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知識貼 元青花火石紅與土包漿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元青花瓷上的火石紅與土包漿分辨。每天學習一點,學著學著就什麼都懂了。

知識貼 元青花火石紅與土包漿

元青花瓷的砂足底多數有火石紅

景德鎮元代青花瓷的胎土配方有了新的突破,元代早期青花瓷由單元瓷石土製作,至元代中期(至正期),採用了二元胎土配方,能夠在器型胎體上用鈷料描繪多種紋飾,然後施透明釉,並以它獨特的製作工藝,較成熟地燒製各類器型的青花瓷。

元青花瓷砂底火石紅的出現,成為多數專家及學者認定元青花瓷真贗的重要依據。元青花瓷的砂底、足圈以及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釉面縮釉露胎點,會從胎骨裡面泛出橘紅色、赭紅色,俗稱火石紅,又稱窯紅。

在當前的鑑定界、研究界對火石紅的產生和鑑別的大多數觀點是一致的。火石紅與胎土的配方以及燒製的溫度有關係,並有長期氧化和分解的因素。

大家都知道,元代早期延祜期是採用瓷石土的單元配方,燒成後的青花瓷器內壁砂胎的小顆粒明顯可見,原因是淘洗不乾淨。

長期觀察和研究分析其胎土,延沾期的單元配方胎土即使淘洗掉多數瓷石,部分未淘洗掉的晶體形成的小顆粒石仍然保留在胎體中。

知識貼 元青花火石紅與土包漿

加上燒製瓷器的溫度也會有不同,柴窯燒成之後,胎體露胎處及砂底的胎色也顯得不一樣,經長期埋於土中氧化後,火石紅的顏色就會從胎骨中泛出,局部會有赭紅色及金屬光澤的窯紅出現。

到了元代中期(至正期),胎土的配方有了新的突破,採用了瓷石土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並嚴格了淘洗方法。因而,胎體上的小顆粒石逐漸消失。

經胎體觀察與研究,元代至正期青花瓷燒製出窯後的砂底呈乳白色,少量的青花瓷會有較淡的火石紅。

由於瓷器沒有被埋於土坑中,燒出後的青花瓷砂足底不會顯出自然柔和及光滑的金屬光澤。

只有埋於土中經長期氧化後,才會從胎骨中泛出火石紅,顯出自然柔和及光滑的金屬光澤。

光線與金屬光澤的顯出有一定關係,上下斜看與左右側看,閃出的金屬光澤不同。我基本贊同崔文彥、聶偉二位先生關於火石紅識別的看法。

火石紅不能代表所有元青花瓷的定性

知識貼 元青花火石紅與土包漿

《古瓷火石紅探微》所述“另一種觀點,認為有些元青花底足露胎處沒有火石紅。持這種觀點的人是以土耳其託普卡比宮博物館的部分元青花為依據。

其實這些元青花只是火石紅淺淡而已,沒有火石紅的元青花是不存在的,因為只要胎中含有鐵元素,經過長期氧化就一定會有火石紅”,我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

元代青花瓷的單元配方和二元配方,胎土中的含鐵量不同,以及燒製溫度與長期氧化等都與火石紅的形成有關。

我在研究景德鎮元青花瓷中發現,有的元青花瓷砂足底內沒有任何火石紅,而是偏青灰色。

我認為胎土淘洗越乾淨、細膩,胎土的配方越好越均勻,加上燒製溫度較為適宜,燒出的元青花瓷砂足底多數出窯後不會從胎骨中泛出火石紅,即使埋於土中長期氧化後,一部分元青花瓷的砂足底也不會出現火石紅。

知識貼 元青花火石紅與土包漿

明清火石紅

相反元青花瓷的胎土淘洗得不乾淨,胎土較粗,土層中的含鐵量高,加上燒製過程中的溫度偏高,埋於土中受氧化後,部分元青花瓷的砂足底內會產生濃淡層次不同的火石紅,並呈現金屬光澤。

元代青花瓷的底足呈青灰色砂胎,這是如何形成的?我認為器底青灰色多為至正期青花大盤的砂底。

當與埋於土中長期受潮有關,埋於“水坑”中,經過水的長期浸泡,可完全風化砂胎上的沉積土,砂足底就不泛出火石紅,也沒有半金屬光澤,於是砂底呈青灰色。

知識貼 元青花火石紅與土包漿

明清火石紅

火石紅與土包漿的區別

目前部分學者與藏家把砂足底呈土黃色的土包漿當成是火石紅。崔文彥、聶偉二位先生談到火石紅是從胎骨中自然泛出,深入胎骨,不虛浮。火石紅的色澤柔和明亮,有半金屬光澤。

因此,火石紅的自然狀態也是無法仿製的。而元青花瓷砂底的土包漿多數呈土黃色,有的顯出橘紅色。少數藏家把底足的土包漿稱為“火石紅”是不對的。

對於土包漿可作如下識別:

知識貼 元青花火石紅與土包漿

仿品火石紅

1.土包漿是自然沾入砂胎的胎骨中,分佈在露砂胎的周圍,元青花瓷的砂底與底圈呈色一致;

2.土包漿的色澤是來源於掩埋瓷器的土的顏色;

3.土包漿無法清洗,因長期埋於土中,自然滲入胎骨中;

知識貼 元青花火石紅與土包漿

仿品火石紅

4.土包漿砂底的周圍會出現分散自然的土鏽點,在大多數元青花瓷上有發現;

5.土包漿呈柔和色澤,缺少火石紅的那種從胎骨裡泛出的濃淡層次漸變及半金屬光澤。

其實最主要的是多看,就會發現火石紅與土包漿的區別。

感謝大家對意古齋的支持,以後儘量會多更新一些學習貼供大家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