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不是要“买什么”,而是要“解决什么”

不是要“买什么”,而是要“解决什么”

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产能过剩,商品泛滥,我们在逛街、狂商城或是线上商店,被形形色色花花绿绿的商品海洋包围,无一不患有选择困难综合症,然而摸摸自己干瘪的钱包,又陷入了巨大的求而不得的痛苦中。

商品拜物教洗脑了资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它以物与物之间的商品关系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拜物教主导下的媒体和舆论,通过新闻、广告、营销、话题、电影等各式的传播手段,告诉广大的民众们应该买这个买那个,你拥有了某个商品你就拥有了快乐、地位、健康、名誉、性感、智慧……

然而这些真的与商品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吗?恐怕对90%以上的人来说,并非如此。

穷人陷入了求不得的痛苦中、富人陷入了拿不准的焦虑中、中产者则将自己整体出卖给了拜物教。

一个人无论是维持生命的吃喝拉撒,还是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具体的物品(商品)为载体而得以实现或满足。

现实情况是,我们只看到了商品这个实在的东西,却极少认真询问自己:

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这个需求到底是自己真正的需要,还是被商业营销所激发出来的欲望?

如此一来,则是本末倒置,我们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商品,却发现自己的内心越来越难以满足。我们今天购买了这个,明天却又为另一个相差无几的商品所诱惑。需求是内心的,是无限的,而有限的商品终究无法满足无限的需求。

“买什么”指的是一个具体物品,

“解决什么”对应的是一个需求。

"买什么"将目的限定在一个具体的东西之上,“解决什么”从需求出发,只要能解决此需求问题,方法是多维的,如此对应到具体的东西之时,是不受限制的。

从“解决什么”出发来考虑问题,一则可以相当程度上摆脱商品拜物教对我们的腐蚀和束缚,二则可以发现更为广阔的天地,发挥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 从前者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为了少花钱,省钱只是次生效益,主要的是让我们的钱,花得更有效率,更加物有所值;

  • 从后者的角度来看,则是充分调动了思维的自主创造性,在需求与商品的适配上多元化,不为拜物教所役使,活出更加自由的人生。

以我自己为例:在搬到新房子时,我想物色一张符合自己心意的桌子。

但是在实体店,在网上,找了几个月,一直找不到真正喜欢的。

于是我思考,为什么自己非要找一张“桌子”呢?桌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餐桌、办公桌、书桌、化妆桌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并没有。

桌子不就是用来让身体有一个支撑,在上面可以摆些东西,用来干活的一个台面么?把桌子分解一下,就是一个桌面+四条桌腿嘛。

在“解决什么”思维的指导下,我在网上买了一块实木桌面,在宜家买了两条带搁架(方便放台式电脑或书)的长条形支架,将支架对称一摆,把桌面往支架上一放,简洁大方的一张桌子就成了,方便实用,可塑性极强,随时可以拆散再重构,非常接近于我头脑中对于自己想要的桌子的设想。

归根到底,“买什么”是一种静态思维,“解决什么”是一种动态思维。

世界是永恒运动变化,不可能有绝对的静止,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做到心中有数,在自己真正的需求和载体之间把握动态平衡。

第119谈

不是要“买什么”,而是要“解决什么”

不是要“买什么”,而是要“解决什么”

weixin:Bee_siji

不是要“买什么”,而是要“解决什么”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不是要“买什么”,而是要“解决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