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皇上叫外賣,會點什麼菜|李楠

皇上叫外賣,會點什麼菜|李楠

皇上叫外賣,會點什麼菜|李楠

這幾年,我們手機上出現率最高的詞,恐怕少不了“外賣”二字。隨時隨地,只要花點錢,就能有美味的食物由外賣小哥送到我們面前。仔細想一想,這不就是當年皇帝們的生活嗎?

說起來,皇帝們當年主要吃的還是御膳房做的飯菜,相當於吃自己家裡做的食物。不過呢,有些皇帝嫌自己的御廚做的飯不好,也會要求京城裡的酒樓提供送餐服務,而這也就是外賣。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講皇帝們吃外賣的故事。

外賣起源於唐,興盛於宋。

唐朝時期,每逢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節的時候,在長安和洛陽,都會有滿街的花燈。唐朝皇帝規定,正月十五、十六和十七三天可以自由賞燈,而不必宵禁(晚上八點關門閉戶)。所以人們往往會在這幾天的時間裡去通宵賞燈,飯館和酒肆也會藉著這幾天拼命招攬顧客,店內店外都會擺滿吃飯的桌子,就如同今天的大排檔一樣。一些重要的客人更可以提前預定包間、預定酒席。甚至一些達官貴人可以讓酒店將酒席拿到自己家裡來。沒錯,這就是外賣的前身。

皇上叫外賣,會點什麼菜|李楠

雖然有了外賣服務,不過呢,唐高宗、武則天等人並不贊成吃外賣,並且也不許官員們吃外賣。他們覺得吃外賣就如同打野食(叫妓女),有失官員們體統,而且他們認為吃外賣會給想刺殺者以將毒放入菜餚的機會。所以,唐高宗特意為早朝的官員們準備了工作餐,可工作餐的質量也可想而知了。沒錯,什麼也擋不住吃貨們的心。

武則天在位時有個人叫做張衡之,他是一名四品官員。據說,武則天看他盡職盡責,本準備將其升為三品官。可就在這時,他犯了忌諱。有一天下早朝,張衡之感覺有些餓,由於他很愛吃蒸餅,就買了個蒸餅的外賣吃。蒸餅是什麼呢?唐朝以前,人們將籠屜裡蒸的麵食都叫蒸餅。唐朝後,專指籠屜裡蒸的、帶餡的饅頭。簡單來說就是包子或餡餅。

這本來就是個小事,可是有人看到後上報給了武則天,小事就成陡然了大事。武則天認為這是對自己三令五申的政令的粗暴踐踏,所以下令:“張衡之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結果因為一個蒸餅給流放了,眼看就要到手的三品官帽有人就此告吹,真是為了外賣丟官空前絕後第一人了。

唐玄宗時期,大臣們吃外賣不再被禁止。這是因為唐玄宗當太子的時候,偶爾也會去吃外賣。只是當上皇帝以後,為了顯示自己與他人不同,才不再吃外賣。唐玄宗便睜一眼閉一眼,不再硬性要求臣下不能吃外賣。

後來,唐玄宗因為楊貴妃愛吃荔枝,點了個荔枝的外賣。外賣的內容是從嶺南運荔枝來長安,而且限期半月之內。為了這份外賣,唐玄宗付出了天價的運費,足足有近萬兩銀子,也就是今天數十萬元人民幣。

皇上叫外賣,會點什麼菜|李楠

安史之亂時候,唐玄宗西逃,在路上飢渴難耐,想吃東西。宰相楊國忠見狀,立刻去買了外賣的胡餅(有羊肉餡的烤饢),進獻給唐玄宗吃。平定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授意,宮內可以食用外賣的胡餅。因此胡餅也成了最早打破禁忌的皇帝可以食用的外賣。在《新唐書·輿服志》也記載說:“貴人御饌,盡供胡食。”

既然皇帝允許了,下面的人也就開始大肆吃外賣了。據說,唐玄宗的兒子和孫子,也就是唐肅宗和唐代宗時期,每逢官員升遷,升遷官員都要請客吃飯。不過呢,請來吃飯的往往是有名望者,不便於去飯館酒肆吃,官員們便索性叫起了外賣。那時候,一些比較大的館子,甚至能接二三百人的宴席,當天預訂當天就能吃到,真是太方便了。

宋朝,宵禁制度被取消。夜生活也就豐富多彩了起來,瓦舍勾欄酒肆青樓,各種娛樂場所應有盡有。

娛樂場所多了,自然人們對吃的需求也就多了起來。為了迎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飯館的經營者們也絞盡腦汁地迎合大家的需要。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菜。”就是說,稍微有點家底的,可以天天下館子,家裡連蔬菜都沒有儲備。

平民愛吃外賣,當然皇帝也不例外。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就非常喜歡吃外賣,特別是與宰相趙普討論問題的時候。有一天,趙匡胤因為攻打北漢的事情去找趙普商量。等兩人聊完,已經是夜裡了。趙匡胤不願意這麼晚還讓御膳房的人再去做飯了,就和趙普一起吃點的外賣。由此可見,趙匡胤並不是一個吃貨,吃外賣更不是為了解饞,而是為了與臣下討論問題不得已才去吃外賣。

北宋時期的《都城紀勝》一書,明確地記載著宋朝時候的大眾餐飲外賣服務:“葷素從食店……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北宋末年,著名畫家張擇端繪製的《清明上河圖》,更是出現了一個左手舉著兩隻碗,右手攥著雙筷子的“外賣小哥”的形象。你看的沒錯,就是馬屁股後面的那位。

皇上叫外賣,會點什麼菜|李楠

但是要說到最愛吃外賣的皇帝,莫過於宋高宗和宋孝宗。

宋高宗點外賣的黑歷史在很多書裡都有記載。比如《夢粱錄》就記載宋高宗不喜歡御膳房做的吃的,認為只有鄉野小店的水平,因此還不如外面酒樓來點吃的來的快呢。所以他經常命令小太監去外面一些著名的酒樓點菜。比如張豐樓、賀家樓等都是點餐的常客。

宋高宗的養子宋孝宗更是喜歡吃外賣,連史書《宋史》上都有記載。比如隆興年間(公元1163-1164年),宋孝宗在外面搭臺觀燈,高興之餘不禁肚子有點餓。所以他立刻要求小太監去買南瓦張家圓子和李婆婆魚羹等外賣。外賣送餐費更是高達“直(值)一貫者,犒(賞賜)之二貫”,也就是100塊錢的食物,給200塊錢的運費。

再比如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他聽說父親宋高宗想吃開封家鄉菜了,就特地為父親點了一桌子不知道找了多少家外賣集合而來的開封菜。如李婆雜菜羹、賀四酪面、臧三豬胰胡餅、戈家甜食等,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菜品。

正是宋朝從皇帝到平民對美食的講究,促使宋代誕生了花樣繁多的美食,《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條,《夢粱錄》“分茶酒店”條、“麵食店”條、“葷素從食店”條,《武林舊事》“市食”條,都羅列有一個長長的美食、小吃、點心名單,相比於今日的五星級大飯店,菜譜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麼豐富。

經歷了元代的外賣黑暗時期,到明清外賣繼續發展,並越來越受人們歡迎。

明朝酒店非常多,菜色也更加精美。比起過去的朝代,明朝出現了大量過去沒有的進口食材,為明朝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而且,明朝還出現了租賃業,讓人們不只能從酒店購買外賣,如果需要的話,酒店還可以將自己酒店有特色的盛具,如碗、盤、食盒等租給需要請客的人。也就是說,只要定外賣,只要準備好桌子和吃飯的人,連刷碗都不必了。如《金瓶梅》裡就有多次說到購買外面的事情,介於這本書不太好引用,我就不多說了。

即便是如此方便,明朝皇帝好像基本上都不願意吃外賣。雖然有時候一些皇帝喜歡微服私訪,可是他們主要目的是尋歡作樂,廚師更是帶上一堆,根本就沒有吃外賣的可能性。可是,明朝還就有一個皇帝——明成祖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就很喜歡微服私訪,更喜歡吃外賣。《明史》中記載,他在位的第五年曾微服私訪去北京昌平的農村。他自稱路人甲,還帶了三個親隨,分別是路人乙、路人丙和路人丁。他們到了農村,看到一個老鄉正在種田,就過去搭話:“老鄉啊,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啊?”然後又裝模作樣地拿起農具,使勁地開始刨地。結果沒刨幾下就累得大汗淋漓,只能灰溜溜地跟著大家一起回去了。作為補償,在回去的路上,他叫了外賣和三個親隨一起吃。朱瞻基說:“農民好辛苦呢,我們不能要他們交這麼多稅了。另外我們自己也要省吃儉用,瞧這外賣就不錯。”就這樣,朱瞻基經常微服私訪,每次都要去他想吃的地方吃外賣。我們從他的畫像也能看出,這肥肥的臉,不知道是吃了多少外賣才造就的。

皇上叫外賣,會點什麼菜|李楠

標準外賣臉,大家引以為戒

按照我們所知,清朝皇帝都很勤勉,每天連奏摺都批不完,就更別提吃外賣的事情了。可就是有兩個皇帝在百忙之中,還是喜歡叫外賣。他們一個是道光帝,另一個是宣統帝。

我們知道,道光皇帝的節儉是世界有名的,他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可就是他,卻非常喜歡吃外賣。實際上,這也是他節儉的一部分。據說他曾經對皇宮的各個後勤系統進行普查,發現皇宮每年的用度達到了100多萬兩白銀,其中光是御膳房的用度就達6萬兩。道光說,這怎麼行呢?他首先將整個皇宮用度壓縮到了20萬兩,御膳房更是不足1萬兩。如果遇到自己或者嬪妃想吃,但是御膳房沒有貨的東西,不許可採買,只要出去買外賣就行了。而且外賣也不許太貴,否則不批准。之前我們說的吃外賣的皇帝基本都是大魚大肉,山珍海味,而道光帝的外賣基本就是打滷麵、湯粉、炒素菜。可真是太節儉了。有一次道光帝生日,皇后本想大辦一次,結果道光帝不允許,只要求御膳房給皇帝皇后一人做了一碗打滷麵。皇帝做到這份兒上,也夠寒磣了。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宣統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他在退位後不得不經常點外賣。因為他雖然居住在紫禁城,但已經不是皇帝,御膳房早沒興趣給他做飯了。1922年,皇宮裝上了電話,不得已每天他只能對著黃頁找電話,今天全聚德、明天一條龍、後天都一處。就這樣每天換著花樣地吃。成了真正名副其實的上頓下頓吃外賣的皇帝。

皇上叫外賣,會點什麼菜|李楠

今天,皇帝已經早早地不存在了。但外賣還存在,而且還日益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從唐朝開始出現外賣,宋朝的全民下館子、吃外賣,到明清的外賣多元化,再到今天的外賣公司化、社會化。1000多年的時間裡,外賣經過了曲折的發展,終於成為今天我們所有人最喜歡的業餘文化活動。現在,就讓我們也點上一份外賣,享受以下當年皇帝們的待遇吧。

皇上叫外賣,會點什麼菜|李楠

值班主編 | 曲飛 值班編輯 | 小窗

這是第 231 篇文章

- END -

皇上叫外賣,會點什麼菜|李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