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二戰時,德國極力迫害猶太人,卻為何仍有15萬猶太人加入德軍?

眾所周知,自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便逐漸成為了一個法西斯國家,繼而開始大規模迫害、排擠猶太人等族群。1935年,德國通過了《紐倫堡法案》,將排猶政策寫入了法典。此後,隨著德國對外擴張步伐進一步加快,歐洲猶太人的境況也越來越糟糕。1939年二戰爆發後,德國更是在歐洲諸多地方建立了“集中營”,對猶太人展開大規模、有組織的清洗。當時,除猶太人遭殃之外,有猶太血統的人也會遭受牽連。從某種意義上講,二戰歷史,同時也是猶太民族的“血淚史”。

二戰時,德國極力迫害猶太人,卻為何仍有15萬猶太人加入德軍?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儘管二戰時的德國如此迫害猶太人,但是仍有大批猶太官兵在德國軍隊中服役,德國軍隊也樂於吸納這些猶太人。據一部分資料統計,在二戰時期,起碼有15萬猶太人加入了德國軍隊。儘管“15萬猶太兵”在數目龐大的德國軍隊中顯得微不足道,但同樣不可忽略。除了士兵之外,許多德國軍官、將軍也和猶太人有所聯繫。一些資料認為,德軍中有幾十位將軍擁有1/2或1/4的猶太血統,甚至身為蓋世太保長官的海德里希,都被懷疑擁有猶太血統。

二戰時,德國極力迫害猶太人,卻為何仍有15萬猶太人加入德軍?

那麼,在希特勒德國堅定執行排猶政策的情況下,這些猶太人為何還要為自己的仇人服務呢?換句話說,彼時的德國當局如此反感猶太人,甚至連猶太人最基本的公民權都要剝奪,卻為何還是吸納了那麼多猶太人進入軍隊呢?筆者認為,這其中有一個因素很簡單,概括起來便是:相互利用。德國當局需要利用猶太人的一些剩餘價值,而猶太人也需要利用德國當局作為“籌碼”,因此雙方在某些問題上達成了妥協,這可分別從雙方的角度來看。

從德國當局的角度來看:猶太人根基深厚,無法徹底根除,需要變相利用

猶太人在歐洲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自羅馬帝國時代起,猶太人便已經在歐洲的多個地方居住。中世紀時期,猶太人藉助知識和才能,而使自身的影響力逐漸大了起來。隨著時代的推進,散居各地的猶太人逐漸發展出多個分支,其中,以德國等國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影響最為巨大、成就最為輝煌。近代時期,有影響力的德國猶太人數不勝數,許多猶太人也非常認同德國是自己的祖國。例如在一戰時期,德國就有10萬多猶太人踴躍參軍,其中有1.2萬人戰死,3.5萬人被授予了勳章,猶太人哈伯甚至為德軍研製了化學武器,從而開創了“毒氣戰”的先河。因此,

德國當局無法完全抹去猶太人的痕跡,只得對政策進行變通,變相利用一些猶太人為己服務。

二戰時,德國極力迫害猶太人,卻為何仍有15萬猶太人加入德軍?

除猶太人外,德軍還吸納其他族群的士兵

從部分猶太人的角度來看:加入德軍,利用德軍身份,意味著有保命的可能

筆者認為,部分猶太人之所以為德國賣命,可能是出於兩個方面考慮。首先,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如若一味地消極躲避,最終將難逃一死,而倘若隱瞞身份,加入德軍,逐步升遷,乃至獲取德國高層的青睞,就可以獲取“免死金牌”。例如擁有猶太血統的空軍高官米爾希,就是因為戰功卓著,得到了戈林的賞識,而得到了德國官方的保護。其次,德國的一些敵人也在迫害猶太人,同時,他們迫害猶太人的手段比德國更加殘酷。例如,當時的蘇聯也很排猶,蘇聯軍隊中的烏克蘭和哥薩克士兵經常殺害猶太人(烏克蘭哥薩克已經有數百年排猶傳統了)。因此,一部分猶太人在權衡利弊之後,為了生存的需要,還是選擇為德國當局服務了。

二戰時,德國極力迫害猶太人,卻為何仍有15萬猶太人加入德軍?

哥薩克是猶太人的宿敵

總的來說,德國軍隊中出現猶太人官兵,屬於特殊情況下的特殊妥協現象,這種現象既不能提升猶太人的整體地位,也無法改變猶太人受到迫害的事實,只是戰爭狀態下的各取所需、相互利用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