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建設基本需求還是電力

全文1779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建議收藏觀看

南方能源觀察

微信號:energyobserver

[email protected]

eo記者 蔡譯萱 發自北京

隨著關稅壁壘以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帶一路”和“數字絲綢之路”成為國際製造巨頭開拓海外業務的新目標。6月6至7日,工業和設備製造巨頭西門子集團全球CEO凱颯(Joe Kaeser)宣佈在北京成立“一帶一路”辦公室,並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與葛洲壩、粵電、中國化工、中國鐵建等多箇中國公司簽署10餘項協議。

凱颯將“一帶一路”倡議定義為“中國發出的一個重要信號,以邀請世界其他各國和地區參與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在他看來,當前世界亟需實現貿易的自由與公平,“自由”意味著市場向所有的合作方開放,不應受到一些規則赤裸裸的打壓,也不應被一些隱性手段所限制。而“公平”意味著所有合作方都應在同等程度上從貿易中受益,所有企業享有公平的競爭環境。

“競爭力的缺乏與不公正的貿易指控有時會被混為一談。而解決競爭力匱乏這一難題的正確答案在於創新和生產力,而不是依靠關稅或Twitter,”凱颯表示。

相較於競爭對手,西門子推進 “一帶一路”並不是最迅速的, ABB已在佈局東盟國家,同時中國公司也早已佈局“一帶一路”等80多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華盛頓諮詢集團RWR的數據,過去五年僅在電力領域,中國公司已經投資1020億美元用於在拉美,非洲,歐洲的83個項目中建設及收購電力傳輸基礎設施,加上貸款,這一總額則達到1230億美元。在記者問答會中,凱颯表示目前西門子“一帶一路”的業務已經達到6%,在“一帶一路”提出5年後,西門子再大力推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西門子能源管理集團大中華區總經理麥明銳(Markus Mildner)在接受eo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建設通常從電源開發、輸配電開始、其次是發展工業、以及交通運輸,但最基本的需求還是電力。許多中國公司在做大型發電項目,也往往需要更新輸配電系統。目前西門子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項目以電力、輸配電項目進展得較為迅速,如建設巴西最大的高壓直流傳輸線路;其次發展較快地則是交通運輸建設。

在數字化方面,西門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奈柯(Cedrik Neike)在會上指出,“一帶一路”要建設的基礎設施必須是先進的基礎設施,但事實上目前能夠實現互聯的工業基礎設施只有3%,大多數基礎設施已經過時。因此在推廣任何基礎設施的產品的時候,都需要硬件和軟件把物理世界的東西虛擬複製出來,在能源管理、健康、醫療、樓宇等諸多領域進行優化,把物理和數字世界進行整合。這即是西門子正著力與中國合力打造的“數字絲綢之路”。

麥明銳(Markus Mildner)談到,現在任何國家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已經不是從零開始,即先工業化再到自動化的發展模式。數字化最大的優勢就是提供技術讓任何國家從數字化開始,得到市場上最先進的技術,而不用再從製造以及自動化起步。目前西門子參與的“一帶一路”項目中包括了提供數字化電力設備以及電網業務,交通領域的電氣化也佔有一席之地。

奈柯以西門子在芬蘭的高壓電網的數字化雙胞胎舉例,通過對電網的結構建立數字電網模型,模擬出它在今後25年會怎麼變化,電網仿真的自動化程度提高了80%,還幫助完善了電網投資以及新增的核電和光伏併網的決策。他指出,芬蘭有半年的日照非常長,另外半年非常短,要解決這個問題,使能源網絡充分流動和優化,必須要把物理和數字世界進行整合。

越來越多的重資產企業意識到數字絲綢之路帶來的紅利,IT企業和工業企業也希望在其中分一杯羹。事實上,目前傳統制造領域及通信、金融產業的數字化水已經較高,但在電力、化工、油氣、交通物流等領域,工業數字化的市場空白仍很大。因此,西門子面對行業內的數字化競爭,把重心放在其傳統優勢業務,即為鐵路、電廠、工廠、建築及城市等硬件基礎設施提供數字化升級。

西門子是與GE、ABB等並稱的國際電氣和自動化設備製造巨頭。集團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迄今已有171年曆史。今年以來,西門子對其全球業務架構進行調整,隨著全球轉向可再生能源,大型燃氣輪機需求下滑,發電市場的疲軟使該公司對發電和天然氣(PG)業務進行重組,並決定暫時關閉全球各地的PG業務據點 。目前有包括能源管理、發電和天然氣、風力發電、發電服務在內等8個業務集團。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是西門子的長期增長領域。

中國為西門子全球第二大海外市場,其營收佔全球營收的10%。西門子在中國89家公司擁有股權,員工總數約3.2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