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經絡在武術中的作用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國術之一,它具有技擊防身和強身健體的雙重作用,經絡與這兩方面有著密切聯繫。人們常可在一些武俠傳記中看到某武士在打通經脈後武功大增,成為一流高手。在現實的練武過程中,我們亦已體會到經絡的存在,並通過導引經絡使武術技擊提高。其次,從人體發生學知識看,在人體形成的早期胚胎髮育中,胚胎的營養輸布和代謝物的排出,全部是通過細胞間隙中的擴散完成的。此時的細胞間隙,就是最原始的經絡。在胚胎髮育的第三週初開始出現血管,直至第五週末淋巴系統形成,這時的組織間隙在長期的“沖刷”下,已發育成了相當固定的網絡,這就是人體逐步形成的經絡系統。它在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形成之後,仍然扮演著輸送氣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角色。可見,經絡對於人體運動的重要性。同時,在經絡系統與武術運動的關係中亦蘊含著一個道理,這個道理使得中國武術與西方拳術之間有著質的不同。

經絡在武術中的作用

圖片

練武者,“內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內外是相輔相成兼顧結合內勁的統一體。所謂內勁,是一種人的整體力,其中包括從地面反作用到發勁點的力。內勁的產生和運用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它需要在師父的口傳心授下進行長期的導引經絡、節節貫通、氣沉丹田等磨鍊,這就是中國“功夫”的含義。經絡究竟是什麼?人體結構包括骨架、血肉、內臟、筋皮及水分。除此之外,還有“氣”。人體從頭至腳各處間隙都充滿著“氣”。根據科學實驗證實,這種“氣”實際上就是一種霧露樣的“組織間隙液氣”,這些“氣”組成的通道就是經絡。因此,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筋肉及皮膚,並溝通人身上下內外的輸送通道。《黃帝內經》認為,經絡是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的,分佈於體內深部的大多為經脈,而分佈於人體淺表部位的則為絡脈。為此,《靈樞經脈》篇載道:“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經脈分正經和奇經兩大類,是經絡的主要組成部分。正經有十二條,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為“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衝、帶、陰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此外,還有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它們都屬於經脈範疇,其名稱同十二正經。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洛和孫絡之分。經絡在武術運動中的作用體現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經絡與陽陽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匱真言論》對此作了詳細論述:“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臟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如具體落實到每一臟腑。則又有陰陽可分。即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等。所以,《靈樞·壽夭剛柔》篇說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根據經絡在人體四肢、軀幹的循行路線,又可分為陰經和陽經。例如,十二經脈就分為手三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和足三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此外,十二經別、十二筋經和絡脈等,都有陰陽之分。而在經脈內的經氣,則通過腧穴的不斷調整以保持陰陽經氣的相對平衡。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說:“夫陰與陽,皆有腧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

練武者功力的提高是週而復始循環序進的,循環越快,身體素質的變化就越快越好。在導引經絡方面,須注意陰陽不協調的時候。諸如在導引手太陰肺經時,足太陽膀胱經及其它的經脈要受影響。為此,導引經絡必須循序漸進。周天功直接練任督二脈,它們統御著人體的六個陰經和六個陽經。統六陽經的是督脈,統六陰經的是任脈。就中醫講,督脈是諸陽之會,任脈是諸陰之會。從這兩個經脈著手練功,然後帶動人體的六陽經和六陰經。由於經絡陰陽的變化帶動了人體的表、中、裡內內外外的變化,從而使人的整體功力發生改變,目久逐步提高。

二、經絡與臟腑

經絡與臟腑有直接聯繫,每一經脈各屬一髒或腑,並以其所屬臟腑命名。“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是指十二經脈中氣血流行是循環貫注的。《靈樞·營氣》就其具體流注次序作了詳細描述:“故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問,與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顱內,注目內眥上,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至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人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肋,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趾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人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三、經絡與肢節

經絡內與臟腑聯繫,外聯肢節分佈於體表。從《馬王堆帛書》中的十一經脈,到《黃帝內經》變成了十二條經脈,並有了明確的表裡經和同名經關係。從十二經脈的分佈來看,手三陰經都分佈在胳臂的內側(陰面),而手陽明在前側面,手太陽在後側面,手少陽在胳臂的正背面。如果讓胳臂自然下垂,則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與足部的六條經脈完全相同。在身體軀幹部,足陽明在前,足少陽在側,足太陽在背,仍然與四肢的情況大體相同。由於軀幹只有三個外側,故這時的足三陰經應該循經行軀幹的內部,這樣符合“陽在外,陰在內”的中醫陰陽思想。 經絡的內涵有兩個方面,一是路線,二是功能。經絡的路線在人體線路圖上較清楚,但它的功用較為複雜而難理解。這個問題在醫學鉅著《黃帝內經》中亦有所講解:“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即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

經絡具有通道的性質,就中醫而論,它能行氣血,亦能傳遞病邪。對於氣血,《黃帝內經》中大量使用“行滿溢盈瘀滲灌洩”等動詞,諸如“血和則孫脈光滿溢,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靈樞·癰疽》)。這些述語表明,氣血是一種動態流體性質的物質。而通道相當於約束流體,使其定向流動的邊界結構。經絡的狀態亦是可變的。《黃帝內經》中常使用“通張澀滑實虛”等詞來描述經絡通道的狀態,諸如“脈道以通,氣血乃行,……陰陽已張,因息乃行。……氣道澀”等等。當然,經絡相對於氣血還是靜態的。要清楚經絡與氣血的關係,首先要搞清楚氣血的實質。關於血的概念,古代與現代差異並不大,關鍵是氣。如果氣的實質弄明白了,那麼經絡的實質也大體知道了,經絡與氣血的關係也就不難理解了。這就好比電流與電線,電流的實質是電子運動,電線就是一種能使電子自由運動的晶格結構物質。關於氣的概念,一是元氣,二是營衛之氣。元氣,即胎息之氣,是嬰兒在母腹中的呼吸方法,自我服用內氣。這種氣就是先天元氣。高層次的胎息,是指與天地同其呼吸。營衛之氣,是人體飲食穀物下胃和人體呼吸自然空氣入肺,經過人體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加工後所產生的營料氣血。這種氣是後天之氣。

《靈樞·營衛生會》指出:“營在脈中,衛在脈外。”具體講,營氣具有濡養筋骨,滑利關節的作用。這是指營陰的方面,即營養較深部的組織。衛氣(狹義的氣)能溫養肌肉,滋潤皮膚,充實腠理,控制汗液的分泌,是營陽的方面。即營養較淺的組織。營氣可化成血,衛氣可化成汗,這些物質之間可相互轉化。所以,《營衛生會篇》在論述營衛氣血的關係時指出:“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由於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沒有經絡的運輸,血氣就不能發揮作用。因此,氣血的功能實質就是經絡的功能。

四、經絡與肌肉

肌肉系統是人體中最豐富的外周組織,它受中樞神經控制,可產生緊張和鬆弛等不同的狀態,還存在著複雜的反射關係。這與經絡暢通與否、心理調控情況,以及各經脈和絡脈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外練筋骨皮”,一個習練者在練功的過程中,寧靜自然、放鬆肌肉,是疏通經絡最基礎的功法之一。《靈樞·營衛生會》指出:“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容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暝。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暝。”

清楚地說明氣道——經絡的暢通與否,與肌肉的滑枯有直接關係。而肌肉的滑枯又受氣血盛衰的影響。在中醫針刺得氣表現為針下沉緊,證實是梭內肌收縮的結果。而得氣中最主要的感覺——脹,也與肌梭的興奮傳人有關。另外,在循經感傳實驗中,當叩擊錘碰到經脈線時,肌肉會產生不由自主的抽動現象,強烈時整個胳臂(或腿)都能自動抬起。這些都證實了經絡與肌肉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

五、經絡與穴位

經絡與穴位是兩個關係極為密切的概念,穴位是叉點狀,經絡是路線狀。從許多穴名取自循經路線的部位來看,穴位就是來源於經脈上的一些特殊的叉點。從中醫的循經按穴道理來分析,經絡的“不通則痛”和穴位的“以痛為腧”的原理,則形成了穴位是經絡調控點的關係。當然,也有一些穴位,諸如背腧穴和阿是穴,它們與經脈的關係不太大,但在中醫上它具有止痛的治療意義。《靈樞·背腧》中言:“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所以,這裡指的穴位是經絡線上的穴,即經穴。

經穴的關聯處主要表現在,它是氣血遊行出入的部位。即《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所說的:“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這裡說的節或會,即穴位。古人認為,節並非皮肉筋骨的組織,它同樣具有運行氣血通道的作用。所以,三百六十五會,也稱為三百六十五絡。但須注意,這裡氣血運行的方向是出和入。因此,穴位的通道基本上是垂直於皮膚表面的,從皮膚表面來看是一個點。這些開口於皮膚表面的點,起到與自然大氣交換物質的作用。即“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素問氣穴》)。總之,說到經絡就必然涉及到穴位,搞清楚經絡循行路線與穴位的連線關係,以及經絡線上的經穴與非經穴部位的關係,穴位對經絡的調控作用,這些對練功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