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端午節的這些傳統和習俗你還知道多少呢?

唐詩有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歷經千年歲月,華夏兒女每逢此時,必隆重地準備節日飲食、儀式及祭奠活動。

端午節由來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每年的黃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重五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等等。據考證,端午節始於古代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最為認可。另據專家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之說更早。不過,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優美詩辭,令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所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為深廣,深入人心。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忠臣。他正直愛國,卻遭饞去職,兩度流放。在流放期間,屈原依然憂國憂民,寫下了不朽詩篇。

端午節的這些傳統和習俗你還知道多少呢?

端午節的來由,據稱是為祭奠屈原

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在國破的五月五日,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此後每年的黃曆五月初五,中國各地的民眾都會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端午節〞由此而來。而端午節民間流傳吃粽子、划龍舟的習俗,據稱都和屈原有關。端午節,中國各地過節習俗不盡相同,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礆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端午食粽

吃粽子的習俗源自春秋時期楚人祭屈原之殤:〝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端午節的這些傳統和習俗你還知道多少呢?

端午節吃粽子

《續齊諧記》還記載,〝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采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於是自漢代以後,筒粽蓋上了楝樹葉並縛上五色絲繩,以防粽子為水中蛟龍所竊。

飲雄黃酒

有俗諺說:〝飲雄黃酒,百病多遠走〞,古代延續至今都有在端午這天飲雄黃酒的習俗。清代《燕京歲時記》說:〝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還有習俗沾點雄黃酒在小兒額頭上寫上〝王〞字以避毒物。

驅五毒

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五月為〝惡月〞,是邁入仲夏、疫癘流行的季節;五月五日即〝惡日〞,是盛暑開端。民間有句俗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智慧的中國人在〝天中〞即端午這天用〝五瑞〞剋制〝五毒〞。

端午節的這些傳統和習俗你還知道多少呢?

剪紙五毒圖

五毒是指蛇、蠍子、蜈蚣、蟾蜍、蜘蛛(有稱壁虎)。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石榴、蒜頭和龍船花等五種製毒的祥瑞植物。這些植物散發〝香氣〞可驅除溽暑毒害,而且有的具有藥效能強身健體,有的則具有毒性,可以毒製毒。

還有的地區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或貼在門、窗、炕上,或系在兒童的臂上,以闢毒的作法。有的還把五瑞壓住五毒串起來掛在門前顯眼的地方,叫〝懸端午景〞。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是斬除妖魔的〝三種武器〞,又稱〝端午三友〞。

懸艾草 戴艾虎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端午節的這些傳統和習俗你還知道多少呢?

消病雄黃,點點畫

艾葉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簷下、門楣上都掛菖蒲和艾草,以驅除疾厄。《荊楚歲時記》錄:〝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古時中國南方荊楚一帶的人,在端午日雞未鳴前即趕早出門去採艾,挑撿最像人形的艾草帶回家掛在門楣上以驅毒。此外,有人將艾草紮成小虎形,或剪綾彩為虎形再黏貼上艾葉,在端午節時配戴稱為〝戴艾虎〞。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可以避邪驅瘟。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玲瓏可愛。

端午節的這些傳統和習俗你還知道多少呢?

端午佩戴香包辟邪

飲〝午時水〞

端午節那天午時(從上午11點到下午1點)的水稱為〝午時水〞。〝午〞代表陽火,陽氣最高點。從天地五行來看,重午日干支是雙重極盛的陽火,就是〝純陽〞日。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特別神奇。說午時水特別甘醇、經久耐放,用來泡茶特別好喝、助益身體的保健。俗諺,〝午時水飲一嘴,卡好(勝過)補藥吃三年。〞〝午時水〞必須是出自天然水源的山泉、井水,而且是沒有汙染的水。到了現代,水源汙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家取午時水時,可要小心喔。

浴蘭湯

戰國時代楚辭記載,取用端午日的午時水,加入菖蒲入浴洗身、洗頭,叫〝浴蘭湯〞,蘭是〝福蘭〞也就是菖蒲的別稱。還有飲〝菖蒲水〞、化〝菖蒲妝〞的習俗。

端午立蛋

端午節流傳有立蛋遊戲的風俗,傳說在端午節立蛋得好運。在端午節這天正午時分,比平時更容易把雞蛋立起來,立起來的雞蛋甚至可以好些天不倒。有人說端午節,天地間陰陽五行逢純陽,雞蛋吸收滿滿的天地旺盛陽氣,所以容易立起來。

懸掛鍾馗像

在中國江淮地區,端午節時幾乎家家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傳說唐明皇開元年間,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問,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面貌醜陋,應考不第,便自盡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端午節的這些傳統和習俗你還知道多少呢?

鍾馗畫像

賽龍舟,相傳楚國人因不捨賢臣屈原投江,划船追趕,但是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所以之後每年的五月五日,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端午節主要的慶祝活動,都與愛國詩人屈原有著聯繫。宋代文豪蘇軾有詩:〝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端午節詩詞

浣溪沙(宋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小重山.端午(元 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齊天樂(宋 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像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漁家傲(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五月五日(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