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中國式育兒有兩種,情商高的父母這樣教孩子,孩子還能不成器?

當了父母之後才知道養育一不是件普通事,就連對孩子說話也成了一種藝術。我很嚮往那些情商高的父母,因為他們被熊孩子惹得抓狂時總能夠耐這性子對孩子好好說。好好溝通,不可以以最終的主觀評判孩子,而是要把背後的原因解釋給孩子聽。

中國式育兒有兩種,情商高的父母這樣教孩子,孩子還能不成器?

其實想要孩子知道不被接納的行為,可以這樣做:

1、語氣平和,簡單描述孩子的種種行為

2、告知此行為會造成的後果

3、大人要換位思考,要讓孩子感知我們大人的情緒,明白箇中緣由

中國式育兒有兩種,情商高的父母這樣教孩子,孩子還能不成器?

記得我的婆婆帶我孩子時,總是不怎麼教,小傢伙現在總是不分對錯不分時間地點,只要婆婆在家就特別鬧,時而寵溺孩子,時而罵罵孩子,關鍵是我們打孩子也會掙孩子。中國式教育孩子的方式確實要改善一下,比如恐嚇、威逼,很少家長會用“共情”的方式去思考孩子的想法。

中國式育兒有兩種,情商高的父母這樣教孩子,孩子還能不成器?

什麼是共情?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同時會產生一系列的情緒,我們這裡講的共情大家都懂,就是難控制,為什麼呢?和孩子可以共情,真的好難,還不如對孩子吼一吼,簡單粗暴,立竿見影,不足就是孩子心理有怨氣和恐懼。

中國式育兒有兩種,情商高的父母這樣教孩子,孩子還能不成器?

路邊看到了這樣一幕,大熱天的孩子很想吃冰淇淋,媽媽害怕孩子吃了拉肚子,硬拖著孩子走,孩子哭聲更是大起來了,年輕的媽媽看此狀大吼:再哭,媽媽把你扔了,不要你了!孩子的情緒瞬間崩了,造成的傷害於身體和心理,大家能理解吧。正常情況下,家長可以循循教導,實在不行買一個就是。可是孩子的哭是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當然還是孩子感知和表達自己情緒的有效途徑。

中國式育兒有兩種,情商高的父母這樣教孩子,孩子還能不成器?

這是第一種大聲吼孩子,短暫遏制孩子不準哭的教育模式。

不要禁止孩子哭泣,我們要用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孩子解決情緒和情感的問題,關鍵點在:父母——首先看到的是孩子的情緒,確認孩子的情緒;其次是讓孩子父母自己也感受到孩子的情緒,體會到孩子的心情,“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你很傷心,媽媽知道”;最後是父母可以用轉移注意力以及提供選擇的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中國式育兒有兩種,情商高的父母這樣教孩子,孩子還能不成器?

我們總是說孩子不聽話,重要的信息都沒有給孩子說,就給孩子判了刑,對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

《爸爸去哪兒了5》裡,有一次嗯哼和爸爸去小泡芙家裡吃飯,倆小朋友因為玩具鬧彆扭,嗯哼非常生氣的走掉了,有孩子的父母對這場景也再熟悉不過了。

爸爸趕緊追出去,兵沒有斥責或者批評,而是蹲下來像朋友一樣,很認真的告訴嗯哼,男孩子要大度,這是給孩子傳授父母自己認可的正能量和價值觀,另外還告訴嗯哼,那是別人的玩具。

因為爸爸的耐心解釋,嗯哼聽了後也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想明白後,給小泡芙道了歉,讓人嘖嘖稱讚啊。

其實孩子的情緒照顧好了,孩子自然也會調整情緒,積極解決問題了。

中國式育兒有兩種,情商高的父母這樣教孩子,孩子還能不成器?

這三句話不要經常掛嘴邊:

1、不許哭(強制)

2、怎麼這麼不聽話(主觀評價你是個壞孩子)

3、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恐嚇式)

如果我們給自己多一些積極暗示,越是著急越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坦誠和真誠交流代替這些高頻衝動話,要我們孩子智商低都很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