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文化包頭」包頭有過幾次移民潮

「文化包頭」包頭有過幾次移民潮

開欄的話

「文化包头」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

文化包頭

冷遇見暖,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我遇見包頭,有了家鄉;那麼【文化包頭】這個欄目遇見了包頭髮布,遇見了您,又會怎麼樣呢?

【文化包頭】欄目是包頭髮布和包頭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推出的文化類欄目,致力於讓包頭的小夥伴們共同感受、共同挖掘、共同感動於我們家鄉那濃濃的文化底蘊!

「文化包头」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文化包头」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
「文化包头」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文化包头」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

包頭有過幾次移民潮

包頭最早遷入的漢族是在趙武靈王時期。明末北元時期,漢族人口的遷入,使土默特地區出現了板升農業和城郭。清朝時期,走西口大軍的遷入,成為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它改變了包頭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把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包鋼建設時期,以東北人為主的產業大軍的遷入,使一座鋼鐵城市屹立在草原上。

「文化包头」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

有人說,包頭是一座移民城市,因此,這座城市始終突顯著其包容大度的氣質。或許,正因為有了這種良好的城市氣質,才使全國各地的移民一次次湧向這裡,併成為包頭的主人,為這座城市的發展做出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意義的貢獻。

A 第一次移民是趙武靈王時期

據載,春秋戰國以前,今包頭地域土著先民曾稱土方、鬼方、犬戎、匈奴等。最早遷入的漢族是在趙武靈王時期。趙武靈王打敗林胡、樓煩,然後“邯鄲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九原即今麻池一帶。武靈王在修築趙長城的同時,選擇了包頭地區這片黃河較為穩定的渡口,修建了九原這個軍事據點。在城中屯有重兵,並遷徙大量內地官吏、大戶的部屬充實邊境,屯墾農田,使之逐步成為趙國西北部的軍事重鎮,有效地保障了趙國西北部地區的平安。

秦漢時期,又多次遷漢族至包頭故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令蒙恬發兵30萬駐河南地(河套平原及以南),因河為塞,築44縣城。然後“臨河徙適戍以充之。”“遷榆中(河套、包頭)三萬家,拜爵一級。”秦在今包頭故地設九原郡九原縣,也是我國最早設置的郡縣之一。秦亡後,包頭故地又被匈奴佔據。

「文化包头」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這是西漢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戰役。

此戰大獲全勝,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因這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設朔方郡(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五原郡(包頭),從內地遷徙10萬人到這裡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長城和沿河的防禦工事。

王莽時期,又“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轉眾郡,……長吏送自負海江淮至北邊”。

據我市學者張貴老師的研究資料可以看出,包頭有移入的移民,也有移出的移民。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南匈奴被東漢移至今河套、包頭等地,之後,秦漢遷入包頭故地的漢族又都遷回自己的老家。曹魏時期,包頭故地等處的匈奴1萬戶也被遷至山西。

北魏時期,鮮卑族入駐包頭,還將敕勒族遷至敕勒川一帶。北方六鎮起義後,起義人員又隨軍至河北、山西等地。

「文化包头」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

唐朝時,設中受降城在包頭,再次遷徙漢族至黃河北。遼又“徙其民於陰山南”,至元代,漢族仍不斷遷來陰山南北。

B 明朝的移民建起土默特板升城

明朝政權建立後,朱元璋無力對付北方強大的蒙古族勢力,將東勝州(托克托縣)、雲內州(土默特左、右旗)、豐州(陰山南)等地14萬戶遷至朱元璋老家安徽鳳陽。后土默特成為阿拉坦汗的駐牧地。

阿拉坦汗於隆慶五年(1571年)與明朝政府實現了互市,使蒙漢民族間一直處在和平交往的環境中。山西、陝西等地的農民、城市貧民和手工業者以及戍卒,因不堪官府的壓迫和地主階級的剝削,便紛紛遷入漠南蒙古西部地區。還有農民起義者、白蓮教徒等明王朝通緝的犯人等,也紛紛逃至漠南蒙古地區。這些漢人遷入後,建立村舍(蒙古語稱作板升)、開墾農業。而且手工業、商業也隨之有了一定的發展,生活日用大都能夠自行生產,不全是依賴長城以內的供給。人們通常對土默特地區的農業生產叫作板升農業,反映了土默川一帶農業的發展和定居村落的關係,進而使土默特地區出現了城郭。據統計,1551年至1570年間,土默特地區的漢族人口大約有5萬人。阿拉坦汗與明王朝建立互市關係以後,漢族人口大量湧入。到十六世紀末時,僅土默特地區就約有漢人10萬左右。

「文化包头」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

清朝建立之後,對漠南土默特部時時提防。清政府把漠東科爾沁部中的茂明安和四子王兩支部眾遷來,安插在漠南與漠北之間;把漠東科爾沁部中的烏拉特部眾遷來,安插在漠南和漠西之間。又使一部分蒙古族遷入包頭地區。公元1633年,哈撒兒的直系後裔茂明安部從呼倫貝爾草原西遷到艾不蓋河上游,定居在今天的達茂旗。

C 最大一次移民潮 走西口

從康熙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近300年間,口裡的老百姓為謀生而逃荒或移民到包頭等地,這便是包頭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

他們先是春出秋歸的跑青牛犋,爾後領著老婆孩子舉家遷到西口外定居。在1900年庚子賠款之後,近代史上有名的“貽谷放墾”即清王朝苦於財政枯竭,採取了由官方政府放墾蒙荒的辦法以增加財政收入。這時又有諸多的口裡人湧向西口外。在明長城以北的地區,就是今日的內蒙古西部地區,向來地廣人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這時又遇上了寬鬆的政策,再加上蒙古族人民敦厚好客,不事農耕,願意把廣闊的土地讓給漢民耕種。於是走西口成了他們養家餬口的理想之地。

「文化包头」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

“走西口”實現了口裡漢族人民和口外蒙古族人民的大融合,改變了包頭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佔移民比例極高的山西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將山西的晉文化帶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當地形成富有濃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D 全國支援包鋼 包頭變身鋼城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國家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把包頭確定為國家重點工業基地,並把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業項目中的5項即包鋼和內蒙古第一、第二機械廠以及包頭第一、第二熱電廠安排在包頭。1954年後,隨著“包鋼為全國,全國為包鋼”的支援包鋼的熱潮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動員8萬多名職工遷往包頭援建包鋼。隨之,家眷們也陸陸續續到來並定居包頭。從此,包頭市增加了兩個行政區域,昆都侖區和青山區。這一次移民潮以東北人和河北人為主流,包鋼大軍很多是從遼寧省鞍山市的鞍鋼而來。一、二機廠則以河北人居多。至今,昆都侖區的口音仍以東北人口音為主。包頭的鋼鐵文化因此帶有濃厚的東北文化痕跡。

「文化包头」包头有过几次移民潮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國家、時代、城市與個人的命運在這40年中緊緊交疊,互相印證。40年來,中國從經濟瀕臨崩潰邊緣成長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與此同時,包頭的經濟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切,離不開全國各地尤其是南方商人及其商業資本的湧入。

溫州商會、烏盟商會、江蘇商會、福建商會、湖南商會……形成了海納百川的多元商會文化。包頭市現有各地商會30家,區旗縣商會約50家,他們在包頭從事著餐飲、文化、旅遊、建築、貿易、零售、網絡、科技、服裝、服務、工商等10餘個行業,個人的生存空間、自由選擇和各種權益得以逐步舒張,同時打通了南北方的經濟文化往來與交流。

近些年,又一股移民大規模湧入,在包頭的各建築工地以及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甘肅、寧夏、烏蘭察布等地農民工的身影。一般來說,男性在建築工地從事重體力勞動,女性從事家政服務,也不乏小商小販者。由此,在城鄉結合部比如昆都侖區的北沙梁等地,就成為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的暫住地。一部分發展得稍好一些的人則租住市民的房屋甚至在城市裡購買了擁有個人產權的房屋。

據瞭解,近些年包頭市外來務工人口約增加了20餘萬人。他們雖然屬社會最底層的打工者,但他們對於包頭市的建設和發展,應該說,也是功不可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