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天天向上》播出十週年卻遭遇低谷,長壽節目的出路在哪裡?

《天天向上》播出十週年卻遭遇低谷,長壽節目的出路在哪裡?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你有多久沒看過《天天向上》了?

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80、90後的電視兒童們,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答案。是長時間沒看,還是偶爾看一眼?總歸來說,《天天向上》已過了被人人追看的黃金時代。

小鮮的一個朋友從2008年,節目開播時便在追看,一直到現在。

“節目現在變難看了,十年如一日的老梗,誰還想看。但我每期都看。”這位資深老粉的回答讓人始料未及。不過細想,這樣一句話裡包涵的情緒是複雜的,大概既有無奈、不捨、痛心,也有深深的習慣和依賴。

2008年8月8日,《天天向上》第一期節目播出。直到今年,已至第十個年頭。這樣一檔長壽節目,在即將迎來十週年慶典的當口,收視率卻屢遭滑鐵盧。

《天天向上》播出十周年却遭遇低谷,长寿节目的出路在哪里?

(十週年宣傳)

剛過去的一週,6月10號這期,CSM52城的收視低至0.29。這個成績,排在週日晚間綜藝榜第11位,整合週末晚間檔(五、六、日)綜藝節目後,僅排在第32位。網絡數據同樣慘淡,截稿日為止,播放量僅230多萬。

高國民度與低收視間的尷尬

上文的數據,並不是一個特例。大概從2016年改版開始,《天天向上》的收視已出現明顯的拐點。整體下跌,長時間維持在0.5至0.7之間。整個態勢,一直維持到了今年的四月份。

2018年,湖南衛視基於戰略安排,從4月22日起,將《天天向上》從週五晚的22點檔移至週日晚的22點檔。這已經不是《天天向上》第一次改檔了。早期,節目的首播一直定在週五晚20:30分的黃金檔。中途曾為《我是歌手》讓路,有過幾次小的調整。

比較大的第一次調檔是隨著2016年的改版而實施的。2016年4月29日,節目正式調整至每週五晚的22點檔播出。直至如今的週日22點檔,是《天天向上》第二次改檔了。

改檔對收視率的影響有多少?小鮮無法給出蓋棺定論的說法。不過每次改檔,收視均會有明顯的波動。尤其是最近的這次改檔後,《天天向上》的收視再也沒有回到0.4以上(改版前的最後一期,收視還有0.434),甚至一度在0.2至0.3間徘徊,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波動帶。

《天天向上》播出十周年却遭遇低谷,长寿节目的出路在哪里?

(《天天向上》改檔後收視率,數據來源:衛視小露電)

調檔的後果是直接的。調檔對觀眾的收視習慣是一次強硬的改變。如果不是節目的忠實觀眾,恐怕只會造成用戶流失的尷尬局面。而將《天天向上》挪入週日,和《極限挑戰》對打,也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如此的收視成績,看起來難免扎心。《天天向上》剛開播的那幾年,收視常年穩居同期前三,國民度和同臺的《快樂大本營》有得一拼。如今收視的萎靡不振,可謂既有內因,也有外在因素的影響。

內憂外患,在夾縫中生存

衛視綜藝收視普遍低迷,是如今電視綜藝的一個常態。受到網綜的強烈衝擊,尤其是各大網站主推的S+級超級網綜,無論是體量還是資本投入上,均是衛視綜藝難以抗衡的。加之,2010年之後,真人秀和戶外節目的流行,也在電視端衝擊著棚內綜藝。

《天天向上》自然是被衝擊的一員。誰佔領遙控器,誰就擁有了用戶的鐵律之下,如今的《天天向上》似乎已經無法在層出不窮的拼流量、講投入的新鮮綜藝中釋放出吸引眼球的創意了。

節目內在的困境,可能是最致命的。《天天向上》的十年之路可謂是命運多舛。幕前的變化一目瞭然。2008年,在衛視打造大型禮儀功德脫口秀,是非常鮮有的嘗試。

《天天向上》播出十周年却遭遇低谷,长寿节目的出路在哪里?

(引起熱議的高校風雲系列、美食系列)

文化、脫口秀與娛樂間的結合,請各行各業的素人參與節目當中,《天天向上》企劃出了許多非常有趣的專題,比如“聲優系列”、“高校風雲系列”、“美女地圖系列”、“遊學系列”、“美食系列”、“廣告明星系列”,哪怕是當前的“家裝系列”,均做到了在娛樂、搞笑的加持之下,主打有觀點的分享,用輕鬆的方式輸出文化。

對於周播節目來講,常年處於巔峰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已然播出十年的《天天向上》,走過了青蔥和生機無限的時期,其中有低潮也在所難免。比如早在2014、2015年間,不少觀眾聲討節目中請明星的比例過重,過多為《湖南衛視》的其他節目做宣傳,似乎與節目標榜的風格和初衷相悖。

而主持群不斷地大換血,對節目的傷害不容小視。最初的七人行時,“男子偶像主持天團”的名號,是觀眾對主持群分工明確,互相碰撞出亮眼火花的認可。隨著俞灝明、矢野浩二的退出,五人組天天兄弟的固定搭配,曾長時間佔據觀眾的記憶。這期間,也曾有過弦外之音。比如歐弟不如之前好笑了,主持群的風格已固化。

《天天向上》播出十周年却遭遇低谷,长寿节目的出路在哪里?

(七人組、六人組、五人組時期的天天兄弟)

2016年4月,隨著小五入伍、歐弟、田源的離開,加入大張偉和王一博的《天天向上》迎來了真正的陣痛。主持群間的磨合和默契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

《天天向上》播出十周年却遭遇低谷,长寿节目的出路在哪里?

(四人組天天兄弟)

幕後團隊同樣經歷了幾次更迭。曾策劃、製作《越策越開心》的張一蓓,是《天天向上》的第一任製片。直到2013年,她辭職離開由汪涵接手任節目製片人。而2016年改版後,則由沈欣團隊接棒製作節目。改版後的《天天向上》曾一度採用“室內+室外”相結合的方式。團隊臺前幕後的磨合,在2017年有了成效。

2017年10月至12月,節目連續十次獲得同時段衛視收視第一。不管是“美食系列”還是“厲害了00後”的策劃,均讓不少忠實粉絲感覺節目正在回到正軌。迴歸正軌,是鞏固忠實觀眾的法寶。但2018年的收視表現,客觀上還是呈現出節目受眾日益收緊、變少的現狀。

挺住和改變,同樣重要

目前國內的長壽節目均有著怎樣的境遇?小鮮從網絡上找到了部分資料。

《天天向上》播出十周年却遭遇低谷,长寿节目的出路在哪里?

在列舉的十檔節目中,還在播出的節目僅剩四檔。斷檔的節目均播出了有十幾年、近二十年的時間。除去資訊類的日播節目,《鏘鏘三人行》因政策問題停播,同一年停播的《超級訪問》、《康熙來了》,不得不說均囿於節目的內在創新不足。

去年,與《天天向上》堪稱有“兄弟情誼”的娛樂脫口秀《越策越開心》停播了。不免讓人擔憂起《天天向上》的未來。從情感上講,如果《天天向上》停播,恐怕對一、兩代人來說是一種文化乾涸。

根據百度指數顯示,節目的受眾多集中在30代和20代,因此節目幾乎算是80、90後的青春記憶。《天天向上》因為特有的平民化、生活化,與世界性、文化感的平衡、融合,算得上是一檔養身又養心的極佳下飯綜藝。

《天天向上》播出十周年却遭遇低谷,长寿节目的出路在哪里?

挺住二字,對於《天天向上》來講尤為重要。同樣是湖南衛視的王牌綜藝,《快樂大本營》在二十年多年的播出中,也有不少的坎坷。主持群的重組、節目內容製作的瓶頸是共通的低谷。這種境遇下,陪伴是至關重要的。二十多年的節目,何炅只缺席過一期的錄製。汪涵和錢楓也陪伴《天天向上》走到了第十年。

打造一個衛視的品牌綜藝,不是一件易事。《天天向上》在眾多同質化的綜藝中有它的獨一性,如何與不同時代的觀眾共成長,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改變,在所難免。隨著十週年的到來,《天天向上》新啟動了天天兄弟第五人的招募,王牌主持團的打造是否會有驚喜,還得等節目的播出。改變,其實一直都有。沈欣團隊曾是湖南衛視跨年晚會的主力,近兩年《天天向上》在舞美上也有不一樣的變化。比如上期以爸媽愛的裝修風格為題,開場主持群和嘉賓重新填詞演繹了不同時代的審美記憶。

改變和創新,不是一蹴而就和會百分之百成功的。在衛視綜藝限制較多的前提下,給《天天向上》以時間和寬容,或許是觀眾能投報給節目的最大情懷。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