際上是以良好的睡眠為成本。

最近一部很火的短片《健康,本該如此》中,就展示了許多觸目驚心的數字:中國有7成白領有過勞死的危險、每年猝死人口超過55萬、腸胃病患者超過1.2億……

這些數據正是許多人忽視了自己生活方式的機會成本:健康。

一天只有24小時,時間有限,而要做的事常常是無限的。

這一矛盾下,樹立優先級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把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優先解決自己擅長的和必須做的。

2004年,被稱為“藍色巨人”的IBM公司,PC業務已經連年虧損,變成略顯沉重的包袱,它的市場戰略也與這項業務越走越遠。

IBM公司面臨一項重要決策:是繼續拖著這個業務,還是捨棄掉不必要的包袱。

最終它選擇了後者,而公司的後續發展說明了這個決定的明智性。

最近兩年經常被提到的斷舍離思維,說到底即是必要性思維。

它要求你做決策時,應該有一個快速做減法的過程。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累贅;脫離對物質的執念。

舉個例子,假期回家,總想著帶許多東西回去。結果書沒看、衣服沒穿,帶回去的東西又原封不動地帶回來。

在職場上,也有可印證的理論——POA行動力,公式是這樣的:

顛覆人生的六種思維方式,學會一個受益終身

這意味著,在其他指標不變的情況下,目標聚焦程度越高,行動力也就越強。

刪繁就簡,重點才能一目瞭然。

有人說,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一個思維方式的小小轉變,也許就能影響到你的一生。

就像村上春樹說: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這才是長距離跑者的思維方式。

打破固有思維方式並不容易,但如果能夠把抽象的思維方式具象化,一切就會簡單很多。

最強大腦資深教練姬廣亮推出了一套思維導圖課程《姬廣亮親授:思維導圖基礎篇》,教你如何進行思維導圖有氧運動——發散思維,拓展思路,釋放你的大腦創作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