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川人從未負國” 歷史上的四川是如此斷腸泣血的付出

“川人從未負國,國人決不負川”,這是四川地震後,流傳的一句話,比起曹操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霸氣,更觸動人心。自古以來,為何四川會如此多災多難?歷史上,四川有兩次幾乎是亡省的,一次是南宋末年,川人幾乎被蒙古人殺盡,還有一次就是張獻忠屠川。

當時的四川有著最好的茶葉和絲織品,有書院,保存著最多的古籍善本,還有最重要的是,四川向全國提供了近三分之一的稅收,也向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兵員。在南宋聯合蒙古滅金,又成了蒙古的目標後,四川也就成了抗擊蒙古最激烈的地方,是南宋最後的屏障。

“川人從未負國” 歷史上的四川是如此斷腸泣血的付出

成吉思汗親手創建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從無敗績,但他們卻在川東釣魚城下折戟沉沙,這座孤城獨守36年,甚至在南宋滅亡後還繼續抵抗多年,釣魚城之所以能名揚天下,是因為它讓蒙古大汗戰死城下,先鋒官汪德臣陣亡,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歐亞戰爭的格局。

“川人從未負國” 歷史上的四川是如此斷腸泣血的付出

然而,釣魚城在堅持了幾十年後最終被攻破,川人被蒙古軍大肆屠殺,人口從戰前的1290萬人減少到82.5萬,僅成都就有140萬人被殺,是南京大屠殺的4.5倍。

“川人從未負國” 歷史上的四川是如此斷腸泣血的付出

經過明代兩百多年的恢復,到崇禎時,四川的人口恢復到了310萬,但是遠不及宋末時期的1290萬。可誰沒有想到的是,不久以後四川再次陷入惡魔的屠殺,這一次是張獻忠屠川。

“川人從未負國” 歷史上的四川是如此斷腸泣血的付出

傳說,張獻忠殺光了四川人,其實不然,畢竟張獻忠1646年戰死後,清軍在四川尚有長達13年的征戰。康熙初年,四川已損失了90%以上的人口,再度淪為元朝時千里無人煙的狀態。

“川人從未負國” 歷史上的四川是如此斷腸泣血的付出

儘管四川遭受了兩次滅頂之災,但只要國家需要,川人仍舊赤心為國,比如保路運動,成就了辛亥革命,1911年11月27日,成都宣佈獨立,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徹底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