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印度在未來會站在美俄哪一方?為什麼?

為君仗劍弒天下789


印度作為一個致力於做一個世界性大國的國家,選邊站隊這種事只會讓印度外交變得更加僵化,並淪為其他國家的工具。印度堅持所堅持的外交策略其實很大一方面從宏觀層面是為了搞平衡,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更是因為受周邊國家的影響。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在於同巴基斯坦之間的長期對峙。這事關印度自身的國家安全,必須放到首先考慮的位置。

(印度少年)

印度的外交戰略定位

只有保證自身國家戰略的獨立性,爭取各方的支持和拉攏才印度外交的上上之策。這樣的好處不但是可以讓自己的在國際社會交往之中的外交地位更加突出,而且還可擴展自身獨特的影響力。印度國內無論是國大黨當政時期,還是人民黨當政時期,基本都遵循這一外交策略。印度本身總體上的外交慣性是在冷戰時期形成的,當時正處於美蘇爭霸時期。作為一個新生的殖民地大國,其很理性的跟世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走上了“不結盟運動”,並且成為了旗幟性的國家。雖然說是不結盟,但是不結盟不代表就不發展同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印度很好的根據了自己的需求,遊走於這兩個域外國家之間,並且適時作出了調整,以適應域內的戰略需求。

(印度外交奠基人尼赫魯)

立足於域內

這裡的這個“域”指的是“南亞次大陸”,可以說印度確實的位置確實是一塊好位置,擁有一塊相對孤立的戰略區位,領土深入印度洋,土地廣闊擁有世界第二多的耕地。南亞地區在美國的斯皮克曼地緣戰略學說當中屬於一塊標準的“邊緣地帶”,在這裡是可以孕育出世界性大國的。然而印度的這塊好地方,也自然引起了美、蘇兩大國家的注意,將觸手深到了這一地區。印度地緣環境好,但是實際情況並不好。因為英國人“以教為界分而治之”策略,印度長期與鄰國巴基斯坦保持著敵對關係,多次爆發武裝衝突和局部戰爭,至今在克什米爾地區時有交火。為了圍堵前蘇聯,美國選擇扶植和拉攏更靠北的巴基斯坦,目的就是組織蘇聯通過阿富汗南下,獲得印度洋的出海口。美國人這種做法,使得印度不由自主得傾向於同蘇聯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爭取取得其物質上的支援來同巴基斯坦進行對抗。印度始終留了一手,因為畢竟意識形態方面有差別,蘇聯對印度國內極左政治勢力的暗中支持,讓印度十分反感,並始終與蘇聯保持有限的合作關係知道冷戰結束。

新時期與當下

現在印度依然沒有跳出這種“立足於域內”的思維。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對峙依然為左右印度與美俄之間關係的發展。印巴兩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核軍備競賽,使得兩國在國際舞臺都遭到了制裁。但是9.11之後恐怖主義的威脅,使得兩國的外交環境得以改善。印度繼續同俄羅斯之間保持著“傳統友誼”,也開始同美國之間加強了聯繫,而且這種聯繫越來越緊密。印度與美俄兩國之間的關係,有了一個很好度量的指標,那就是印度與兩國之間的軍售貿易額度比例。2014年美國對印軍售首次超過俄羅斯,這被印度國內的國際關係學者視為一個里程碑式的標誌。甚至有人稱這是印度擺脫“不結盟”主張的一個標誌,其實有點誇張。真正的原因就在於,巴基斯坦與俄羅斯之間關係有了很大進步,雙方近些年來關係因為反恐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合作,甚至舉行了聯合軍演。印度為了平衡關係,強化了與美國之間軍事合作。

(美印與印俄之間)

結語

巴基斯坦與他國關係的好壞親疏,可以說就是印度外交走向的晴雨表。如今美巴關係惡化、巴俄關係走進,讓印度開始對其對外策略進行了微調。特朗普的“印太戰略”讓印度成為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重要的對象國,這也正中印度下懷。不過這裡需要知道的一點,印度迎合美國的印太戰略並非是跟美國結成軍事同盟,世界性大國一直是印度的目標,其不可能屈尊與人下。尤其是對於莫迪所領導保守派民族主義政府。

(莫迪參加與新加坡四國會議)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古姿





我的看法是,印度未來會在更大的程度上跟中國靠攏,在越來越多的方面跟中國保持一致,以謀求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多的大國+鄰國的共同發展。但這並不等於是提問中所說的那種推斷,就是站在中國一方了,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中國和印度的關係不會再回到上世紀50年代短暫的兄弟般的親密狀態。而且,隨著印度經濟的日益發展,國家逐步強大,加上又是不結盟運動創始國之一的身份,它的獨立性就會更強,則這種特別與某一方發展親密有加關係的可能性就越小。

認為印度只能在美俄兩國之間選邊站,是過時的看法和推斷。自冷戰結束後,印度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傾向蘇聯的大國政策,開始實施大國全方位外交。莫迪政府上臺後,總體可以說是高度重視印中關係,在洞朗事件過後,雙邊的高層會面頻繁,印方也更多意識到了和中方保持發展良好關係的重要性。同時,印度仍然也優先發展和美國的關係,因為美國是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印度這個自稱是最大的民主國家(人口)沒有不和美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的理由。另外,鞏固與俄羅斯的傳統關係也是印度外交的重點。


人稱黎叔


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了題主缺乏國際關係的基本知識和認識。

美俄關係好也罷不好也罷,已經不需要別的國家站隊選邊了。

在上世紀有過美蘇對立的冷戰時代,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國家和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國家互相對峙了幾乎40年。

但就是在那個年代,印度還是和埃及、南斯拉夫一起走出了一條“不結盟”的道路,就是不歸屬於任何軍事或者意識形態的同盟,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鬥爭。

(這是一張很珍貴的照片,不結盟運動的發起人在一起,左起:印度總理尼赫魯、加納總統恩克魯瑪、埃及總統納賽爾、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南斯拉夫總統鐵托)

當然相比起美國,當時的印度和蘇聯保持更為緊密一些的聯繫,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印度的天敵巴基斯坦一直是美國的盟友,第二是因為參加不結盟運動的新興國家過去的殖民主義宗主國幾乎全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這樣就使得蘇聯自然地佔據了道德高地。

(左起: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1970年不結盟國家峰會)

對於不結盟運動有各種的評價,但是印度在冷戰時期確實沒有追隨過蘇美任何一國這是事實。

冷戰早已結束,美國取得了全勝,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已經成為了二流以下的國家,除了在一兩個局部點能出點難題和美國搗亂之外,根本就沒有盟友的俄羅斯基本上已經不能構成對美國的威脅,所以根本就不會出現要在美俄之間選邊的可能了。

不是要不要在美俄之間選邊,而是既不能提供技術又不能提供市場的俄國已經沒有資格和美國並列成為兩個要別人選的“邊”了。

2016年印度的GDP為世界第7位,2017年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6,今年很有可能再次超過英國而排名第5,排在印度前面的只有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這種進步給了印度人擺脫殖民時代記憶的自信,在和歐洲國家打交道時會更加自如,更會從體制的理智出發而不是基於歷史遭遇的感情。

其實“不結盟運動”本身也就是一種意識形態,運動本身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國際形勢,所以現在所謂“不結盟運動”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有影響力了,但是“不結盟”的思維方式還是應該肯定的。

俄羅斯不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並不是說美國就沒有了競爭對手,但可以肯定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爭端中印度不會簡單地站隊,印度只會站在印度一邊,除了地緣政治的爭端之外,印度還是會堅持不結盟原則的思維方式。

反而是作為一個擁有豐富市場潛力的印度會像30年前的中國那樣吸引著其他國家,使得其他國家不願意惡化和印度的關係。這一點從這兩年來各國的對印外交就可以看得相當清楚。


冰冷雨天


印度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吃香的大國,其他國家都不斷討好印度,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嚴肅的說,印度目前正處在大國崛起的戰略機遇期,對其而言,明智的選擇是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而非選邊站隊。

一是美國極力拉攏印度。為了緩解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大國競爭壓力。美國希望能夠和印度保持良好的關係。因而一方面對印度發展核武器不再追求責任,甚至是默認這一事實。另一方面是誇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國家,美印是天然盟友。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實際上是想賦予印度更多的戰略地位,但印度未必完全響應,而是更多希望美國幫助印度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

二是俄羅斯也積極拉攏印度。俄羅斯和印度之間緊密的軍事合作早已是世人皆知,俄羅斯對印度的軍火銷售開放力度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在上海合作組織擴員當中,俄羅斯也是積極拉印度入夥。對於俄羅斯而言,與印度維持良好的關係,可以說是一舉多得。既有利益促進亞太地區的大國均勢,又可以增強俄羅斯在印太地區的影響。

除了美俄兩國而言,日本等其他大國也是希望與印度保持良好的關係。對於印度而言,未來發展前景可期,大量的勞動力是重要優勢。更為重要的是印度的國家實力還處在發展當中,這也使得其他大國並不將印度視為首要威脅,因而會不斷拉攏印度。

對於印度而言,基於當前的戰略機遇期,印度主要是謀求增強綜合實力。因而一方面要和美國搞好關係以促進經濟發展,美國的巨大市場和資本、技術優勢是印度所希望的。另一方面俄羅斯的政治、軍事支持也很有必要。對於印度這樣一個大國而言,完全沒有必要在美俄之間只選擇一個,印度將來也不大可能存在這樣的選擇困境。

此外,就印度戰略傳統來看,堅持不結盟也很有意思,實際上就是儘可能保持戰略獨立性,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顯然,在美俄之間,理智的選擇是誰也不得罪,兩面討好最為有利。


凌勝利


都不會。我們知道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長久以來印度在外交上也是和美俄保持著忽遠忽近的關係,是騎牆派外交的著名代表。之所以要騎牆,之所以能騎牆,和印度特殊的國家環境有關。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上最大的國家,門口就是重要的海上交通線印度洋,擁有較大的國土面積與世界第二的人口,在地緣上與中國沒有根本性的矛盾。這五大基本要素就決定了印度這個國家是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的,如此一來,無論是和美國還是和俄羅斯走的過近都不符合印度的基本國情。

1962年,2017年印度和中國的兩次衝突中事態都沒有進一步擴大,和之前提到的有很大的關係。印度確實依靠騎牆派的外交作風從美蘇乃至美俄都獲得了一些利益,但是能獲得的利益最多也就是這些了。印度如果想持續發展國內經濟,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它都是靠不住的,印度不是某個歐洲發達小國,美國不可能放任印度做大做強。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印度會積極參與上合組織的各種事務。印度如果真的想發展經濟,發展國力,它唯一的機會就是緊跟黨的步伐,投身一帶一路。既然如此,印度就不可能和美國和俄羅斯走的太近,自然不存在什麼站隊的問題了。

如果非要說印美關係,印俄關係的話,那麼印俄關係也許會在未來走的更近。今年,聖上親自為普京頒發了一枚勳章,代表著中俄親密合作時期的到來。印度要想趕上一帶一路的順風車,就必須和巴基斯坦緩和關係,同時開啟國內新一輪改革,和俄羅斯的關係也會因此變得更加緊密。


貞觀防務


印度是有野心的怎麼會輕易站在哪一方呢,印度真要站隊也只會站在利益一方,只有跟著利益走才最符合印度的戰略。印度也想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行列,也想在未來多級世界中爭取到重要的地位。

未來的世界肯定會更加的多元化,印度自身也有發展戰略,那就是把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為了這一戰略能夠順力的實施,印度必然會在美俄之間來回穿梭獲取自身所需要的各種利益,美俄當然也會在這一過程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共識只有在不斷的交往中才能達成,印度也會在與其他大國的交往中採取各種策略,以便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是一場高智商的較量,猶如圍棋中的佈局剛開始都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慢慢的進行著,也許這其中的糊塗人看明白了,早就滿盤皆輸了。


世間最成功的肯定是陽謀,正大光明的在對手眼皮底下走來走去,對手也就習慣了,也就不以為然了,也就疏忽了,那麼離成功也就不遠了。印度畢竟也是文明古國也會懂得一些謀略,從印度建國以來的表現來看,印度還是能守住自己的根本,不會私下踏地的導向任何一方。

即使印度的軍備可稱作俄軍的彈藥庫,可是印度也沒有完全導向俄羅斯,還是與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即便是未來印度也還會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已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異域邊緣


印度的歷史與現實決定了,該國未來依然會是一個獨立於美國和俄羅斯意識存在的獨特大國,既不可能完全倒向美國,也不會無條件支持俄羅斯。


就如同印度總理尼赫魯在上個世紀50年代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既不是西方,也不是東方,我們叫印度。

從歷史上看,印度獨立之後從沒有完全倒向一個國家。比如冷戰時期,印度雖然和蘇聯關係不錯,但卻是不結盟國家的領袖,在第三世界享有比較崇高的威望。1955年和我們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個原則的基礎就是獨立自主。1956年,尼赫魯和埃及的納賽爾、南斯拉夫的鐵托聯合聲明,宣示了不結盟運動的成立,他們不依附於北約,也不依附於華約(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軍事集團)。

當年的第三世界很多國家,對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不滿,同時對蘇聯的紅色擴張主義也有擔憂,因此催生了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抱團取暖,印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領袖角色。

可能有人會說,印度當時購買了大量的蘇聯武器裝備,怎麼能說印度沒有倒向蘇聯呢?購買武器裝備是一個方面,因為印度的不結盟態度讓美國不爽,不向印度出售武器,印度只能求助蘇聯。

即使如此,美國在公開場合還讚揚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因為印度在全球人口第二多嘛。特別是印度的老對頭巴基斯坦1955年就等於和美國處於結盟狀態了,印度都沒有公開導向蘇聯,而是發生了木叔剛才說的那一幕——成立了不結盟運動。

另外,美國人對印度也算仁至義盡,儘管印度不支持美國的很多態度,但1962年的戰爭中,美國還是公開支持印度的。

因此,在冷戰期間,儘管印度和蘇聯關係比與美國關係好,但整體上基本維持了平衡狀態。可見印度從骨子裡就不願意依附某些國家,這是一種天然的大國心態使然。


西方有很多研究印度外交的書,其中一本木叔覺得不錯,從中能找到印度外交的軌跡。封面圖片如下。

這本書的觀點和木叔的觀點一致,認為印度未來會把自己依然標榜成窮國的代表和新興國家的代表,在走第三條路,不會和美俄“過於親密”。一個原因是因為印度歷史上被歐洲人反覆侵略,對歐洲中心主義很反感,因此對大國主導國際關係也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看法。這是印度人歷史觀決定的,未來很難輕易改變。

印度的這種做獨立自主的第三世界大國心態在冷戰後越來越成為現實。冷戰都不站隊,冷戰後印度更沒有必要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原因主要是如下兩點:

第一,印度的大國雄心隨著國力的增加而增加。

印度目前是全球第七大GDP國家,也在積極提高武器國產化率。在冷戰時期經濟比較落後的時候印度基本實施了沒有傾向性的外交,如今經濟地位和軍事地位膨脹,讓印度的“雄心壯志”更加膨脹,當然會更強調獨立決策。

(印度總理莫迪和普京與特朗普關係都不錯,但也若即若離)

第二,印度在謀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大約有10多年時間了。

成為常任理事國一定不能是某個國家的傳聲筒。這樣競爭常任理事國就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印度能這麼做,就表示自己未來的外交方針是獨立自主的。

其實,從印度總理莫迪這幾年的執政上就能看出,他的外交方針還是挺獨特的,比較大膽而且不拘小節,對美國和俄羅斯關係都不錯。未來,印度的這種外交範式會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


木春山談天下


印度加入上合組織,其實就等於是一種表態了。而且,印度對俄羅斯幫助其加入上合組織是非常感謝的,因為印度不可能無視上合組織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未來乃至已經將不亞於G7。印度是在參與上合組織、金磚國家以及二十國集團的過程中,逐步開始確立自己的全球地位的。

而印度這種全球地位,是依靠自己成為其他大國的夥伴,而不是成為大國的棋子而實現的。在全球競爭中,俄羅斯視印度為重要的戰略伙伴;而美國視印度為對抗大國的一把“槍”或者“攪屎棍”,在很大程度上將之視為棋子。兩者目的如何,印度不難看明白。因此莫迪在新加坡香會上表態,“印太”概念應當是地理概念,而不是戰略概念。實際上已經委婉地拒絕了加入美國的“印太戰略”。這當中的原因,當然不僅只考慮到俄羅斯因素,但是俄羅斯因素也不容忽視。

因此,雖然印度不會明確選邊站,但不可能是反俄羅斯的。

哪怕在冷戰時期,美蘇激烈爭霸的過程中,印度也沒有明確站在哪一邊。在今天,印度也是不會選邊站的。印度的外交政策及手段像目前的土耳其,但是比後者更為成熟與圓滑。當然土耳其歸根結蒂還是屬於美國的北約盟友,而印度則在底線上必然是始終會堅持與俄羅斯合作的。

而且印俄之間的關係,除了軍事、政治方面的合作,目前有望進一步在能源合作等其他經濟議題上深化。印度的公司也是俄能源產業的重要外資來源,在俄西伯利亞最大的萬科爾油田投資權益累計已達49.9%。顯然俄向印度開放市場的積極性很高。雙方的戰略互信水平是比較高的。

美國要在印度上對俄羅斯徹底撬腳是非常困難的。印度既然能成為俄印中三方機制中的平等對話夥伴,又何必選擇去成為別人的馬前卒呢?沒必要錯估印度人的外交智慧。


建章君


印度是個擁有無限潛力的國家,不會站在任何國家身後,如果必須要在美國與俄羅斯之間做出選擇,那麼印度必然會站在俄羅斯一邊。印度曾經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之一,2017年,印度加入了上海合作組織。

2005年,印度他美國建立全球夥伴關係,雙方在航天、核能等領域有眾多的合作關係,美國也是印度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然而美國他印度之間的關係,與印度和俄羅斯相比還差的遠。


早在2000年,印度與俄羅斯建立戰略伙伴關係,而印度與俄羅斯之間的合作領域,要比印度與美國之間的合作,要廣泛而深入的多。雖然俄羅斯並非印度的主要貿易伙伴,但是雙方在反恐、核能、軍工、能源等眾多領域都有合作。

而不僅僅是在經濟貿易領域,雖然美國與俄羅斯都是全球性大國,但是對於印度來說,外交務實才是第一選擇。當年的蘇聯是印度外交的首選,然而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的影響力大幅度銳減,印度妄圖繼承大英帝國在南亞的霸權,將印度洋視作自家的後院,然而,這就與美國的利益形成了巨大的衝突。



比如印度的對頭巴基斯坦是美國的盟友,美國在新加坡樟宜、迪哥加西亞、中東等地擁有大量的實際存在,如果印度想要稱霸印度洋,那麼美國必然不能與之共存。

沒有利益衝突才能夠共存,如今的俄羅斯在印度洋幾乎沒有存在感,在中東的最後一塊陣地敘利亞也朝不保夕,所以謀求與印度的合作重新恢復其地位是俄羅斯的重點。而美國就剛好相反,印度不過是其棋子,但印度也不可能一直紆尊降貴。


澹奕


先拋答案,印度不會在美俄之間選邊站。為什麼?

首先,回顧印度獨立以來的外交史,可以發現,在冷戰期間,印度雖然一度交好蘇聯,但並沒有完全倒向蘇聯,而是始終堅持政治和戰略上的自主外交,並與當時的埃及,南斯拉夫領導人一起發起不結盟運動。印度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是印度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不願做任何大國的小兄弟。冷戰後,印度繼續堅持這一理念,包括髮展核武器,也體現了印度的大國追求。



其次,印度當前擁有非常良好的國際戰略環境,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歐盟在內的大國都有意與印度發展和加強關係。雖然俄羅斯是印度武器裝備的傳統供應國,但美國近年來一直在大力拉攏印度,包括全面加強與印度的防務關係,向印度出售最先進的裝備。但印度並沒有因此就倒向美國,而是努力在大國間左右逢源,如此次不顧美國反對,向俄羅斯購買S-400防空系統,藉機實現利益最大化。


第三,展望未來,印度將會繼續遵循獨立自主的外交傳統,繼續謀求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地位,不會在美俄之間選邊站。印度2017年的GDP已達2.43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七位,並有望未來三五年內超過英法兩國,成為世界第五經濟大國。屆時,印度追求大國地位的實力資本將更加雄厚,便更不可能在美俄之間選邊站。

同時,印度也明白,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不是好惹的。一旦在美俄之間選邊站,美俄任何一國都能給印度的外交安全利益帶來重大的損失,如向印度的鄰國出售先進武器。

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不會在美俄之間選邊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