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美食不如美器"歷來是中國人的器用之道,從粗放式羹飲發展到細啜慢品式飲用,人類的飲茶經歷了一定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品飲方式,自然產生了相應的茶具。

唐——南青北白

唐代中期,茶葉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從中國的西南一帶漸漸向長江、淮河流域北移,產茶區域的擴大,加上茶葉加工技術的改進,大大促進唐代茶業經濟的繁榮。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陸羽《茶經》問世。這是第一部系統介紹茶文化的專著,詳細介紹了茶的產地、生態、採摘、製造、加工、煮飲等,是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唐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白瓷出現於北齊,唐代的白瓷可與南方的青瓷相媲美,出現了“北白南青”共繁榮的局面。當然,飲茶的興盛也進一步推動了唐代陶瓷業的發展。陸羽特別推崇越窯青瓷,越窯青瓷在有唐一代達到了頂峰,出現了青瓷史上登峰造極的作品“秘色瓷”。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宋——黑瓷

宋代是茶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峰,茶葉種植區域進一步向北推進,茶葉產量也進一步提高,並出現了大量的茶文化著述,如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熊蕃的《北苑貢茶錄》等等。飲茶在宋代變得更加普遍,"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即形成於宋代。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盞是宋人對茶碗的稱呼,由於宋人崇尚白色的湯色,因此宋代的黑釉盞特別盛行。黑釉盞以福建建窯產的兔毫、油滴、鷓鴣紋最為有名,建窯生產的黑釉盞底部刻有"供御"、"進琖"字樣的,是進貢給宋皇室的御用茶具。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出現了享譽盛名的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

明——瓷器和紫砂

茶壺在明代得到很大的發展,在此之前有流、帶把的容器皆稱之為湯瓶,亦謂偏提,到了明代真正用來泡茶的茶壺才開始出現,壺的使用彌補了盞茶易涼和落塵的不足,也大大簡化了飲茶的程序,受到世人的極力推崇。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明代的茶具從材質上來講,以瓷器和紫砂為主。明代景德鎮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全國的制瓷中心轉移到景德鎮,燒製的青花、釉裡紅、青花五彩等瓷器在元代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改進,而明代仿宋代定窯、汝窯、官窯、哥窯的瓷器也很成功,特別是永樂朝燒製的白瓷,胎白而緻密,釉面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韾,明如鏡"的特點,時人稱之為"填白",以"填白"釉燒製的茶盞,造型穩重,比例勻停。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明代散茶的沖泡又直接推動了紫砂壺藝的發展。宜興位於江蘇省境內,早在東漢就已生產青瓷,到了明代中晚期,因當地人發現了特殊的紫泥原料(當地人稱之為"富貴土")紫砂器製作由此發展起來。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因紫砂土質細膩,含鐵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壺來沖泡散茶,能把茶葉的真香發揮出來,無怪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提到:"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因此紫砂壺一直是明代及以後茶壺的主流。

清代——青花粉彩與紫砂

到了清代,傳統的六大茶類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已全部形成,各地茶館林立,民間喝茶更加普遍,茶真正走向世俗化,由此社會對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清代飲茶習俗與明代無異,因此茶具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續和發展。清代景德鎮瓷窯在明代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和創新,除了生產傳統的青花、素三彩、釉裡紅、鬥彩等瓷器外,還新創了粉彩、琺琅彩等新品種。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紫砂茶具仍是清代茶具的重要分支,經過明代的初步繁榮,清代紫砂茶具又一次迎來了新的創作高峰。如果說明代紫砂壺尚嫌粗樸的話,清代紫砂製作工藝則大大提高,其泥料細膩,製作規整,出現了像陳鳴遠這樣的大名家。嘉、道以後,文人雅士相繼加入制壺工藝,使紫砂茶具的人文內涵大大提高。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蓋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蓋碗一般由蓋、碗及託三部分組成,象徵著"天地人"三才,反映了中國人器用之道的哲學觀。蓋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塵落入碗內,起了有效的防塵作用;其二是防燙手,碗下的託可承盞,喝茶時可手託茶盞,避免手被燙傷。

走進茶文化——中國茶具材料的發展

淶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