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看空光伏產業

[背景]

新能源革命的起源是在歐盟。由於歐洲本身,傳統能源匱乏,能源不能自給,這成為歐盟特別是德國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但是由於新能源的高投入和低迴報,必須依靠鉅額補貼才能維持生存,所以當時也只有德國北歐這些經濟條件好的國家負擔得起。這些國家也有自己的算盤,為了能夠持續性發展,歐盟必須把新能源革命向全球推廣。只有新能源應用在全球範圍內展開。歐盟掌握的新能源核心技術和產能才能換回鉅額利潤抵消鉅額的補貼。所以歐盟熱衷於推進碳排放談判,為此不惜投入鉅額資金,資助有傾向性的研究機構,把碳排放上升到關乎全人類命運的道德高度。德國主動承擔了接近一半兒的碳排放削減額度。

[現狀]

20多年過去了,情況跟當初有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一開始發展中國家在這一問題上沒什麼發言權,當時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加起來跟發達國家比也不值得一提。而精明的美國態度冷淡,幾個小弟也就不熱心,碳排放談判一直沒什麼進展,主要是歐盟自己搞。北歐有豐富的地熱,法國有大規模的核能,所以也只是在道義上支持新能源革命,重擔全壓在自然稟賦不高的德國身上,儘管德國民眾覺悟較高,主動承擔了大部分成本,但德國的新能源長期的鉅額補貼已經不堪重負,只好把技術和產能向中國轉移來續命。接下來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挺過了金融危機而異軍突起,無論是產能還是核心技術,歐盟已經沒有優勢。

中國進一步反客為主,開始全球氣候大會上率先削減排放水平,大力推進碳排放談判。這種事態對歐盟來講,即便將來有利可圖,也不可能獨享。可以說是一把好牌就要被中國截胡了。而且這牌誰也胡不成大牌,要胡頂多是平胡。先是由於美國的頁岩油革命,石油暴跌,現在中國又開始搞可燃冰,傳統能源匱乏的場景,看來是遙遙無期。西方套在新能源產業上的資本,是繼續跟中國競爭還是及時套現脫身呢?中國可是有名的價格屠夫。

然而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新貴即便是稱霸全球,也未必是什麼好事!中國在推進碳排放上領頭,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不但把發展中國家得罪了,也無力帶動發達國家減排,只不過讓西方國家不能在這個問題上對中國說三道四,但西方貶損中國可以有一萬個藉口,不少這一個。

所以中國既然已經打破了西方在新能源上的壟斷。就不應再盲目擴張。特別是不能加槓桿。該量入為出,準備過上很長一段的緊日子。世界氣候大會的成果已經快吃完啦,各國的示範工程基本上都到位。這種面子工程是不會太計較產出的,但下一步新的產業資本進入是需要回報的。一方面,西方媒體20年來不懈鼓吹的碳排放危機已經沒有多少人放在心上,越來越多的氣候學家站出來反駁這一聳人聽聞的理論,民眾對這類危機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大的能源危機在未來50年到100年都不太可能發生。世界上沒有哪個資本能夠熬這麼長時間。

[光伏電站為什麼賺不到錢?]

首先電能也是有質量的。要具備能量密度高,全天候出力穩定,冗餘量大(備用出力足夠高)。這樣的電能,電網基本上不需要調整,可以直接輸送出去,也就是輸送成本低。火電核電,全部滿足這些要求。在環保能源中,水電是最優質的,除了枯水季也能夠滿足。光伏是最差的,一個都不滿足,甚至不如風電夜間也能出力。光伏發電除了季節因素,夜間不能發電,白天的落差也極大。這種電能上網,電網需要調動很多資源進行修正,否則會導致整個電網的不穩定。也就是說,除了國家補貼,實際上電網也在補貼。電網對這類能源,實際上是很不歡迎的。藉口是很容易找的,棄水棄風都很常見,棄光更不會少。

當然,大電網對光伏發電的容忍度會高一些。中國美國,也許還有一些潛力可挖。歐洲那樣的小電網基本上也到頭了。但是把光伏產業作為製造業發展的一條路徑,恐怕是個大坑。

如果考慮到效率,綜合光照地理環境,交通便利等條件,適合安裝光伏電站的地域,其實很稀少。如果不考慮效率,普遍安裝,不但安裝維護成本高,出力低,而且發出的電也會被嫌棄,在壽命期內根本無法回本。所以光伏電站就目前而言就是擺設,就是形象工程,而不是當初心目中的印鈔機。

那麼為什麼近幾年光伏突然又大熱起來?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出現了兩個意想不到的事兒。

一個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曾經的碳排放只是發達國家的一個零頭,上升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位,一度備受責難,而這回出人意料的承諾大幅削減碳排放,高調推進新能源革命。

另一個是一向冷淡的美國,來了180度大轉彎,奧巴馬親赴大會,接過歐盟的大旗。推進新能源革命。但方式跟德國不同,德國是率先垂範,我先減大家看著辦,美國是要減大家一起減,誰都跑不了,本來以中國為主要目標的,圈套已經準備好了,沒想到中國一騎絕塵,美國只好硬著頭皮在後面猛追。

為什麼中美兩個大國突然對新能源大感興趣?碳交易已經不再是小打小鬧,已經逐漸走向國際前臺了。這種事兒美國當然不能放過。中國也不能讓歐美獨霸。但是碳交易如果沒有一個集團能夠壟斷,就不會有太大的利益。就好比幾頭獅子圍著幾隻小老鼠,誰也吃不飽。所以新能源這個東西必須有,但不能多。可以預計,奧巴馬時期的政策會逐漸淡出。能源格局還是新舊並舉,以舊為主。中國形象工程浪費的錢多了去了,新能源確實沒有什麼效益,不會產生利潤再投入。只靠外部一次性投入確實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結論就是,如果光伏企業在短期內不能形成全球壟斷,必然會被邊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