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文筆好是練出來的還是看書多的結果?

李薔薔


閱讀是學習。當我們閱讀名家經典之時,就會知道世界上什麼樣的文章是好的、什麼樣的文筆才能打動人。大量的閱讀,會讓人的視野開闊,見識深刻。在作者個人心中,自然而然會形成“好”的標準。

舉一個例子,如果閱讀量不夠,可能會認為郭敬明、劉同等青春文學作家的文筆是好的,是值得學習的,但如果你心有萬卷書,自然可知他們的文筆乃是下乘,不值得學習。郭敬明“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為何至今仍被人取笑呢?就是在於他的文筆矯情與虛假。真正的情感不是這樣表達的,他完全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當你有了文筆好壞的概念的時候,你的寫作自然會朝著心中的標準前進。前些天,參加作家阿乙的讀書活動。阿乙是閱讀量非常龐大的作家,短篇小說集《鳥看見我了》《灰故事》都是我所喜歡的。他的文筆凝練,尤其是動作寫得流暢,令人驚歎。

在活動裡,他有個觀點我很認同,就是在寫作過程中,以名家為學習對象,會起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效果。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即使達不到名家的水平,但水準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怕就怕以低標準要求自己,且不去閱讀、不去學習,最終文筆不好而不自知。杜甫有句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然,也有許多天才作家,他們年紀輕輕就文筆斐然,才華令人嫉妒。殊不知,他們幼功很好,兒童時就背誦過名詩名文,感受著文字的韻律與魅力,及至寫作時,就自然而然地使用上了。

總而言之,我認為文筆好事閱讀與練習共同的結果,兩者缺一不可。


輝城啊


好的文筆,紮實的文字功底,“看”和“練”是基礎,是積累,但最關鍵的還是對人和事物敏銳觀察,精於發現,善於分忻,能將普通的平凡用自己的思維創造和文字的精美組合來譜寫出一章獨特的文字交響曲。

文筆好,文字流暢新穎,來自平時的“看”和“練”,來自生活語言的修飾和規範,來自內心精神世界的光明和健康,更是來自對自然景物和自己生活的熱愛。

好的文字作品不必要用多麼華麗眩目的詞彙,密不透風的框架結構,高談闊論的理論依據,矯揉造作的邏輯虛設。

是簡單明瞭,老少易懂,是接近生活讓人熟悉,是貼近人心讓人親切,是被人接受讓人喜歡,是充滿正能讓人受益。

凡是人們看了不嫌廢話囉嗦,不覺空洞無物而被接受,喜歡,感覺親切,受益,就是文筆不錯,文字被尊重的運用了,你也被人認可了。


無言嘍


一個好的作家,他們的觸覺靈敏,想象豐富,文筆才更好。跟讀書有關糸,跟經歷更是太多關係。


亨通永遠



我和你一樣,一開始也覺得多看書就能提高自己的文筆,

於是我選擇更加激進的方法——抄書。


每拿到一本新書,我都會飛快的瀏覽一遍,將自己覺得寫好的句子或詞彙,做上記號,等一遍書看完,再將做記號的地方,全部摘抄下來,強制自己背誦下來。我認為,這樣做就能在後續的寫作中,隨時拿來應用,即便是照著仿寫,也能大幅提升我的文章質量。
結果,我發現這種方法根本沒用。

我承認書中很多好句子的格式和表現手法,很是精妙!一旦借用,的確能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但有個前提,一定要語境適合,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我很喜歡用排比,覺得這種寫法能夠充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可一旦使用在乾貨文中,就會讓讀者覺得我是無病呻吟,抽風,甚至是神經質,直接取關。

為了刻意“拽文”,我還經常在文章中生搬硬套一些華麗、誇張的形容詞,結果卻讓我的句子,前後邏輯不對稱,不夠連貫通順,大大增加讀者的理解成本,致使跳失率居高不下!

我很迷茫,我一直在迫使自己多看書,甚至將整本書的好句子,好詞語背誦下來。

可結果,卻對我的文筆起不到絲毫作用!

我該怎麼做呢?

我帶著困惑,請教了很多報社老編輯後,我終於明白:提升文筆最關鍵的方法,不在於多看書,多背誦,而在於不斷的練,還要有目的的練。

再告知大家方法之前,我們要先給好文采下一個清晰的定義:

什麼是好文采?當我們說一篇文章很有文采的時候,一般是指文章在閱讀過程中,能給人帶來耳聽目染的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要建立在閱讀過程中能給讀者帶來的畫面感和節奏感,即:“看”和“聽”。


練習技巧一:讓自己的語言儘量簡單化,口語化。

過長的從句、過多的邏輯關係,繁瑣的形容詞,都會影響文章的閱讀速度,讓讀者喪失繼續讀下去的信心。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為什麼,如今京劇很難被青年人接受?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在演出過程中,一句話的節奏被拉的很長,青年人很少有耐心聽下去。

如何練?

  • 將一個過長的句子,拆成幾個短句,由逗號隔開;


  • 句子邏輯性太多,要儘量縮短,一句話表達不出來,就用兩句話,兩句不行,就用三句。總之將多層邏輯,變為單層邏輯,讓讀者從字面上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內容。

  • 不用太多的形容詞,尤其是連續不斷在一句話中使用形容詞,這樣會給讀者產生多層畫面感,加深理解的難度。

  • 在提醒大家一下,在文章中多使用短句,這樣能明顯的提高文章的節奏感,音律感。想象一下我們平時是怎樣說話的吧!

練習技巧二:用文字在讀者心裡畫一幅畫

畫面感一直是好文筆的重要表現。通過你的文字給讀者營造極致的畫面感,會讓讀者產生代入感,提高閱讀質量,質量越高,肯定就代表文章越好了。

近幾年大火的盜墓題材小說為什麼暢銷,就是因為作者在畫面感營造上,下足了功夫。還有一個現象也能證明我說的話,這就是但凡盜墓題材小說被翻拍成電影或電視劇,大家吐槽最多的話題,就是場景和道具設計的不過關,沒有達到小說所描繪的樣子。

如何練?

  • 推薦大家多用動詞、名詞,少用形容詞,

  • 多抓一些事物的細節,比如環境細節、人物表情細節、外貌細節等等。

  • 最重要的是善於用比喻的手法,可以將內容抽象化,也可以將抽象化的內容比喻成具體化的事物,加強讀者的理解力。


大文豪朱自清散文《背景》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對細節的極致描寫,賦予文章清晰的畫面感,雖然沒華麗的辭藻,但著實讓讀者感受到真摯的父愛,引起共鳴。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內容對你有用給,請多多點贊、轉發,收藏,如果有補充的見解或意見,也可以在評論、留言,我將第一時間與你答覆!


屹波讀書


文筆好壞之因不可一概而論:

有得天獨厚的王勃.洛賓天,也有後天之功李白.杜甫,其皆為古人不必一一列舉,而當今中國作協的幾位作家則意味深長,多為下鄉知青,而當年佳作耐人品讀!尤其莫言出身農民竟拿諾獎

……那麼好的文筆究竟從何而來呢?人之秉賦各有不同,具天資者加後天努力即可成才不必多講!後天努力者則大有分別: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書緣兒”和“

“筆緣兒”!入目覺親者為“書緣兒”

,拿筆“上道兒”者為“筆緣兒”,具備此二者哪怕五十幾歲再拿筆亦可大器晚成,後期必有大作呈世;若長期苦練亦未見功者,請您另謀他途!人生之路有多種選擇,必有一行適合您。因為您的前路關險重重:天資聰穎者有,勵精圖志者眾,要在高手如雲的境況下打下一片天地絕非易事!但休閒娛樂者除外。

君以為然否?





感動天下


我從前也覺得自己看了很多書,不但氣質沒啥變化,連個文章也寫不出來。

人呢是土的要死的,腦子裡是很混亂的,思想是沒有的,就好像我沒讀過書一樣。

而且很多比我讀書少很多的人看起來氣質也比我好,談吐也比我得體儒雅,看起來博學多才的樣子。

後來我也認命了。可能人就是這樣的,長得醜,讀再多書也還是個醜。氣質啥的,沒有足夠的自信,沒有足夠的飾物,沒有足夠的審美,也很難。

直到有一天突然覺得文思泉湧,不寫點啥,總覺得腦子裡十分激盪,必須拿筆寫東西才能安靜下來。

突然就想寫東西了。

雖然未必做的成作家,但是寫點東西卻已經非常容易了。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是自己覺得自己讀書多,其實卻未必。讀更多的書,慢慢的自然就想寫東西,寫的多了,自然就越寫越好。

讀的足夠多,自然就能寫,寫的足夠多就能寫的好。不能寫不會寫,寫的不夠好,自然是還沒讀到時候,沒寫到時候。


影視劇人物賞析


以我個人的經驗說明,好的文筆是練出來的,並不是多讀書讀出來的。

因為我從小就喜歡讀書,而且讀過的書已不計其數,那時候讀書雜,因為條件限制,想讀的書借不到,也買不起,就見什麼讀什麼,只要是白紙黑字,我基本不會放過。

當然了,我最喜歡看的還是小說。我最喜歡看文學名著,我讀的書雖然不多,但比起我的鄰居同事,我算得上是讀書最多的人了。

可是,我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懶得寫讀書心得。

後來,我讀的書不光是小說,還有各種雜誌,文摘。中國的,外國的,應有盡有,但是我都一目十行的閱讀。

所有的書雖然經過了大腦,卻沒有留下多少印象。

就像看街頭變戲法,玩雜耍的藝人一樣,只是看熱鬧而已。

再後來,還買了一些關於寫作方面的書,由於自己沒有自控能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終於沒有寫一篇像樣的文章。

所以我說,你讀的書再多,不在寫文方面多練筆,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經典文章的。


waug村婦


文筆好的人與多看書有關,我想可能還有平常善於觀察生活,假如一個有文化的人他們既喜歡看好的文學作品而又有與別人不一樣的人生不平凡的苦難經歷就會寫出優秀好文章出來。而反之人生經歷磨難再多因文化水平有限寫作出來不能把內心的想法全部完整的表達出來。寫作品就好象是有一塊好布料,好栽縫他們既會選布料也會栽剪最後就是縫製一件合身得體美觀大方衣裳,而寫作沒有好的文化功底,象我有時會選題材可寫得文字就是有血有肉而沒有骨缺少文章的魂,這就有的是麻袋繡花底得差。所以,還是多看別人寫得美文對喜歡學寫文章的人肯定有好的學習作用,這是我最真實的想法。


8088情義無價


文筆好,個人覺得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有些人天生文筆好,有些人靠多讀多寫也能文筆好,還有些人,怎麼刻苦鑽研,文筆就是好不起來,這都很正常。

術業有專攻,人各有所長,我們真不必太過於糾結在某些特定的點上,有時候可以曲線救國,迂迴曲折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我們熟知的唐宋八大家,那些個人人稱道的大文豪,很多都是早慧型的文學巨匠,若說沒有天生的文筆底子,單靠後天的訓練而有此成就,是讓人難以置信的。


所以呢,今天我們要說的,應該是一個普通人,怎麼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文字表達水平達到一定的等級,不至於在“寫作”這個現代社會必備技能上,太對不起自己的文化。

我總結的方法,大致有讀、悟、寫、改,可能還有縮、擴等步驟。

讀,廣泛地讀叫做泛讀;精細研讀叫做精讀;簡略地讀叫做略讀;此外還有瀏覽、翻看等等讀書方式。

  • 對於一些經典名著,採用精讀的方式,不光體會書中意思,更去揣摩作者的寫作邏輯、描寫手法,就能在寫作方法上有所收穫;

  • 對於一些小說、故事、漫畫之類的作品,採用泛讀的方式,既瞭解故事的脈絡,同時學會一些有趣的、有用的詞彙,豐富你的用詞;

  • 對於圖書、雜誌以及各種報刊讀物等等,採用略讀、瀏覽等方式,吸收信息,作為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每個人都在讀書,卻只有很少的人可以讀完然後寫,這說明讀和寫之間,有一個轉化的過程,這就是領悟——當你吸收了很多信息,卻無法用自己的思想融會貫通時,就還沒有達到轉化,也就很難訴諸你的筆頭。

悟,意味著思考,這非常重要。對一個問題的深入思考,對某個現象的聯想思考,對某些案例的批判性思考,都是你的思維在對信息進行處理、對文字進行重組的一個過程。這就好比吃飯和長高之間,還需要我們的身體吸收和運化,讀和寫之間,需要悟來做轉化。

寫,只是把思想訴諸筆端的一個流程。比如在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我整理了自己關於文筆的大部分思路,然後在心裡打好了腹稿,擬好了邏輯,最後才是把我想好的這些東西用文字描述出來。而寫的這個過程,邏輯性和層次性至關重要,這意味著我的讀者能否清晰地讀懂我要表達的意思。

改,是寫作練筆必經的一個過程。記得筆者小時候剛寫作文時,一篇作文寫了幾百字,被老師刪得只剩寥寥幾十字,在後期的作文實踐中,老師的每次修改,都在不斷糾正我的表達方向,也在促使我錘鍊我的文字。

不知道現在的語文老師還會不會認真批改每一篇作文,如果沒有人認真去改你的文字,那麼以下的方法,便是很好用的:

縮寫和擴寫的訓練。

你可以試圖找一篇很長的文章,然後試著把這篇文章用你自己的話,縮寫出來。比方說一篇千字文,你把它縮寫成三百字,然後看看意思的準確度,這樣你就明白有些詞句為何要那樣表達。或者你可以找一個很短的句子,然後添加你的想象,把它豐富成一篇文章。

由多到少,由少到多,訓練的不光是文字的駕馭能力,也有對於中心思想的把控能力。能夠經由這樣的訓練,使你行文時更有的放矢,慢慢地,文字邏輯性提高了,文字的功夫自然就越來越好。


所以說,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可循的,關鍵是方法要正確。

每個普通人都可以經由適當的文字訓練,掌握文字表達的基本功。當然了,我們不會希望每個人都成為作家,但每個人都能用文字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這點基本需求還是能夠滿足的。

祝好!



素秋慈


這個問題好大!我來談點粗淺的看法。

想要好文筆,書還是不得不讀的。

還得看你想要這“文筆”好到什麼程度。你只想在頭條上發個文章賺點外快,也許不需要讀多少書,當個“搬運工”抄抄改改也行,不過現在平臺也不是吃素的,想要多賺點,可能還得讀些書,積累積累!若想要寫篇好作文,高考語文拿高分,那麼書就要讀的更多一點,並且有針對性的讀,就像有的網友說的還要做讀書筆記,好的詞句段落背下來,適當的時候用上,真管用,我高中同桌就是這樣,她有厚厚一大本筆記,專為作文!拿過很多作文獎,考試自然不在話下!若想要文筆好到像魯迅等文學大家那樣,我想讀的書就要更多了,且範圍廣,社會,歷史,文學等,且都有獨到的見解,才能讓作品有厚度,高度,深度!想想讀書少了得行不?

好文筆自然需要多練習!

讀書是積累,積累得多了便到了不吐不快的時候,然而語言文字的運用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多實踐是不行的,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紅樓夢》裡香菱學詩就是最好的例證。實踐練習的重要性,上文提到的三個等級的“文筆”都需要!你說重不重要?

另外,想要好文筆,還要善思考!善於總結!為什麼很多大文學家都是在中年後聲名鶴起,因為到那時候他們才對人生,社會有了自己的理解,厚積薄發,一鳴驚人!

想要好文筆,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強的感受能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種藝術家獨有的感受性,超於常人體會到的喜悅悲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