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小達人
冒昧回答下這個問題。中產階級這個階層最大的特徵是,低層次的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中層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滿足,但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還未能得到滿足。
對於中產階級也有很多職業和收入上的描述,一般認為中產階級主要靠工資和薪金謀生,但具有比較強的職業能力和消費能力,而且對自己的工作和人生都有一定的“控制力”。
但為什麼在中國,靠工資和薪金謀生的人,除了個別的高薪行業外,其他行業缺乏中產感受呢?主要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資源集中型的國家,財富的增長,甚至只是加薪,都依賴所擁有資源的再生產和分配能力,所以“死掙工資的”人群並沒有成為中產階級的感受。但掌握資源和分配能力者,多少都對自己的現狀較為自滿。
月薪五萬的碼農是中產嗎?掌握過會審批權的處長是中產嗎?管理幾億基金是中產嗎?參與美團收購滴滴算中產嗎?幣圈大V算中產嗎?
賺多少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覺得自己是不是中產。
程蟬
富餘的社會規律資產分部是:20%(窮人)40%(中產)20%(富餘)階層。當社會失衡的時候,國家會向富人徵稅(遺產稅,所得稅等)來降低富人財富。減少個人所得稅來增加中產人數。救濟輔助來平衡貧窮的心態。咱們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步入小康社會。
規劃一下:中產階層家庭年收入:20萬到500萬之間,咱拿最低的說,家庭20萬的年收入,個人10萬年收入的,究竟有多少人能達到?
一,公司角度看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西安,重慶,成都等等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大多數公司,稅錢年收入在10萬以上的佔據公司人數的40%到80%。
大企業,京東,阿里巴巴,騰訊,今日頭條,華為這樣的企業,人均收入超過三十萬以上。
可見社會中堅力量的收入都已經符合中產階級了。
二,經商的人
經商的人,比如做點小生意,開個飯店,商貿公司,做點貿易等等簡直太多了,現在人經常叫創業。常年經商的人有車有房很正常。
年收入200萬都是小生意,1000萬的才算穩定。這些人佔據生意人的60%以上。
當然做生意收入動盪也大,有好有壞。但是改革開放整體趨勢是向上的。
三,政府體系
這個非常簡單,政府體系的收入簡單邏輯就是:3581。也就是3000元,5000元,8000元,10000元。四級跳。事實上加上高福利收入都在10萬以上,這個收入能達到90%以上。
四,事業體制單位
銀行,鐵路,石油等國企是我國就業主要的單位,這些企業穩定有發展,對我們就業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這些企業年收入過10萬的佔據60%以上。
總結:從社會經濟單位看,我國的中產以上的人群,佔據全國起碼60%以上。不然也沒有那麼旅遊的,肥胖的人群。
我是伯樂集團董事長李合偉,白手起家創業20載。主營餐飲,投資,教育三大板塊。創業導師、理財導師、《李合偉演講學院》首席講師。堅持終身每天花倆小時寫三篇文章,關注我為您分享更多的人生感悟……
合偉說
我想說廣義上的“中產階級”說起,我覺得富裕階級和位於上層建築的旁友們應該也不會關注看我寫的文章。
生活方式的中產
因此,我的中產階級不是按照資產,或者說除了資產還需要別的東西。比如,一個山西縣城的煤老闆,大金鍊小金錶,一天三頓小燒烤,這樣的生活,算不算中產。我相信資產肯定達到了任何標準,但是生活方式上他不是中產。
思維方式的中產
另外,一個上海郊區暴發戶,拆遷得到了四套房子,靠著收租為生,每天打一點小麻將,實在閒不住還去開墾一塊空地種點菜,時間再富餘一點,還去職業學校門口賣烤紅薯,和學生因為4.5一個的紅薯爭論的不可開交。這樣的生活也不算中產。
蒙歌先生
搞清楚中產的生活水平,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中產。
中產一詞是個舶來品,英語中叫“middle class”,這個詞翻譯進我國的時候被譯作了“中產”,於是大家便將目光聚焦於“產”字,緊盯著財富收入,而忽略瞭如受教育程度、自我認同、職業地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更重要、更關鍵的因素。
想象中愜意而滋潤的“中產生活”,應該是有房、有車、穿名牌、品咖啡、牽狗散步、定期旅遊……其實不是。如果回到中產的本意,中產其實也就是“中間階層”,按我們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中不溜。
世界銀行曾經提出過一個標準,中產的收入在每天10~100 美元之間,即年收入 3650~36500 美元。按照美元與人民幣 1:7 的保守匯率計算,大概為年入 2.5 萬~25 萬元人民幣。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月收入兩千到兩萬的,都能被認為是中產。
但是,月收入2千和月收入2萬,那肯定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水準,所以說,中產的生活水平也是有高有低,關鍵是看個人認同,如果你和太太月收入都是七八千,無孩無父母養老責任,平時小兩口就是逛逛街、看看電影,錢都花在個人消費上,那小日子也是相當滋潤,“穿名牌、品咖啡、牽狗散步、定期旅遊”的中產生活就完全能實現。
如果有那種家庭負擔比較重的家庭,加入夫妻倆月收入加起來能達到3萬元,但供房養車、養孩子、養父母等等,每個月都是月光,甚至入不敷出,街也不敢逛,電影也沒空看,更別說出去旅遊了,生活苦哈哈的疲於奔命,那生活水平還不如上段中的無負擔的小夫妻呢。
所以中產的生活水平,不僅要看收入,還要看負擔,總之一句話,就是看生活方式,是否有錢、有閒能同時具備。
白領與中產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較大,所以不能一概論之,我們就以一二線城市為例來做一個分析,按照目前聯合國關於中產階級的定義與要素,中產階級是那些滿足了“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類階層,基本分佈在中層以上官員、經營良好的企業主以及受過專業教育訓練的技能型人才比如律師醫生等,當但還有一些所謂的偽中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領之類的人員,但是收入不是非常的穩定。
所以,針對以上的分類,有人做了一個滿足所謂精神和物質需要的收入分類,如圖:
也就是說在二線以上的城市家庭收入需要達到50萬以上才是中產階級的收入標準(其實稅後並不多的)。
中產階級家庭的開支主要體現在家庭日常開支比如精緻的衣服和食品,還有開支比較大的就是職業教育學習、孩子的教育經費、旅遊度假費用以及醫療和退休金的儲備,至於說比如第二套改善型購房開支,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實際上也是一個較為困難的費用。
所以綜合看,中產階級生活並非大家想象的那麼完美,所以出現了所謂的中產階層焦慮症,向上進入富裕階層有天花板,擔心有一天失業落入低收入階層,所以大部分的過勞死和抑鬱症都在中產階層出現,因為不甘心的慾望和能力的極限之間出現了矛盾,比如中產的開支就是一個很大的壓力。
首先我們看看二線城市教育成本,一個孩子截至大學畢業的教育成本接近100萬,這還是比較普通的開支,如圖:
我們再看看醫療費用的開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一般醫療是沒有大的問題,但是如果出現癌症之類的大病,開支壓力就會很大,好在我們國家把癌症藥品的進口關稅降為零,絕大部分的藥品也都進入醫保範圍,這是社會的進步,如圖:
那麼,中產階級忙碌一生,如何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呢?需要多少儲備金?當前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生命的延長,需要更多的資金養老了,如圖:
雖然國家有養老金,但是老王為了不影響自己的退休生活質量,仍然需要在退休前每月儲備4000元的儲備金,防止意外增加的開支。
這裡還不算車子的更新、還不算保險費用的購買,還不算人情往來紅白喜事開支、突發事件開支,只是按照一個所謂中產安安分分生活的開支計算的,結果就是下面的:
沒錯,就是這個數,現金收入1000萬,這是目前二線城市體面家庭的基本收入,摺合計算在25-30年之間吧。所以不努力學習技能、不好好工作賺錢,幸福指數就會下降。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該標準是按世界銀行中等收入標準: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也就是年收入大概在3650-36500美元。然後再按照美元與人民幣的保守匯率1:7計算得出,中等收入標準為年收入2.5萬~25萬元人民幣。我們再把這個數據換算成月工資的話,就是2083元-20830元。
中產階級家庭的開支主要體現在家庭日常開支比如精緻的衣服和食品,還有開支比較大的就是職業教育學習、孩子的教育經費、旅遊度假費用以及醫療和退休金的儲備,至於說比如第二套改善型購房開支,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實際上也是一個較為困難的費用。
我國大約有2成左右的中產家庭,按照國內人口數量13.75億為計算基礎,也就是2.75億人口進入了中產階級,家庭數量按3人每戶暫估有0.9億戶家庭。而2017年國家的GDP總量是82萬億人民幣,那麼20%人口總收入=82*0.8=65.6萬億。20%人口最低戶年收入=65.6/0.9*1/3=24萬元。
但為什麼在中國,靠工資和薪金謀生的人,除了個別的高薪行業外,其他行業缺乏中產感受呢?主要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資源集中型的國家,財富的增長,甚至只是加薪,都依賴所擁有資源的再生產和分配能力,所以“死掙工資的”人群並沒有成為中產階級的感受。但掌握資源和分配能力者,多少都對自己的現狀較為自滿。
幷州阿健
大家對“中產”的 概念誤會越來越深
年收入10萬,在北京買不起一平米,也不敢大吃大喝,租房都畏畏縮縮,哪兒能叫中產階級?
其實中產不僅是劃分的一個社會階層,更是一個人群,他們在資產和收入、教育水平、職業發展、生活方式、審美品位等方面都都顯著的特徵。
1. 資產和收入
一套150平米以上的房子,中等偏上的裝修,居住空間和舒適度都有。
收入方面,家庭年收入還固定貸款以外剩餘50萬。也就是說有一定可支配收入,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孩子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條件。對女性來說,口紅自由階段吧。想買個口紅,買瓶粉底,更注重品質,不會因為比價而選擇更便宜的。
2. 受教育水平
本科以上,如果各方面知識水平不錯,知識結構較好,可以放寬到大專。我認識的很多大專畢業的發展也不錯,各方面素質能力都不輸本科及以上。
3. 職業發展
自由職業者我不是很瞭解,因為確實有很多自由職業者比上班賺得多。
說說上班族,在公司處於中高層吧,工作能力已經不錯,很多工作可以獨當一面,有一定話語權,有較為清晰的職業發展規劃。
4. 審美和品味
土豪 這樣的詞大概就是說的 有錢,但是審美不行,沒品位的人。
所以,中產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或者說審美能力和品位相當不錯。比如衣品、菜品,平時穿著大方得體,如果不美也可以有氣質,吃飯出去點菜,尤其聚餐也能吃得開。
中產,或者說新中產,實際上是綜合能力的定力,並不僅僅指錢。
金融科技觀察偵探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爭論已久,莫衷一是。我分三個方面來回答。第一、絕對中產階級概念。就是各個機構給出的具體量化的固定數據指標。比如個人年收入多少、擁有多少資產等指標,達到了標準即可稱為中產階級。世界銀行給出的標準是年收入3650美元~36500美元(現在摺合2.37萬~23.7元萬人民幣)。這種絕對的量化指標有一定的意義,但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如一個人生活在內蒙古,年收入30萬元人民幣;與生活在上海,年收入也是30萬元,其生活感受和生活質量是不一樣的。同時,一個人始終生活在上海,40年前的年收入30萬元,與今天的年收入30萬元,也是不一樣的。第二、相對中產概念。也就是個人年收入水平在本經濟體的相對排序位置。這個概念的適用範圍是,剔除那些絕對赤貧、不能解決溫飽問題的經濟體。我們把收入最低的30%人群稱為無產階級;把收入最高的10%人群稱為資產階級;剩下的處於中間位置的60%人群就是中產階級。有了這樣一個相對概念,不同經濟體之間的中產階級就有了可以比較的意義,而與時間和地域無關。比如:中國的中產階級與美國的中產階級;50年前的美國中產階級與其當今的中產階級,就可以進行位次比較。第三、以收入結構劃分的中產階級概念。人們的收入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就兩大類收入:直接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直接勞動收入比較單一,就是通過工作而獲得的工資性收入。資本收入比較繁雜:包括資產(土地、房屋等實物動產或不動產)收入和增殖收入;有型資本(儲蓄、股權、企業等)收入和無型資本(知識產權、名譽權、創新發展能力等)收入。在個人收入構成中,資本類收入遠遠小於工資類收入的人群稱為無產階級;資本類收入遠遠大於工資類收入的人群稱為資產階級;而資本類收入與工資類收入比例比較均衡的中間類群體,應該被定義為真正意義上的中產階級。有了這三個方面的標準,就可以全面評價中產階級的面貌:絕對標準是衡量能否進入中產階級的及格線;相對標準評價了中產階級的生活質量狀態;收入結構標準揭示了中產階級未來的階級走向。
雜家論談
坤鵬論覺得,如果單純用一個錢的數字去界定中產階級,顯然是不負責任的,有人提出按世界銀行中等收入標準折算成人民幣來換算,月工資達到2083元-20830元。都屬於中產階段,如果按這個跨度來算,貧富差距也太大了。
應該如何去算呢,每個地域每個標準,例如一個家庭,夫妻雙方月工資按2083元算,加一塊就是4166元。這個工資水平即使在三四線城市都屬於中等偏下水平,如果在一線城市,如果有房子勉強維持溫飽,如果沒房子,跟本就生活不下去。但月工資如果按照20830元來算,兩口子加一塊為41660元,三四線城市絕對算富人,超過了90%以上的人,在一線城市也屬於中等偏上的家庭。
由上可看,單純用錢數來界定中產階級不現實,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標準,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標準,與人們的幸福感也有關係。所以坤鵬論覺得,無論在哪個城市,如果家庭達到人均居住面積40平米,自己有車、車庫,無貸款壓力、不需要在子女教育上投資家庭三分之一的工資,不需要為重大疾病擔心自己手裡的錢不夠用,一年可以自費旅遊兩次,達到這種程度,就算中產階級吧。
坤鵬論
我們不妨給中產階級畫個像,他(她)們一般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大多從事腦力勞動,或有技術含量的輕體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收入相對較高,並且有穩定增長的收入預期,擁有滿意的住房和乘用車,有一定的生活資金來提高生活質量和品味,家庭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和時尚觀念。大多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良好的個人修養和個人形象,對生活樂觀,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老人有較好的醫療保障,家庭有穩定的生活,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總體財富擁有上比低收入者富有,但比富豪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從家庭收入、擁有財富、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上看,均居於社會的中間水平,所以叫中產階級。
那什麼收入標準和財富標準才算中產階級呢?筆者認為,除了任何地方的富豪以外,中產階級應在除了北上廣深以外的新一線城市擁有200-300萬的住房和40萬以上的小車,年收入在50萬以上,沒有償還困難的貸款,有自由可支配用於日常消費的Money,家庭有穩定的幸福感。因為在北京、上海等地,50平米的住房可能都超過二三百萬,在這些城市,住這麼小的房屋,實在不能算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家庭住房至少也得在90平米以上吧。對題主最後的問題,筆者認為,不能以擁有資產來評價是否為中產階級,現在擁有個50萬、100萬人民幣資產,還真算不上中產階級,中產階級還要有持續穩定的、相對較高的收入,這是首要的衡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