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李忠傑:馬克思與我們

◆馬克思距我們不到200步

馬克思誕辰200年了。200年,似乎是個漫長的時間,因此,馬克思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其實,如果換一個角度,想一想,宇宙的年齡多大?170億歲;地球的年齡多大?不到50億歲;人類的年齡多大?大約200萬歲;中華民族的年齡多大?5000歲,也許已到8000歲。用200與5000、200萬、50億、170億比較一下,不就是眼睛一眨的瞬間嗎?

馬克思說過,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萬事萬物,其實都是綿延不斷、前後相繼、此伏彼起的發展過程。馬克思與我們一樣,都行進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降臨於這個世界後,都經歷著由小到大、由大變老的過程;每個人都是社會之人,既受著社會的制約,又都影響著社會。就此而言,我們與馬克思恩格斯是一樣的,概莫能外。

毛澤東曾經把中國革命比作萬里長征,到1949年時,還僅僅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按此標準計算,200年算幾步?還不到10步。當然,為了計算方便,我們姑且把一年當一步,所以,馬克思從誕生算起,距我們現在只有200步,如按他逝世的1883年計算,只有135步,不到200步,所以,距離並不遙遠。

不遙遠,我們就有比較緊密的內在聯繫;不遙遠,我們就可以對話;不遙遠,我們就可以比較;不遙遠,我們就可以共同切磋走過的道路、思考未來的旅途。

當然,畢竟有200步的距離,所以,就有一定的時間差,當年的世界與我們現在的世界有一定差異,當年的馬克思與今天的我們也有一定差異。而且,我們也得承認,馬克思比我們先走了200步。除了客觀的時空距離外,就主觀個體而言,當然也有先見之明,也有“老馬識途”。所以,我們必須向馬克思學習,對“老馬”的智慧和經驗不可小覷。

李忠傑:馬克思與我們

馬克思寫作博士論文(木刻)

◆“老馬”與我們可以很親近

我稱馬克思為“老馬”,並非高攀或不敬。因為當年就有人稱馬克思為“老馬”。而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成員們在1848年時就稱他為“馬老”了,當時馬克思還不到30歲。

與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人一樣,馬克思也有綽號。馬克思的孩子們不叫他“父親”,而叫他“摩爾”。“摩爾”來自希臘文,意為黝黑的,歐洲人常用以泛指黑皮膚的人。馬克思長著一副較黑的面孔,特別是烏黑的頭髮和鬍鬚,於是孩子們便給他取了個“摩爾”的綽號。他的朋友也這樣叫他。

想一想,如果我們和馬克思互稱“老馬”、“老李”、小王、大劉,或尊稱“馬老”,那是多麼隨和,多麼親切!即使200步的時空距離,也會在這洋溢著生活氣息的稱呼中消失殆盡!

一聲“馬老”或“老馬”,告訴我們的是,馬克思是人,不是神。馬克思與我們,都是人類的一員。所以,我們來到世上,都要生活,都要工作,都有七情六慾,都有喜怒哀樂,都要面對生活的挑戰,都要享受人生的樂趣。我們不能例外,馬克思也不能例外。

所以,生活中的馬克思,與我們並無太大差異。

馬克思有愛情。他與燕妮從小就認識,17歲訂婚,1843年25歲時結婚。燕妮比他大4歲,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女大三,抱金磚”。他們生了7個孩子,但3個在很小的時候就死了。馬克思很愛燕妮,也很愛家庭。

馬克思喜歡孩子,經常與孩子們嬉鬧玩耍,常常一玩就是幾個鐘頭。天氣好的時候,他們全家都會去郊遊。他曾經摺疊了好多紙船,然後與孩子們一起放在水裡演練海戰。他還揹著孩子與別人賽跑,讓孩子們得到莫大的歡樂。這種場景,與我們今天的父母們多麼相似。

馬克思喜歡下象棋。如果贏了,就興高采烈。一旦陷入窘境就生氣,輸一盤就會發火,要求再來。這種心態,與我們所有象棋愛好者的心態多麼類似。

馬克思在英國住的房子,與我最早分得的房子差不多——兩個房間。他的房子的一面牆前堆滿了書籍報紙,甚至一直摞到靠近天花板。而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大概都不會忘記當年自己家裡的類似景象。

馬克思的一生貧困潦倒、顛沛流離。我們老一輩的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日子。馬克思還被好幾個國家驅逐出境過,這種待遇當年的中國人還“享受”不到,但其苦澀的滋味可以想見。

因為馬克思是人,我們就不要把他當神看待。一當神,就只能對他頂禮膜拜,我們的膝蓋就要跪下了;一當神,就會把他的著作和理論當作宗教而不是科學來對待了。

不當神,而當人,我們與馬克思之間就可以很親近,就可以無拘無束、親切交流,就可以一邊散步一邊聊天了。

不當神,而當人,馬克思的思想理論就能夠以其邏輯力量而不是外力強制贏得我們的尊敬了。

不當神,而當人,我們甚至就可以請他“加入”中國國籍了。馬克思當年幾乎沒有祖國,即使今天在他的祖國德國的地位也沒有在中國高。如果他仍然堅持“工人沒有祖國”,那我們也可以想法授予他“榮譽中國公民”的稱號。

◆年齡相同但業績不凡

當然,馬克思也不是等閒之人。雖然不是神仙下凡,但肯定應該算是人中精英、人中豪傑,亦即非凡之人。

1848年,馬克思剛剛30歲,就與時年28歲的恩格斯一起,寫出了《共產黨宣言》,在人類思想史上實現了一次偉大的變革。

1867年,馬克思49歲,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隨後,又寫出了第二卷、第三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了最深刻、最全面的論證,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馬克思還寫了其他大量的著作,許多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和人類思想史上的經典著作。

馬克思還參加了實際的革命鬥爭,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導師。許多國家的工人領袖都來向他請教。

恩格斯在馬克思去世時說:“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事實證明了這一預言。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幾乎遍及世界,還一直延續到現在。

我們無數的人們,都有過像馬克思一樣的30歲、40歲、50歲、60歲……有的,也在同樣年齡做出了非凡的貢獻。但比較而言,馬克思的業績和貢獻還是大大超過了絕大多數同樣年齡的人。

所有這些成就,不是神賜的。馬克思的成就,首先建立在一定的社會歷史基礎之上,同時,也是得益於馬克思自身的素質和努力。

學習!學習!這就是他經常向同伴和學生們大聲疾呼的至上命令。他自己就是這方面的榜樣。他差不多每天都讀歌德、莎士比亞、萊辛、但丁和塞萬提斯的作品,認為他們是他的語言教師。

馬克思特別注意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和化學)和歷史學領域內的每一個新現象和每一個新的成就。

到大英博物館查閱的資料不計其數。與工人群眾的接觸更增加了他對於社會現實的感性認識。

“天才就是勤奮。”馬克思所具有和取得的一切,都是通過努力、奮鬥、創造而得來的。

馬克思從來不願意別人給他過多的讚揚。甚至“群眾的讚美和聲望”,在馬克思看來就是一個人走上邪路的證據。

◆馬克思與我們的工作

我們和馬克思一樣,都在不停地工作。為什麼工作?馬克思回答得很清楚:“為人類而工作。”這是他最喜歡說的名言之一。他說:“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

工作,成了馬克思的一種癖好。馬克思每天工作的時間很長,而且幾乎通夜工作。到早晨才去睡覺。他常常要被呼喚好多遍才下樓到餐室去,而且幾乎不等嚥下最後一口飯就又回到他的書房去了。

其實,在我們中間或我們的前輩中間,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對這種廢寢忘食的工作方式,一定不會陌生。因為沒有這種專心致志甚至廢寢忘食的精神,是很難取得成就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當下的工作和工作方式,或多或少與馬克思有關。因為馬克思揭示了人類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並且預見到這種矛盾運動必然會帶來很多社會變革。從南湖紅船起航之時,馬克思主義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中國革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發展和勝利的。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結構、改變了我們的生產方式,當然,也就在相當程度上造就了我們今天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方式。

馬克思要求我們以社會主人的身份從事工作。正如國際歌所說,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每一個人都是主人,也都應該發揮最大的主觀能動性,履行主人應盡的職責。

馬克思要求我們以嚴謹的態度工作。他自己工作的態度就非常認真和嚴謹。他從不引用他還未十分確信的事實,對很多事情都要追根溯源。這種態度對我們今天的工作仍然是需要的。我在工作中就深有體會。黨史上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時間、地點、人物等許多細節。為了保證歷史的準確性,我們必須一個字一個字地摳,翻來覆去地考證、核實,很多都要直接查到最原始的材料,才能作為依據。實踐告訴我們,學習馬克思的工作態度,對我們做好今天的工作,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馬克思與我們的生活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某種程度上是從人的生活開始的。在馬克思看來,穿衣、吃飯、住房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現象。人類要滿足衣、食、住、行,就必須從事生產活動。於是,就有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從而產生了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運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歸根結底是由這種矛盾運動推動的。

由此可見,馬克思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只要往深處一探究,就可以發現,我們的生活,時時處處都有馬克思打下的烙印。

比如,按馬克思所說,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因此,治國理政的最大任務,就是如何更好地滿足這種需求。新時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的所有工作和活動,都是要圍著解決這種矛盾、滿足這種需求展開的。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一切生活資料都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現的。馬克思把商品作為社會的細胞進行了深刻的解剖,揭示了商品從生產、流通、交換到消費的全過程及其規律。現代社會的商品生產,我們每一個人對於商品的需求及其實現,都受著這種規律的支配,因此,也都必須遵循和利用這種規律。

馬克思要求創造和建設一種新型的社會形式和社會關係,使人類社會成為一種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種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我們今天的社會,正越來越增加著馬克思所預言的因素。

因此,為了更好地生活,我們就要認真研究馬克思對於社會生活內在規律的揭示,掌握和運用這種規律,更好地創造美好的生活。

當然,馬克思畢竟比我們早生了100多年甚至200年,所以,我們今天的生活已經大大超過了馬克思當年的狀況和水平。

比如說,馬克思沒有坐過汽車,沒有乘過飛機,沒有看過電影,家裡沒有電視,更沒有使用過手機和互聯網……因為所有這一切,當時還沒有發明或實際運用。所以,馬克思沒有能夠享用過這些現代生活方式。

由此,我們當然也就可以理解,馬克思不可能預見和回答當代社會的一切問題。也就是說,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如果都要到馬克思那裡找答案,那就無異於刻舟求劍,是不現實的。我們今人的生活更豐富、眼界更寬廣、信息更豐富,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把馬克思主義看作奔流的長河,站在時代的高度,繼續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

◆馬克思與我們的思維方式

馬克思倡導的思維方式,已經深深地烙在我們的腦海中、融化在我們的血液裡,甚至連我們自己都可能感覺不到,但卻經常下意識地表現出來。

馬克思揭示了一定時代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是該社會的觀念和思想的現實基礎,而生產力則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這一理論,迄今都是我們認識各種社會問題的思想基礎,對中國共產黨科學地治國理政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要求我們用聯繫的觀點而不是孤立的觀點、用發展的觀點而不是靜止的觀點認識世界。這一思想已經成為我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馬克思強調實踐在人類社會中的基礎性作用,指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從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開始的。我們每個人,無論是有意識還是沒有意識,每天都在從事一定的實踐,都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幹。

馬克思的視野開闊,並不把他的活動侷限於他所生長的國度。他說:“我是世界公民,我走到哪兒就在哪兒工作。”與此類似,鄧小平也說過:“我榮幸地以中華民族一員的資格,而成為世界的公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種寬廣的視野,成為處理中國特色與世界眼光、在中國與世界雙向互動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奔湧著一條世界化的洪流,這就是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化過程。中國的對外開放,其實正是這種世界化、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全球化的表現。想當年,中國人連與外國人結婚都幾乎不可能。1977年10月,澳大利亞公民蘇珊要求與中國一公民結婚,這一問題一直報到了最高層。李先念批示:“我意可批准結婚。”鄧小平批示:“很贊成。”至此,這一問題才得到解決。中國人的生活國際化了,中國的學生可以大批出國留學了。40年的對外開放,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邀請馬克思到中國來旅遊

時光能不能倒轉?這在科學上還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假如時空可以穿越,我一定要向馬克思發出一份熱情而鄭重的邀請,邀請他到中國來旅遊。

今天的交通方式,已經比馬克思當年不知先進了多少倍。所以,無論他住在德國還是英國,乘坐飛機也就10多個小時的時間,來一趟中國不是很難。

馬克思也肯定願意到中國來看一看。因為他對中國本來就很關心。1842年,在他人生的第一篇政論性文章裡,就第一次提到了中國。同年寫的另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位“中國人”,即孔子,還提到了“中國人的直線”——易經中的“八卦”。1851到1862年間,馬克思恩格斯專門論述中國問題的文章就有21篇。

所以,邀請馬克思到中國來一趟,無論是正式訪問,還是私人旅遊,都是合情合理的。

馬克思到中國來,我們一定要請他看看中國的長城。他們當年提到過長城。但現在的長城,既不是防禦外來入侵的工事,更不是閉關自守的象徵,而是世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綿延萬里的長城,見證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變遷。

馬克思到中國來,我們一定要請他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看看。1920年,陳望道第一次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的中文全譯本。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歷史文獻,就是根據《共產黨宣言》的基本精神起草的。馬克思恩格斯的這本歷史性著作,對中國直至今天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馬克思到中國來,我們一定要請他坐坐中國的高鐵。到2017年底,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已達12.7萬公里,其中高鐵2.5萬公里,高鐵里程佔世界的66.3%。坐在高鐵上,從啟動到停車,哪怕運行上千公里,茶杯裡的水都不會灑出來。坐趟高鐵,也就直接嚐到了中國現代化的滋味。

馬克思到中國來,我們一定要請他用用中國華為的手機。現在中國智能手機用戶規模已達6.68億,甚至連街頭買紅薯的大爺大媽,都有用手機進行網上支付的。馬克思要查什麼資料,不一定要到大英博物館一本本去翻書了,用手機一查,資料馬上就可以找到了。

看到這一切,馬克思或許會感到迷茫,因為他們當年從來沒有見過呀!所以,即使馬克思是偉人,我們還得請一位小青年教他怎樣使用手機、怎樣進行網上轉賬、怎樣用手機翻譯他與我們的談話。

看到這一切,馬克思會滿意嗎?我想,應該會滿意的。因為他最看重的是實踐。實踐已經展示了人民滿意的最大成效,一直為人民著想的馬克思有什麼理由不滿意呢?而且馬克思主義不僅在中國得到了最大的應用,而且得到了最大的發展。馬克思高興還來不及呢。

當然,馬克思肯定也會有稍許不快。因為世界上的事物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一切都在進步,一切還要發展。當年,恩格斯到美國去,就曾批評美國是一個暴發戶,一下子有錢了,得意洋洋,但是缺乏教養,缺少紳士的風度。甚至“美國人與歐洲人比較,就像外省人和巴黎人一樣”。馬克思會不會也有對中國不滿意的地方呢?這個問題等馬克思來了中國再直接問他吧。

馬克思到中國來,肯定也會發現,中國的現實與他的某些預想不是完全吻合的。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馬克思就從來沒有說過,更沒有見過。對此,只要像馬克思那樣對待馬克思的理論,就可以預見,馬克思一定會這樣回答:

“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 “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他可能還會更加堅定地說:“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這些原則不是被應用於自然界和人類歷史,而是從它們中抽象出來的;不是自然界和人類去適應原則,而是原則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歷史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這是對事物的唯一唯物主義的觀點。”

(作者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