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樣看待農村水塘“有水便有鯽魚”的現象?

棒奔霸


在農村一到乾旱的時候,河塘沒水,河溝乾枯,河床龜裂,各種魚類消失不見。可是一到雨季,大量雨水從天而降,慢慢的水塘裡的水多了起來,河溝裡也有水在不斷流淌,過不久就會發現水塘裡,河溝裡有大量的魚類,尤其以鯽魚最多,甚至路邊野地的小水坑裡也有小鯽魚遊動。

為什麼水塘明明沒有魚,水一多就來魚了呢?小時候還問過爺爺,爺爺說魚是雨水帶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就這樣信了好多年!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這回事。

農村有千年魚卵,萬年草籽的說法,魚卵壽命很長,在南非有一種小魚,在泥土裡可以活一萬年。,而且魚卵不怕煮,煮過之後水一涼,照樣能孵化出小魚。雖然鯽魚卵沒有這麼誇張,但是水塘乾枯以後,魚卵會跑到泥土下面生存,等到水塘有水了,環境條件符合了,自然又孵化成小魚了在水塘游來游去,慢慢的繁殖越來越多。

水塘有水,就會吸引來各種動物,鳥類前來喝水。鳥類或者動物在其它河水裡喝水,會有魚卵附在鳥腿上,動物身上,而且喝的水裡都含有魚卵。鳥和動物在跑到沒魚的水塘喝水,就會把魚卵帶過來,而且排的糞便裡面也帶有魚卵,時間長了,堅強完好的魚卵也就孵化成小魚了。

有的水塘和地下河相連,地下河又和其它湖泊相連,在地下河裡是有魚類生存的。水塘乾旱,魚類要麼旱死要麼順著地下河跑到別的地方去。等到水塘有水了,又會有魚慢慢遊回來,繁殖發育。


鄉間一抹陽光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那麼怎麼看待農村水塘有水便有鯽魚現象呢?


生活在農村的人們可能都知道,在農村的池塘中,哪怕是沒有養魚,也會有魚的出現,特別是鯽魚,而且誰也沒有去投放魚苗。

那麼這些魚兒是怎麼來的呢?

在農村有一種說法,叫千年草籽,萬年魚籽。比如特別乾旱的夏天,只要一下雨,立刻就有草冒出來,同樣,魚兒也是這樣,下過一場大雨,池塘裡就開始長出來成群的小魚。

其實這些魚兒,是魚卵隨著下雨的雨水流淌到了池塘裡面,有了合適的生長環境,魚卵自然就孵化成了魚兒。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個池塘本身是有魚兒的,魚兒的繁殖能力很強,把魚籽產卵產在附近的水草上面,被飛鳥或者是其他動物帶到適合的地方。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魚兒是隨著風和雨水被刮過來池塘的,算是大自然的搬運工吧,基本下一場雨,池塘就會出現魚兒的。


關於農村池塘下雨就有魚兒的說法,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哦


張哥說三農


在農村有一些小水塘會週期性的乾涸,一旦到了雨季,水塘裡有了水,裡面就開始出現一些泥鰍、鯽魚、餐條等魚類。大鄉家裡曾經有個水塘就是這樣,小時候想不明白,總覺得很神奇。

我家有塊農田在老京杭運河邊上,我們當地人稱為“小河沿兒”,那裡過去是塊鹽鹼地,村民們就用挖“抬田溝”的方式來排鹼,後來分地的時候有塊“抬田溝”正好分到我家了,那條水溝既不能種糧食,也不能養魚,因為旱季無水,乾涸的時候裂紋很深,到了雨季水就很多了,十分不穩定。

不過每到雨季的時候,就會發現一些小魚苗在裡面,那裡方圓二三里內是沒有河流的,只是幾十年前有老運河的水從這裡經過,所以頗感神奇。直到後來聽了“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這種說法,才明白了這抬田溝裡的魚是從哪來的。

魚卵在乾旱的環境裡會進入休眠狀態,直到環境適宜後,才會破殼發育。不過水塘裡的魚不僅僅來自水塘底部的魚卵,地表水的徑流或鳥類、兩棲類跨區活動的也可能會傳播魚卵。

大鄉,民俗文化愛好者,帶您領略不一樣的鄉土、鄉村和鄉情,歡迎大家點贊、評論!

大鄉


傳說螞蚱籽天旱就成螞蚱,旱坑有了水成了水潭就長成魚。要不山多高魚多高沒法解釋。多年沒水的地方下場大雨,就有很多魚。而下面的魚不可能游上來,也不可能有人撒小魚。真的很神奇。除此外只能想有超自然現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