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社交恐懼症?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

在社交中感到尷尬是人人都有過的體驗,但是,如果過於害怕社交,甚至達到了影響正常生活的程度,那可能是因為患上了“社交焦慮障礙”。

社交恐惧症?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

你真的有社交焦慮障礙嗎?

近年來,社交焦慮這個詞越來越流行,也有很多人打趣說自己害怕和陌生人接觸,可能需要看心理醫生。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把社交焦慮和社交焦慮障礙這兩個概念弄混了——社交焦慮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社交焦慮障礙卻是一種需要醫生干預的心理疾病。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當身處於社交場合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感到緊張和尷尬:在見到陌生人,或者是在重大場所作報告之前緊張得手心出汗;走進一個坐滿了陌生人的屋子裡稍稍感到渾身不舒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正常的社交焦慮症狀,也就是說,這幾種情況雖然會讓人稍感不適,可一旦適應環境後,不適感就會消失,並不是社交焦慮障礙。對於真正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人來說,這些社交場合只會讓他們的狀態越來越糟。

社交焦慮障礙也被稱為社交恐懼,患者常常會害怕與其他人交往,害怕他人對自己的消極評價,並因此出現社交回避、自卑、容易尷尬和抑鬱等心理症狀。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疾病,在美國,約有1500萬成年人都患有社交焦慮障礙;與此同時,社交焦慮障礙也是一種很容易受到忽視的心理疾病,由於容易與正常社交焦慮症狀的混淆等原因,36%的患者在相應症狀出現10年,甚至是更久後才開始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社交焦慮障礙有哪些症狀?

心理上的恐懼和焦慮往往會從身體上反應出來,對於社交焦慮障礙患者來說,在壓力性場所中往往會出現以下症狀:

●心跳加快;

●肌肉緊張、僵硬;

●頭暈;

●胃部不適和腹瀉;

●呼吸不暢;

●臉紅;

●過度出汗。

另外,可能會導致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發生精神損害的場合包括:

●被介紹給其他陌生人的時候;

●被他人嘲笑或批評的時候;

●成為所有人關注焦點的時候;

●在別人的注視下做事情的時候;

●與權威人士或重要人士見面的時候;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論是和朋友還是約會對象在一起。

但並不是所有的社交場所都會對社交焦慮障礙患者造成困擾,比如對某些患者來說,上臺演講可能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但是去約會就是件難事;對於其他一些患者來說,和某人單獨進行談話可以是輕鬆愉快的,但是在熱鬧擁擠的場所中則會讓他們幾近窒息——不同的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往往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而害怕不同的社交場合,但歸根結底,這還是一種對他人消極評價的害怕、成為他人關注焦點的壓倒性恐懼。

是什麼導致了社交焦慮障礙?

同其他心理疾病一樣,社交焦慮的致病因素也是非常複雜的,可能會增加社交焦慮障礙患病風險的因素包括:

●遺傳因素 家族病史會顯著增加社交焦慮障礙的患病風險:研究發現,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非社交焦慮障礙者子女的3.91倍;

●大腦 杏仁核是大腦邊緣系統中一個呈杏仁狀的組織,別看杏仁核的身材小巧,它卻掌控著你的情緒!如果杏仁核太過於活躍,也會導致社交焦慮障礙;

●社會因素 社交焦慮障礙通常在患者13歲左右時發病,通常與長時間的家庭虐待、學校中被其他人的欺侮和嘲笑有關。另外,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掌控欲過強,那麼孩子患社交焦慮障礙的風險也會增加;

●身體疾病 患有某種會引人注意的疾病也會增加社交焦慮障礙的患病風險,比如面部缺陷、口吃等。另外,帕金森氏病也會激發患者的社交焦慮症狀。

怎樣讓自己不再恐懼社交?

首先,就是要主動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如果連日常的社交場合也會讓你產生恐懼或尷尬的感覺,那麼是時候尋求醫生的幫助了。當然,如果有醫生告訴你“要直面你的焦慮感和恐懼感,這樣這些感覺才能消失”,那麼不要猶豫,馬上換個醫生吧!找到一個懂得社交焦慮障礙患者感受的醫生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來說,醫生會通過心理療法和服用藥物這兩種方式進行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 大多數患者在接受心理治療後,症狀都將會有所好轉,其中最為常用的就是認知行為療法。在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你將會試著面對自己的恐懼,並逐步地學習面對自己最害怕的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你還將會學習識別和改變自己的負面想法的方法,並通過與治療師進行角色扮演來學習能夠幫助自己重新在社交中獲得自信的技巧。

●藥物 用於治療社交焦慮的藥物有很多種,但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往往是第一選擇。另外,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也是一種選擇。為了降低出現副作用的風險,醫生可能會要求你先攝入較低的劑量,並逐步增加攝取的劑量。不要想著服藥後馬上就會出現好轉,在幾周甚至是幾個月的治療後,症狀才會出現顯著地改善。

●最後,堅持就是勝利!即使在治療後症狀沒有顯著的改善,也不要輕言放棄,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找到適合自己的療法和藥物的過程中難免會走一些彎路。為了讓治療能夠達到最佳效果,一定要堅持按時服藥,按時接受治療,如果發現自己有了哪怕是一點點的改變,也要告訴醫生,這樣才能幫助醫生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