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影樂志」ID:SoundtrackM

和我們一起,關注電影音樂一百年

文 / Soundtrack Ye

主題音樂與大型體育賽事緊密結合如今儼然成為一種常態,甚至發展為一種蓬勃的娛樂產業。乃至人們普遍產生出這樣一種印象——正如中國人常說的“文體不分家”。

作為唯一與奧運會齊名的全球型大型體育賽事,國際足聯世界盃“音樂之旅”的開啟,似乎與奧運會音樂的兆始很類似——都是在賽會創立大約三十年左右時,專門創制的主題音樂才開始出現。分別為,1932年奧運會(洛杉磯)和1962年世界盃(智利)。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1962年在加林查的帶領下,巴西在決賽中戰勝捷克斯洛伐克 ©️ AP

然而不象奧運會主題音樂那樣,從一開始就樹立起高大上的標準(捷克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大師Josef Suk的管絃樂交響詩《邁向新生》(Toward a New Life))。相比之下,世界盃音樂在其早期發展階段(1962~1974)顯得比較“草莽”,主要以民謠形態的流行歌為主。

這一時期裡唯一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英國世界盃那屆由朗尼·多尼根(Lonnie Donegan)創作並演唱的一首樂天派的布魯斯鄉謠風格的當屆主題歌"World Cup Willie (Where in this World are We Going)"。朗尼·多尼根是英倫搖滾史上的教父級人物,深刻啟迪了從“披頭四”到Elton John這批巨星級人物,類似“貓王”之於美國搖滾樂。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Lonnie Donegan與《World Cup Willie》 ©️ Charttopper

直到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才第一次較正式的出現賽會主題曲(Official Anthem)——"世界盃El Mundial" 。而這支主題曲的創作者正是我們那位老朋友——偉大的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

這支莫里康內為這屆世界盃專門創作的主題曲,被筆者戲稱為“老莫的游擊隊之歌”。不由得使人聯想到南斯拉夫老電影《橋》裡那首聞名全中國的“啊,朋友再見”,而那歌其實正是二戰期間根據19世紀農民播種民謠改寫而成的意大利反法西斯游擊隊戰歌“Bella Ciao”。

隨著那一聲後來聞名世界的口號“Ar-gen-tina”呼喝,莫里康內採用意大利北部民間傳統曲調,用一種輕快昂揚的音樂筆觸(男聲小合唱隊哼唱+小軍管樂組),描繪出一隊平民草根的年輕小夥子,神出鬼沒于山林田野與敵周旋,一派機智樂觀地邁向勝利的生動圖景。曲調質樸,旋律簡單,朗朗上口。這不僅是作為一名溫和左派的藝術家,對當時從貝隆夫人(不是指Evita,而是貝隆的第三任太太)手中通過政變奪權的極右翼阿根廷軍政府的蔑視和嘲諷,也恰是那屆世界盃“平民化”的真實寫照。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24歲的馬里奧·肯佩斯帶著阿根廷隊本土首奪大力神杯 ©️ 網絡來源

貝肯鮑爾、克魯伊夫、蓋德·穆勒等人紛紛退役,普拉蒂尼、羅西、勃涅克還是菜鳥,馬拉多納因為年紀太小、身體太單薄甚至直接被梅諾蒂棄用,當屆唯一稱得上巨星的恐怕只有魯梅尼格;而最終,24歲的馬里奧·肯佩斯後程爆起,帶著一隻最平民的阿根廷隊3:1成功復仇同樣“平民化”的荷蘭隊,本土首奪大力神杯。

“前進,阿根廷!”/“Bravo,莫里康內!”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意大利最終捧起大力神杯 ©️ 網絡來源

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是我們中國球迷真正被啟蒙的一屆。儘管容志行領銜的中國隊,在科威特作弊的情況下,不得不臨時歸隊與新西蘭隊展開的預選賽附加賽中憾負出局,使中國人滿腹悲憤。但那屆世界盃巨星雲集(巴西四巨、德國三傑、法國鐵三角、意大利鐵陣、波蘭硬漢),尤其淘汰賽階段之後多場豪門肉搏蕩氣迴腸。

相形之下,多明戈(Domingo)那支加泰羅尼亞民謠風格的古典美聲主題歌"八二年世界盃Mundial '82"風采不免顯得暗淡了。不過當時西班牙電視臺採用了一支以比才歌劇《卡門》主題,JAZZ FUSION風格改編的宣傳曲倒挺有意思,頗能反映出八十年代初那種音樂流行風尚。

時間軸來到驚世駭俗的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這屆盃賽由於籌備期間各種天災人禍,倉促間舉辦,因而並沒有準備一首官方主題曲。但這回世界盃整體陣容豪華之震古爍今較82年有過之而無不及,經典對決層出不窮,直到最後的決賽。

然而這屆世界盃終究是屬於迭戈.馬拉多納的,盃賽結束後,由FIFA官方推出的紀錄片《英雄》中的片尾曲"別樣英雄 A Special Kind of Hero"橫空出世,配合畫面上馬拉多納單槍匹馬左突右衝的無敵壯舉,遂被後世約定俗成為那屆永志難忘世界盃的音樂主題。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倫敦西區音樂劇《星光特快》的主唱歌手Stephanie Lawrence飽含深情地用她那青春洋溢的嗓音為馬拉多納獻上了來自全世界球迷的崇拜與熱愛。

值得玩味的是,這首歌全程由英國藝人包辦,他們甚至找來YES樂隊的著名鍵盤手Rick Wakeman擔綱了編配與製作。一方面,表達了一種來自對手的心悅誠服;另一方面,也是FIFA想通過此舉,深化讓體育和與藝術彌合幾年前因英阿“馬島戰爭”所引起的兩國、兩個民族間的敵意。反正,儘管英國人奪回了馬島,而阿根廷卻幹掉英國最終贏得了世界盃。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意大利之夏》(Un' Estate Italiana) ©️ RCA

任何時候,只要一聽到“意大利之夏”這首歌,筆者依然心潮澎湃,青春過往歷歷在目。90年意大利世界盃開幕式上一經唱響,旋即風靡全球。創作巔峰時期的喬吉奧·莫羅德爾(Giorgio Moroder)當然是無與倫比的,一出手就是那種“餘言皆廢”的架勢。

繼88年漢城奧運會那首瞬間征服世界的“手拉手Hand in Hand”後,這位意大利流行樂宗師幾乎毫無懸念地、如帽子戲法般地,為這屆本土舉辦的世界盃再度譜寫出一首橫掃一切的“大歌”。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1990年意大利世界盃開幕式 ©️ 網絡來源

開幕式上,這首主題歌分別以意大利文版、英文版接力唱響,Edoardo Bennato和Gianna Nannini男女對唱樂隊版屬於野性爆棚,越聽越帶勁的那種硬搖滾力作;而作曲者親率自己的電聲樂隊演繹的英文版名喚“永爭冠軍To Be No.1”,則以其更加通俗悅耳的面貌更快更廣泛地迎合到大眾審美趣味,一時間街傳巷聞、膾炙人口。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1994年美國世界盃開幕式 ©️ 網絡來源

從1994年美國人承辦世界盃開始,娛樂唱片業才開始正式與這項舉世矚目的賽事聯姻。當時,他們甚至再次糾集三大男高音辦了場助興的古典歌會;戴安娜·羅斯(Diana Rose)在開幕式上也儀態萬方地獻唱了美國國歌。

不過,本屆流行樂人才濟濟的美國最後拿出的官方主題歌卻差強人意。儘管偶像實力男歌手達利爾·豪唱的相當賣力,但這麼一首美國鄉謠風格的曲子嚴重缺乏煽動性和情感共鳴,連美國人自己都不怎麼買賬。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巴西隊獲得了當年的世界盃 ©️ 網絡來源

多虧官方首次推出的音樂專輯唱片上收錄的那首《我們是冠軍》,才大大挽回了這屆世界盃音樂主題的衰勢。這首英國“皇后樂隊”1977年的冠軍單曲籍由本次盃賽煥發新春,再度風行全世界,乃至所有體育賽事,直至今日。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1998年,齊祖高舉大力神杯 ©️ 網絡來源

從1998年法國開始,世界盃才正式規範了所謂“官方賽會主題曲”和“官方賽事主題歌”,以及若干“宣傳推廣歌曲”這種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大大地鼓勵了世界盃籌備期間音樂創作,也豐富了造勢的手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引來這些歌曲之間的競爭關係。

比如,這屆節奏複雜、編制精巧的“賽會曲”《俺踢球你不介意吧》(La Cour des Grands (Do You Mind If I Play)),就明顯被“賽事歌”《生命之杯》(The Cup of Life)裡那句球迷號子似的“Go Go Go!Ale Ale Ale”如潮般的全球響應給淹沒了。拉丁歌手瑞奇·馬丁也憑藉在這首《生命之杯》中火辣熱力四射的表演,迅速在全球市場上大紅大紫。

至今,很多球迷還會在爭論,這歌與“意大利之夏”哪首才是最經典的足球歌曲?……讓他們繼續爭論去吧,也許永遠不會有答案!

而另一個問題的答案則是顯而易見的——當太陽昇起時,群星還會閃耀嗎?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2002年,日韓世界盃開幕式 ©️ 網絡來源

得知2002年日韓世界盃官方宣佈請來希臘合成器天王人物——範吉利斯為本屆世界盃創制賽會主題時,人們心中立刻充滿了期待。大眾不免會想,大師會再度寫出《烈火戰車》那般砥勵奮進的主題嗎?而像筆者這類研究者,則暗忖作曲家會不會叫上YES的前主唱Jon Anderson再度合作一曲天籟呢?

最終這支“官方賽會曲”正式公佈時,一切猜想都立即被這部立意古樸深遂、氣勢恢宏的管絃樂與合唱交響詩篇所衝破,一切期待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滿足。可謂真神出手,誅仙退位。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巴西對奪得當年的世界盃冠軍 ©️ 網絡來源

人們常這樣描述世界盃——“足球世界盃就是人類社會和平時期國家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如何用音樂語言同時詮釋“人類、和平、戰爭”這三個既聯繫又矛盾的意象呢?

範吉利斯儼然祭起他曾在《南極物語》及《1492征服四海》中的史詩手法,以一個於朦朧的沉靜中漸起的人聲拉開序幕,倫敦大都會合唱團的混聲無詞吟唱如一群純潔天使般的,先輕輕喚醒了眾神,再與神一起喚醒大地上沉睡的人類……

隨著來自日本的“鼓童”震天價地聲聲太鼓擂動,以及來自韓國民間器樂組質樸的鳴奏,人們似乎開始歡慶豐收的喜悅;不久,天使與眾神也加入到人類對大自然的禮讚;須臾間,禮讚的聲勢越來越大,鼓動節奏愈發激昂振奮;

聽吧,那勝利的號角已經劃破天際!

看吧,那躍躍欲試的人間勇士們正並肩衝向將這闕對大自然的禮讚推向最後高潮的那片豐收競技場……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中國隊唯一一次的存在感 ©️ 網絡來源

這是來自“我們時代的瓦格納“筆下流淌的不朽音樂史詩傑作,然而它卻不帶一絲舊世界裡的沙文主義式的殺伐意味,而是充滿了一個嶄新世界的明媚、博愛與狂喜。當那一曲歌罷,淚水已浸溼了雙眼。

抱歉,誰還會在乎當屆賽會期間其它日韓流行歌手唱了些啥呢?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作曲範吉利斯 ©️ 網絡來源

範吉利斯這首“Anthem”在推出大氣滂沱的正式管絃樂版本的同時,還分別推出了作曲家親自編演的純合成器版,以及兩則電子混音版。

其中出自芬蘭名DJ JS16(Jaakko Salovaara)之手的Club/Dance混音版舞蹈性更強,似乎更受媒體的偏愛;日本電音教父石野卓球主理的那版混音則比較傾向於科技感的解構與詮釋,技巧性強、節奏變化更復雜和狂放些。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2006年,齊達內驚天一撞 ©️ John MacDougall/AFP

四年後,德國世界盃的音樂主題似乎給人們的印象並不太深刻。儘管一代靈魂歌后Toni Braxton低沉渾厚的領唱以及正當紅的“美聲男伶Il Divo”浪漫帥氣的回應,讓作品努力表現出一種氣象萬千的面貌,並不失為一首好歌。但怎奈以往幾屆的各種“珠玉在前”。

不過,拉丁天后夏奇拉(Shakira)在一首名為"Hips Don't Lie (Bamboo mix)"的宣傳歌曲中第一次與世界盃親密接觸,引人側目的同時也預示了下一個的輝煌時刻。

此時已經成為“皮嫂”的夏奇拉在2010南非世界盃上可謂大放異彩。一首名為"Waka Waka" 的洗腦神曲作為本屆賽事主題歌,連同MV中皮嫂扭動的小蠻腰一道紅遍世界媒體。她老公所在的西班牙隊也一路強勢奪冠,可謂“雙喜臨門”。

另一首美國R&B歌手R. Kelly演繹的官方賽會曲"Sign of a Victory" 卻因其過於簡單和常常下行的調子而毫無存在感。甚至更不如索馬里人演唱的那支可口可樂賽事推廣曲——“旗幟飄揚Wavin' Flag”具有賽場煽動力。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德國在當年世界盃決賽道路上曾大筆分完勝巴西 ©️ 網絡來源

2014年世界盃終於再次來到足球的那片南美熱土巴西。人們期待著本屆世界盃歌曲能再次掀起1998年那樣的拉丁狂潮。然而無論是吉他大師卡洛斯·桑塔納領銜的賽會曲"Dar um Jeito (We Will Find a Way)" ,還是有著詹妮弗·洛佩茲火辣加盟的《我們是一家人》(We Are One),看來都遠低於巴西本土以及世界球迷的預期。

兩首桑巴味十足的勁歌,似乎隨著東道主巴西隊恥辱般的被德國戰車血洗出局而歸於沉寂。這還不算,就連預備封神的梅西也沒能最終帶領他的阿根廷隊將大力神留在美洲大陸!這恐怕是一屆令許多球迷(除了德國人)寧可選擇遺忘的世界盃。

生命之杯:那些永不磨滅的世界盃音樂記憶

▲ 2018年世界盃在俄羅斯揭幕 ©️ Getty

現在,這個屬於足球、音樂和啤酒的夏天又來到了。5月25日,FIFA率先公佈了2018俄羅斯世界盃的官方賽事主題歌"Live It Up(嗨起來)" 。這首由美國DJ迪波洛(Diplo)製作、著名演員和嘻哈歌手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美國西語說唱天王尼基·詹姆(Nicky Jam)、阿爾巴尼亞歌手埃拉·伊斯特萊菲(Era Istrefi)等三位國際明星聯袂獻唱的電音HIP-HOP,超越經典幾乎是不必想了。是否能在賽會期間藉助比賽的精彩進程和媒體的疲勞轟炸流行一時,還得留待觀察。

緊接著,由好萊塢當紅炸子雞漢斯季默(Hans Zimmer)擔綱的賽會主題曲“活力足球Living Football”也終於與公眾見面。從試聽看來,這位當今許多死忠粉絲口中的“寂寞大神”,似乎至今尚未從敦刻尓克海灘上空螺旋槳葉的魔性嗡鳴中醒過神兒來。

在基於明顯取自《我曾有夢》( I Dreamed A Dream 選自音樂劇《悲慘世界》) 中一段旋律動機的變奏和反覆中,厚重的bass-line一如既往地營造著一股大戰前令人窒息的肅殺感……

這是自78年莫里康內和02年範吉利斯後,第三首純器樂的世界盃賽會主題曲。從歷史現實主義批判性上說,自無法與莫里康內之作相比;就立意深遂、佈局恢宏乃至作曲技法上而言,似乎也不具備與前輩真神範吉利斯一論短長的資格。

然而,漢斯老師畢竟還是作出了屬於他自己的一部“世界盃之聲”。何況,我相信,對於那些號稱鐵粉的樂迷而言,即便他們的“寂寞大神”將自己睡覺打呼嚕錄個採樣編配一下,也足夠被頂禮膜拜一番了。

很榮幸與大家一道回顧FIFA世界盃歷史上的那些音樂。一首首回放它們的同時,一幕幕過往賽事中的精彩、激動、落寞,連同自己青蔥歲月裡的點點滴滴,一同湧上心頭。這是足球和音樂、體育與藝術帶來的感動,值得在我們心裡永遠被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