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在閣子裡還原精彩的舞臺場面——平遙“紗閣戲人”

平遙“紗閣戲人”,也叫 “紗閣人人”,是流傳在山西省平遙縣的一種集紙紮、戲劇、造型、色彩、舞美為一身的藝術形式,每個紗閣由木閣、隔斷、戲人、道具四部分組成,它是劇目演出實況的縮影,展現了民間藝術匠師的超凡技藝。

在閣子裡還原精彩的舞臺場面——平遙“紗閣戲人”

平遙紗閣戲人

(淵源)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平遙城“六合齋”紙紮店著名藝人許立廷等人,專門為縣城中心的市樓製作了36閣戲人,每閣高70釐米,在這些名為紗閣的木箱內,按照不同的場景設計,把一幕幕五彩紛呈的舞臺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

紗閣戲人所表現的內容,多取材於當地老百姓熟知和喜愛的傳統劇目。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俠義傳奇、男女愛情等,分為文戲、武戲、短打戲等類別,角色則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每閣一劇,閣閣不同,一閣就是一個小舞臺。

閣中的戲人高有50釐米左右,臉譜符合人物性格,神態符合劇情要求,戲人臉譜、姿態、手勢、表情、服飾等被展現得栩栩如生。閣閣皆有“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從此,每年春節和元宵節都會將紗閣陳列於市樓下的通道兩側,供遊人觀賞。

在閣子裡還原精彩的舞臺場面——平遙“紗閣戲人”

栩栩如生的紗閣戲人

(工藝)

“紗閣戲人”的製作由構思場景、搭骨架、泥塑、上色、加裝飾、製作隔斷道具六部分構成。除構思設計劇情之外,其餘的五道工藝流程是:

用竹木為人物搭骨架——

根據戲人不同的特徵,用高粱稈、稻草紮成人形支撐重心,大概搭建出所要表現人物的姿態,如肥瘦、男女、文武等體型,擺成各種姿態,站立者需要兩稈,坐者僅用一稈。戲人的胳膊是用稻草裹在高粱稈上用鐵絲紮緊,擺成各種姿態,最後將人形骨架固定在木閣底板上,為裝頭,塑手足和穿服飾打好基礎。

泥塑——

用當地特有的紅膠泥、棉花糯米湯、雞蛋清加水混合,和成特別的泥料,然後反覆地拍打,這樣加工成的泥料黏性大,光潔度高,用作塑造人物頭與手足的材料。製作頭像和足的時候,將泥壓成薄片,放入模具中,稍干時從模具中取出頭像或腳,然後開眼神、嘴角,繪製不同的臉譜和鞋的款式,使人物看起來傳神。

上色——

這是比較難的一道工序,上色採用的材料全部是礦物顏料,這種顏料不僅色澤自然,而且能達到長久不褪色的效果,為了使面部達到年久不氧化,不失光澤,首先要在上面塗一層雞蛋清,然後靠綢緞打磨出光,所以儘管時隔久遠,但是臉譜和色澤依然如新。在陰乾36個小時後,將頭像用三根木棍繃住,然後裹紙。

在閣子裡還原精彩的舞臺場面——平遙“紗閣戲人”

平遙紗閣戲人工藝

加裝飾——

它是由內而外,分層次來進行的。戲曲人物的服飾除了要求服裝的顏色外,重要的就是圖案的創作了,它是先用工筆重彩畫把服裝上較大的圖案畫在紙上,然後採用民間的剪紙工藝進行加工,然後貼在合適的部位,再用工筆畫在服裝上進行點綴補充,在處理衣紋的時候為了讓人們能感覺到綢緞的柔軟性和衣褶的自然性,要在衣服上適度噴水。最後要給人物戴帽子,先用硬紙做成硬胎,上面塗上顏色,再瀝粉貼金,最後裝飾絨球、綢穗等,幾乎和真的鳳冠紗帽一樣。裹紙是一項重要工序,戲人的形體是否美觀主要在於稻草外面的紙裹得是否得當。所用的草紙柔軟挺括,不易破碎,等膠水乾透外面再裹一層灑金宣紙,將前後心用膠粘住。灑金紙既柔軟又有一定的表面張力,做好了像輕紗一樣漂亮。

製作隔斷道具——

隔斷是直接用宣紙畫成屏風的式樣整體貼在木閣後壁上的,每扇上面有詩文或圖畫。道具也是以高粱稈做骨架,然後用紙紮成上色。等到把戲人和道具都固定在紗閣底板上,裝進閣子之後製作才算結束。

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現存28閣的紗閣戲人珍藏在平遙縣博物館的珍品館內,已經有了蟲蛀、風化、乾裂、潮侵的現象。當地能做紗閣戲人的民間藝人僅有兩位,傳承狀況瀕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