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棄醫從政真英雄,一生為民終不悔,晚年卻死於病痛

1840年鴉片戰爭一身炮響,帶來了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從此進入了屈辱的近代史。1866年11月12日,一聲嬰兒的啼哭從廣東省香山縣翠花村傳出,這位孩通被取名為孫文。後來因為革命的需要他還取過其他的別名,最著名的就是“中山”。事實上孫中山自身也無法料想到日後自己的大名將會傳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棄醫從政真英雄,一生為民終不悔,晚年卻死於病痛

少年時期的孫中山,家中比較貧困。直到九歲的時候,他才得以進入村私塾進行學習。然而當時的私塾老師曾經參加過太平天國的起義,經常給孫中山講述反清復明的故事。在那時,孫中山的心中對反清的洪秀全極其崇拜。青年時期的孫中山,受到了長兄的資助,先後在檀香山、香港、廣東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當時孫中山主修的是醫學,在看到中國的積貧積弱的時候,果斷棄醫選擇了革命的道理。他一面行醫救人,一面秘密組織革命團體。

棄醫從政真英雄,一生為民終不悔,晚年卻死於病痛

在當時的中國,除了以革命救國之外,還有改良主義。畢竟革命是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能夠改革不流血犧牲自然是一條好的道路。1894年,對於清政府還未完全失去希望的孫中山,給當時的清政府開放派李鴻章上書,提出了“人能夠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流”。然而李鴻章卻不以為然,甚至都未看幾眼。此時的孫中山已經明白了清政府的腐敗和無可救藥,於是他成立了興中會,寓意“振興中華”。1895年,孫中山準備發動廣東起義,無奈消息走漏,起義失敗被迫逃亡海外。在往後的十年期間,孫中山一邊謀劃起義,一邊考察西方各國。

棄醫從政真英雄,一生為民終不悔,晚年卻死於病痛

1905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同盟會,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義。在其後孫中山依然策劃了多次起義,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儘管孫中山未參加這些起義,但是卻在外為起義經費而奔波。1910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隨後孫中山返回國內,成為了中華民國的臨時政府總統。然而孫中山迫於國內各方勢力的壓力,辭去了臨時大總統,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儘管孫中山離開了大總統的位置,依然還在宣傳民生主義,在全國大力建設鐵路。袁世凱當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卻一心想著復辟帝制。復辟帝制失敗之後,孫中山為了捍衛共和制度,繼續組織革命,卻多次以失敗而告終。

1922年,孫中山發現了革命的新道路,就是與共產黨合作。1924年,孫中山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同年創辦了黃埔軍校,並且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次會議也定下了與共產黨合作的基調。當時,中國處於軍閥割據的時代,南方革命家已經發動了北伐。迫於當時的壓力,北方軍閥電邀孫中山北山共商國是。此時的孫中山身體已經大不如以前,但是依然接受邀請,前往北方進行談判。不辭一路艱苦,孫中山於1924底到達了北京。但是因為身體原因,孫中山最終因為肝癌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

棄醫從政真英雄,一生為民終不悔,晚年卻死於病痛

從1866年1925年,中間不過區區幾十載。但是孫中山先生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革命事業,可謂是“一代國父”。在病逝前夕,孫中山先生心中依然是革命事業,他總結了四十餘年的革命經驗。並且他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需努力”的號召。這句話如今依然激勵著為中國偉大復興而奮鬥的的建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