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531”之後一片狼藉:光伏企業尚有一線生機?

“531”之後一片狼藉:光伏企業尚有一線生機?

每一年的六月份常常是光伏行業最熱鬧的時候,而2018年六月份的熱鬧卻不同以往。自“531”新政發佈以來,光伏市場動盪不安。先是上市公司市值迎來暴跌,緊接著產品價格也開始連續慘跌,連一直有領跑者項目支撐的單晶也迎來半年來最大跌幅,並且在6月25日再次下跌。再加上最近光伏企業各種“停工”、“欠薪”、“高管出走”的新聞,“531”新政之後,市場已經一片狼藉。時間來到六月底,行業貌似仍然處於巨震之後的迷茫期,不知前路在何方。

“531”之後一片狼藉:光伏企業尚有一線生機?

但是事實上行業人士沒有必要因為短暫的調整而心灰意冷,因為在嚴苛的新政之下,也有些許利好;因為這市場的一片狼藉之中,行業的發展仍然尚存希望。

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依然牢固

拿最直觀的數據也就是新增裝機量來說,根據OFweek產業研究院預測,新政發佈之後,今年的總裝機量在30-32GW之間。其他大多數機構的預測結果也都是在30-35GW左右。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7年我國的新增裝機分別為15.13GW、34.54GW、53.06GW。根據預測,2018年的新增裝機量大概率將回歸到2016年的水平,也就是32GW左右。相比於2017年下降40%左右。經歷如此大幅度的下滑之後,我國還能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嗎?答案是肯定的。

也許很多人知道,我國2017年的新增裝機佔到了全球新增裝機的一半以上;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在中國的53GW之後,其他幾個裝機強國如美國、印度、日本,其新增裝機分別為10.6GW、9.6GW、7.5GW,加在一起才堪堪達到中國的一半。可見在鉅額裝機數據背後,是我國對光伏產業的絕大統治力。

而近年來,美國光伏市場發展放緩,在“201”、“301”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貿易措施之下,今年美國光伏市場難有亮眼表現;其次,由於市場潛力、資源俱佳,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場,但是還未形成可以大幅增長的市場條件;而日本在補貼的下調之下,近年來的裝機一直處於下降的趨勢。根據OFweek產業研究院預計,2018年美國光伏新增裝機將與2017年持平,可能略低,預計為10.3GW;印度新增裝機可能突破10GW,接近於11GW;日本則從2016年開始走低,今年預計還會降,預計大概6GW左右。

由此可見,中國的新增裝機量即使大降40%,32GW左右的裝機依然與其他國家有極大差距,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也難以撼動。這樣看來,我國在“531”新政之後,雖然市場發展相當於倒退了2年,但整個市場的需求相對而言依然頗為巨大。既然2016年34GW的市場規模能夠養活一大批企業,那2018年的32GW應該也不至於太差。只是在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巨頭企業的產能擴張之下,會有一大部分劣質產能將在這場洗牌中被淘汰,連帶著一些企業的生存空間將被擠壓,最後難逃出局命運。

另一方面,此次“531”新政之後,中國的光伏發展雖然陷入了停滯,但這只是暫時的。國內的市場空間並不會因為“531”新政而消失,而是保存下來,留待實力更加強勁、產品更加卓越的企業來開發。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只有最優的產能才能得到市場青睞。在這樣的洗牌過程中,接下來我國的光伏項目質量將會得到極大的提升,杜絕粗放式發展的粗製濫造,最大程度上的利用了國內的發展空間。

因此在這次洗牌過程中留存下的光伏企業,將享受到比以前更加成熟、更加良性的市場紅利。關鍵在於,這些企業能否撐到紅利出現的那一天?

政策並非一味嚴苛

“531”新政被稱為“史上最嚴”並未有絲毫誇張,規模指標的嚴控直接將2018年下半年的光伏市場打入冷宮。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規模嚴控的同時,也有其他的幾個政策利好值得注意。這幾個政策雖然不能“起死回生”,但卻從宏觀上對光伏產業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

1、綠證或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補貼

第一就是綠證+可再生能源配額強制考核辦法,綠證是2017年7月正式啟動認購的電力證書,一個綠證即代表1MWh的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購買一個綠證即代表著消費了1MWh的綠色電力。目前的綠證分為風電綠證、光伏綠證兩種,其中風電綠證一般為200元/個左右,而光伏綠證一般為500-700元/個,綠證並不能進行二次交易。購買綠證除了證明自身有較強的社會公德心之外,購買者得不到任何實際的好處。這就造成了綠證自啟動認購以來,市場反應寥寥。

“531”之後一片狼藉:光伏企業尚有一線生機?

根據國家能源局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6月10日,已累計出售綠證27250個,其中風電綠證交易量為27101個,平均交易價格為184.2元/個,光伏綠證交易量僅149個,平均交易價格為668.3元/個。

接近一年的時間賣出去27250個,看起來好像還蠻不錯的樣子。可是截止目前,風電+光伏綠證總共核發了2242萬個,賣出去的只佔其中的0.12%。其中光伏的只賣出149個,這樣的交易量可謂慘不忍睹。

資本市場是一個以利益為基本驅動力的市場,在綠證的自願認購中,購買者得不到任何實際上的利益,僅憑社會公德心以及消費綠色電力的情懷,是無法催動其交易量的。但是如果配合可再生能源配額強制考核辦法,一切都會不一樣了。

長久以來,可再生能源的消納都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大量的棄風棄光不但造成了巨量的能源浪費,而且嚴重打擊了光伏、風電的投資熱情。而所謂可再生能源配額強制考核辦法,即將可再生能源的消費從自願性質變成強制性質,要求相關單位、機構、企業等主體必須要消納一定量的可再生能源,即配額。達不到配額的單位或者企業將承擔相應的懲罰和責任。那可再生能源配額強制考核辦法和綠證又是怎麼掛上關係的呢?這與光伏發電的補貼又有什麼聯繫?

可再生能源配額強制考核辦法出臺之後,被囊括其中的各大單位、機構、企業每年都會分配一定量的可再生能源配額,要完成這個配額,其中最簡便也是最普便的方法就是消費可再生能源電力。這裡就涉及一個問題,即綠色電力與傳統的火電在併網的那一刻便沒有了區別,就像一桶井水和一桶河水倒進了同一個水缸,沒有誰能分得清哪一部分是井水。那些用電的企業及機構都是在電網的調配之下用電,誰又能分得清誰用的是綠色電力還是非綠色電力?這裡便需要綠證上場了!

首先我們再次闡述一下綠證的定義,即:綠證是國家對發電企業每兆瓦時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頒發的具有獨特標識代碼的電子證書,是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確認和屬性證明以及消費綠色電力的唯一憑證。

截取重點,綠證是消費綠色電力的唯一憑證。所以這意味著什麼呢?假如一個企業是用電大戶,它在一段時間裡用了1MWh電,那這個企業只需要相應的購買一個綠證,那這個企業在這段時間用的這1MWh電便是綠色電力。假如這個企業要完成可再生能源配額,需要消費100 MWh綠色電力,那它只需要在用100 MWh電力的同時,再購買100個綠證便達到了相應的要求。

所以說,假如可再生能源配額強制考核辦法出臺,綠證將由現在的無人問津一下子變成市場的剛需。這對於那些2018年下半年沒有補貼的光伏電站項目是福音,因為這些項目雖然沒有補貼,卻可以通過交易綠證來獲取額外的收入,這一部分收入相當於補貼。

“531”之後一片狼藉:光伏企業尚有一線生機?

根據相關政策,綠證的價格不能高於該部分可再生能源電量本身所能獲取的補貼,該部分電量通過綠證交易獲取利益之後,將不再享受國家補貼。所以對於那些已經納入補貼目錄的項目持有者來說,除非特別缺錢,他們是不願意將項目產生的綠證拿出去賣的,因為賣來賣去也不可能高於這些電量所能獲得的補貼。但對於那些沒有補貼的項目持有者就不一樣了,這些項目已經沒有補貼,但是產生的依然是綠色電力,原則上每併網1MWh便能產生一個綠證,然後綠證可以拿來賣給有需要的企業或者單位,從而獲取額外的“補貼”。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只要可再生能源配額強制考核辦法出臺,綠證或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補貼,為那些無法獲得補貼的項目帶來福音。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11日國家能源局召開的答記者問中,特別強調了一件事:抓緊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度的落地實施。目前,辦法已完成徵求意見工作,正在根據徵求意見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爭取年內出臺。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補貼標準的不同,光伏綠證比風電綠證要貴很多,如果不將光伏發電和風電的配額區分要求,光伏綠證將會很難賣出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相信後續的政策會有所安排。

2、分佈式電力交易值得期待

除了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度的落實,國家能源局在發佈會中還強調將大力推進分佈式市場化交易。其實所謂的分佈式市場化交易,放在光伏界,即人口相傳的“隔牆售電”。事實上,與字面意義上的“隔牆售電”相比有點差別的是,分佈式市場化交易並不是說你家的光伏發電真的可以直接賣給鄰居,而是隻可以賣給就近符合交易條件的電力用戶,而這個電力用戶必須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環保標準和市場準入條件的用電量較大且負荷穩定的企業或其他機構,而且在電網結算方面不能有不良記錄。由此可見,分佈式市場化交易的購電方尚未向個體戶開放,更多的是針對用電量較大的企業或者其他機構。

既然是分佈式電力交易,那針對的便主要是符合相關條件、項目容量小的分佈式項目。但是根據相關政策,分佈式市場化交易也適合於單體項目容量高於50兆瓦、自願放棄補貼且全額就近消納的項目。也就是說,就算是容量高於50兆瓦,只要不需要補貼、全額就近消納的項目,也可以參與分佈式電力交易。

這對於2018年下半年的那些無法獲得補貼的項目來說又是一個福音。眾所周知,我國工商業用電一般都高達1元/度左右,去除0.15 元/度的過網費,光伏項目持有者也能將電賣到0.85元/度。而就目前的光伏度電成本來說,這樣的電價是可以產生收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用電量大的企業可以通過更低的電價買到光伏電力,而光伏項目持有者通過電力交易獲得的收益也並不會比國家補貼低多少。如此雙贏的操作,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現實。

據瞭解,《關於開展分佈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通知》發佈之後,各地正在提出試點方案。交易試點完成之後,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相關部門將對試點工作進行總結評估,視情況確定推廣範圍及時間。

“531”之後一片狼藉:光伏企業尚有一線生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分佈式交易試點對於行業是一大利好,但是其落地實施的時間已經嚴重滯後。《關於開展分佈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通知》於2017年11月發佈,本來預計在2018年2月1日起啟動交易,並於2018年6月30日前,對試點工作進行總結評估。但是後來相關部門發佈了補充通知,將試點工作進行了延後,各單位報送試點方案的截止時間延後到了2018年3月31日;各地區的交易啟動時間則根據實際情況在2018年7月1日之前自主確定。

目前已經來到6月底,與之前的政策劃定的7月1日之前啟動交易的時間線已經沒有幾天,但是相關消息仍未有動靜。而從6月11日國家能源局的透露可知,目前分佈式交易試點的進展才到各地正在提出試點方案這一階段,離正式啟動差遠了。正式啟動的時間恐怕遙遙無期。

小結

綜上所述,雖然光伏項目指標被嚴控,但是我國依然會保有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而沒有補貼的項目也並非是無路可走,起碼還可以通過賣綠證或者分佈式交易來獲取利潤。企業或可抓住綠證以及分佈式交易的機遇,儘早佈局,爭取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在“531”新政已經板上釘釘的情況下,我們光伏人士不必心灰意冷,也不必怨天尤人,有那功夫,還不如一起催一催可再生能源配額強制考核辦法以及分佈式交易試點的落地實施,這些政策對於未來那些沒有補貼的項目來說,可謂是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