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有哪些很晚才傳到中國,卻變得不可替代的農作物?

茶與布朗


從中華文明誕生至今,華夏民族就和其他民族有著持續不斷的相互融合,在華夏文明的許多成果走向世界的同時,世界各國文明也源源不斷的湧入中國。據統計,我國現有農作物物種中的外來物種包括大田、瓜果、蔬菜,來自國外的就有四十多種,其中通過我國絲綢之路進入我國的就佔二分之一。這些作物很多目前都是我們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來源。

至於很晚才傳入到中國的農作物,這個時間階段不好界定。但明朝肯定是有代表性的。明朝時期,對外交流活動較為頻繁,特別是鄭和下西洋為當時的中國帶來了相當豐富的物產。其中現在還不可替代的有:

玉米:禾本科玉米屬植物,原產美洲的墨西哥、秘魯。我國古代稱番麥、御麥、玉麥、苞米、珍珠米、棒子等。明確而詳細的記載見於1560年甘肅的《平涼府志》卷11:“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炊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

花生:原產美洲巴西,我國亦稱長生果、落花生、落地松、萬壽果、番豆、無花果等,是一種人們喜愛的食品,也是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分小粒型和大粒型兩種,小粒型最早記載見於元末明初賈銘的《飲食須知》,大粒型是清代引進的。

馬鈴薯(土豆):一年生茄科茄屬草本植物。我國亦稱洋芋、土豆、山藥蛋、地蛋、荷蘭薯。原產南美洲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為印第安人所馴化。大約1570年傳入西班牙,1590年傳入英格蘭,1650年左右傳入中國。

番薯:旋花科甘薯屬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又名金薯、朱薯、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紅苕、白薯、地瓜、紅薯等,原產中、南美洲,主要用作糧食和蔬菜。宋元以前中國文獻中屢見“甘薯”的記載,但那時所說得甘薯是薯蕷科植物的一種,而我們現在所說得甘薯則是旋花科植物,明萬曆年間傳入我國。自它被引種到中國以後,因其形似我國原有之薯蕷科得甘薯,有人便稱之為甘薯,久而久之,甘薯一詞幾為旋花科的番薯所獨佔。

辣椒: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辣茄。原產中南美熱帶地區,1493年傳到歐洲,1593~1598年傳至日本。傳入中國有兩條途徑:一是經由古絲綢之路傳入甘肅、陝西等地;一是經海路引入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中國關於辣椒的記載始見於(明)高濂《遵生八箋》(1591):“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辣椒一名最早見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柳州府志》。

番茄(西紅柿):茄科番茄薯草本植物,原產地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帶,明代時傳入中國,但很長時間作為觀賞性植物,被寫入群芳譜裡,種植也不廣泛,直到十八世紀後,才成為了餐桌上的美味。亦稱番柿、六月柿、西紅柿、洋柿子等。我國最早記載見於(明)王象晉的《群芳譜》:“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如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來自西番,故名。”

向日葵: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草本油料作物,亦稱西番菊、迎陽花、葵花等,原產北美。在中國的種植最早見於1621年(明)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稱西番菊。1688年(清)陳淏子《花鏡》始稱向日葵。

南瓜:一年生草本植物,葫蘆科南瓜屬。別名番瓜、飯瓜、倭瓜、回回瓜、金瓜等,原產中、南美洲。元末明初已見於賈銘的《飲食須知》:“南瓜味甘性溫,多食髮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麵同食。”說明元代我國已經引種。

菜豆:豆科菜豆屬栽培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四季豆、時季豆、芸豆、四月豆、梅豆、聯豆、架豆等, 具有糧食、蔬菜、飼料等多種用途。原產中美洲。16世紀初傳入歐洲。中國自明後期曾多次引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清代《三農記》(1760)都有記載。南北皆有種植,栽培面積僅次於大豆。

菠蘿:鳳梨科鳳梨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果品栽培植物。別名鳳梨、王梨、黃梨。原產南美巴西,很早為印第安人馴化。16世紀初,熱帶各國相繼引種。亞洲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引入印度(1550),後又傳入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在17世紀初(1605)由葡萄牙人將菠蘿苗帶入澳門,後經廣東傳入福建和臺灣。廣東《東莞縣誌》(1639)和臺灣林謙光的《臺灣紀略》(1687)都有黃梨的記載。約在18世紀末傳入廣西,19世紀初傳入雲南。

菸草:茄科菸草屬葉用一年生作物。原產中南美洲,人類已有1500多年使用的歷史。後經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傳至歐洲和世界各地。傳入我國是稱“淡巴菰”,這是印第安語菸草的音譯。我國最早紀錄菸草的文獻是[明]張介賓的《景嶽全書》:“此物自古未聞,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閩、廣之間。”菸草的別稱還有相思草、金絲煙、芬草、返魂煙等。

其他的農作物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了。最後劃個重點:在我國,帶胡、番、洋等字眼的作物,基本上都是外來的物種。其中,由兩漢、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的,基本都帶“胡”字,比如胡椒;明朝以後,由美洲傳入的農作物基本都帶“番”字,如番茄、番瓜等;帶“洋”字的,比如洋蔥、洋白菜等大多是清末或民初傳入我國的。


糧小咖


很晚才傳到中國,現在又變得不可替代!這樣的農作物其實不多,能夠符合題意的也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玉米,如果再加上一個的話,可以是馬鈴薯。

不過從目前我國的糧食生產形勢來看,玉米肯定要遠比馬鈴薯更重要,毫無疑問玉米是最佳答案。

玉米: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小標題都會覺得筆者在開玩笑,什麼時候玉米成了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不是小麥和稻穀麼?

筆者並沒有忽悠大家,因為我國目前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就是玉米,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玉米總產量在2.15億噸左右位居第一,而稻穀的總產量2.08億噸以微弱的劣勢屈居第二,而我國小麥的總產量只有1.29億噸左右,遠低於玉米和稻穀的產量。

估計又有很多人要說了,為什麼我國產了那麼多玉米,我們平時卻不以玉米為主食呢?這是因為玉米雖然是主要糧食作物,但是它卻不是主食,而主要用作飼料和深加工,我國每年的玉米產量裡有2億噸以上都被眾多的養殖企業和養殖戶,還有大量的玉米深加工企業所消耗。

我們可以輕鬆的購買到雞蛋、豬肉等產品,玉米的功勞可謂是居功至偉,如果沒有這麼多玉米的供應量,我們的生活條件絕對沒有現在這麼好。

玉米:來自中美洲的饋贈!

雖然玉米在中國開花結果,深深紮根於此,稍微懂點世界地理和歷史知識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其實它是一個典型的外來物種,來自於太平洋彼岸的中美洲,和我國相隔數萬裡。

16世紀中葉以後,歐洲人開始探索美洲大陸,同時將玉米在內的南美洲特有的農產品帶到世界各地,中國最早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出現了玉米的栽培,從此便在中國生根發芽逐漸壯大,直至成為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

望周知!讓自己的親屬、朋友瞭解。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06.06


糧油市場報


鍾情三農認為,完全符合你的提問的作物,既是外來作物,又是不可替代的農產品只有一個,那就是玉米。

因為目前我國不可替代的作物總共有四個品種,分別是稻穀,小麥,大豆和玉米。其中稻穀和大豆是原產國都是中國,這一點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小麥和玉米卻都是在古代由外國傳入至我國,其中小麥傳入我國的年代較為久遠,在三千多年以前,而玉米則是明朝中後期才傳入我國,可以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後輩。


下面,筆者就為大家講述一下玉米傳入中國的那些故事。

中美洲,玉米的故鄉。

玉米其實在15世紀以前都只種植在中美洲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墨西哥,中美地峽附近,除此之外,地球上其他地區都沒有玉米的種植。據考古人員考證,古代的墨西哥人種植玉米的歷史長達數千年之久,而且他們一直把玉米當作是上天賦予的禮物,並且以玉米為主食,並且把玉米融於他們本國文化之中。


幾千年過去了,現在我們依舊感受到墨西哥文化中關於玉米的痕跡,不管是聞名世界的墨西哥菜餚,還是備受人們喜愛的墨西哥國寶級啤酒科羅納,都少不了玉米的身影。

16世紀,玉米傳入中國。

玉米由中美洲傳入我國乃至世界上的其他地區和當年歐洲人的遠洋航行及地理大發現密不可分。哥倫布於1492年開始遠航,抵達了中美洲地區,也將這些地區的獨特農產品帶到了世界各地。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在16世紀中後期,玉米開始傳入我國,並且在西南地區小範圍種植,並未在全國鋪展開來。

一直到了清朝初期,人口實現了大爆炸,達到了我國古代人口總量的最高值,隨之而來的糧食緊缺也讓人們對於土地的開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而玉米耐貧瘠乾旱且高產的特性被人們逐漸重視起來,這樣一來,玉米才開始在全國範圍內被大規模種植,自此,玉米這個漂洋過海來的洋玩意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並稱為當時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如今,我國玉米產量位列三大主糧之首,每年產量超過兩億噸,雖然大多數已經被用作飼料和深加工,被直接食用的很少,但它依舊人們最為不可或缺的糧食作物。

看來,外來的和尚也能念好經啊。


鍾情三農


作為擁有上萬年耕種歷史的農業古國,個人認為可能從明代起算是符合題主所說的“很晚”這個時間標準吧。恰好,明代也是同時期西方的“大航海時代”,東西方交流頻繁,給中國帶來了多種農作物,其中一些成為後來十分重要的農作物。以下是我的個人概括,不一定十分客觀:

一、“地三鮮”科三傑:辣椒、土豆、茄子。這三種農作物都是茄科的,其中前兩種來自美洲,由西班牙人把它們先帶到歐洲,後又經不同途徑傳入中國。茄子則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這三種茄科植物,如今是百姓菜籃子裡最常見、飯館裡也最常見的食材。尤其辣椒更是許多人離不了的。土豆在山區和一些不太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的地區,也是當地人們的口糧。

二、菸草。這也是明代時從美洲傳入中國的,由葡萄牙人先引入廣西、福建,“始自閩人吸以祛瘴,向後北人藉以闢寒,今則遍行寰宇”(《本草逢原》),現如今也是眾多菸民離不了的農作物,即使電子煙也替代不了……

三、甘薯。或者叫紅薯、番薯。明代從歐洲傳入福建沿海,沒想到一發而不可收拾,像土豆一樣擴散到全國各地,尤其受到貧困人群的青睞。由於甘薯好種好管收成多,營養較全面,長期以來在一些地區是人們的主食來源之一。嗯,我小時候吃這個就吃傷了。

四、玉米。其實這種農作物才是最重要的,我把它放在最後說。玉米最晚於16世紀中期傳入我國,更早時期的史書中記載的“玉米”到底是不是如今我們所指的“玉米”,這個問題仍有待考證,因為過去對玉米的稱呼有很多,如“玉麥”、“番麥”、“西天麥”等。即使如今,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如“玉蜀黍”、“苞谷”、“玉粱”、“玉露秫秫”等。玉米過去主要是作為口糧、養活了大量貧困人口,因為它雖然沒有大米白麵好吃,但產量要高得多。現在的用途有很多,可以加工成上千種工業產品,但最重要的是作為養殖業的飼料來源,這是玉米和人類關係的又一次根本變化。


三農記者董峻


很晚才傳到中國,在現在具有重要意義的農作物,基本都是原產於美洲的農作物。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後,原產於美洲的各種農作物也隨著歐洲人在全世界的殖民活動擴散到全球。

從明朝末期開始到清朝,美洲作物在中國逐漸擴展普及。這個過程非常緩慢,從引入到全國性的普及,長達幾百年。

稱得上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美洲農作物有玉米、紅薯、土豆、辣椒、番茄、菸葉等。

對清朝人口增長起到重要作用的玉米和紅薯

2017年,中國玉米產量達到2.15億噸,超過水稻,是中國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玉米耐乾旱,適應多種地形和氣候條件。玉米引入中國後,加快了山區和乾旱地區的開發,對清代的人口增長作用很大。

紅薯也稱番薯,在現在已經不算地位特別重要的農作物,但在清代到一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番薯都是非常重要的農作物。紅薯產量高、耐乾旱、適應性強,清代人口大增長中,紅薯的作用非常重要。清代的康乾盛世,現在被部分人戲稱為番薯盛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紅薯)

土豆

土豆在現代中國,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蔬菜。在地球上有些地方,土豆也被作為主食。現在國家也在推行土豆主糧化,擴大土豆的作用。1845年至1850,愛爾蘭的土豆減產曾經引起愛爾蘭的大饑荒。

在清代,土豆作用雖然不如玉米和番薯,但也對人口增長起到很大作用。

辣椒和番茄

辣椒也是明末開始才傳入中國的。湖南、川渝等地之類以辣為特色的菜餚,歷史其實都不算長。番茄最初從美洲傳播到各地,是被作為觀賞植物的,食用歷史比辣椒更短。

菸葉

有菸葉這種原料,菸民們才有抽菸的可能。菸葉同樣是一種美洲作物,在中國的種植始於明末。

大家可以從美洲作物判斷古裝劇的歷史水平

如果一個明末以前背景的古裝劇,出現番茄炒蛋、土豆絲、啃玉米、吃辣椒、吃烤紅薯、大煙袋抽菸等場景,是嚴重違背歷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