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安祿山的曳落河騎兵和安西陌刀軍打過嗎?

火災中的螞蟻


曳落河一詞,本是突厥語“壯士”的意思。關於安祿山創建的所謂八千曳落河親軍,其族源有同羅、契丹、六州雜胡等多種解釋,我個人以為,這支軍隊中將士的所在民族,不會是單一的,而是各蕃族將士都有。且從史料中關於曳落河軍隊出現的時間、地點來看,作為安祿山范陽節度使麾下的一支勁旅,其配置於好幾處,數目也應不止八千之數。

而陌刀軍,就是指使用長刀的軍隊。在唐玄宗時期的唐朝軍隊中,使用陌刀的將領不少,但專門訓練出的大規模用於實戰的軍隊,則只有高仙芝、李嗣業的安西四鎮軍隊。在高仙芝率部進擊吐蕃、遠征勃律、會戰坦羅斯等戰役中,都能看到陌刀軍的身影。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西四鎮的主帥封常清、高仙芝先後被緊急抽調迎敵,從史料中二將倉促募兵迎戰的情況來看,因時間緊迫,封常清、高仙芝從安西四鎮帶去的嫡系部隊不多,陌刀軍很可能當時沒有被徵調,或者被徵調的數量不大。

而隨著以安祿山心腹部將崔乾祐、孫孝哲、安守忠等,以包括曳落河精兵在內的主力,突破潼關、攻佔長安後,在北走靈武得以繼位的唐肅宗的召集下,新任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率領了包括陌刀軍在內的安西四鎮主力,抵達了平叛前線,使得陌刀軍得以與曳落河軍有一決勝負的機會。

繼公元756年房琯、公元757年5月郭子儀兩次進攻長安失敗之後,當年9月25日,在回紇援軍到達後,唐軍各路人馬再次向長安進發,27日諸軍列陣於香積寺以北,以李嗣業安西軍為前部。長安叛軍也主動主力10萬人迎戰,以悍將李歸仁部出陣挑戰,唐軍主帥郭子儀令李嗣業、王難得部迎擊,李歸仁詐敗而退,左右叛軍在安守忠、田乾真向唐軍兩翼包抄,一時唐軍形勢危急、陣勢動搖。這時李嗣業對郭子儀喊到:“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決戰於陣,萬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則我軍無孑遺矣。”說罷,李嗣業“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連殺十數人,陣容方固。”在李嗣業鼓舞下,陌刀軍“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所向披靡”。。。。自午時到酉時,叛軍終於大敗而潰,唐軍各部俘殺六萬多人。

香積寺之戰的勝利,李嗣業及其陌刀軍一往無前的氣勢和勇力,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堪稱光照千秋。



史海悠遊閭春暉


 記得很多資料裡都說,安祿山那八千義子組成的曳落河全部都是騎兵,身為突厥部族的曳落河也全部都擁有戰馬,因此提出安祿山的騎兵規模不是一般的大。然而,前陣子中二看史料時,發現《新唐書》裡是這樣描述史思明、蔡希德回河北鎮壓顏杲卿義軍的五千步騎:“始,麾下騎才二千,同羅步曳落河止三千,既數勝,兵最強,狺然有噬江、漢心。”也就是說,史思明麾下有三千由同羅和曳落河組成的步兵,從而看出這兩者並非全員騎兵……  關於同羅混有步兵,我們還可以從阿史那從禮那裡找到相應證據:  《舊唐書》裡記載:“十一月,賊將阿史那從禮以同羅、僕骨五千騎出塞,誘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數萬,欲迫行在。”而《舊唐書·崔光遠傳》裡記載:“八月,同羅背祿山,以廄馬二千出至滻水。 孫孝哲、安神威從而召之,不得,神威懼而憂死,府縣官吏驚走,獄囚皆空。”  也就是說阿史那從禮雖然麾下五千兵將都是正兒八經的同羅、僕骨胡兵,然而總共也就擁有戰馬兩千多匹。而同羅前任領袖阿布思曾歸附於朔方軍,很有可能跟朔方軍那樣實行一人二馬制度,也就是說阿史那從禮手下也就一千騎兵,剩下四千全都是步兵。果然,中二找到《冊府元龜》裡的相關記載:“同羅部落自西京叛賊,北寇朔方,子儀與懷恩擊之,遂破同羅千餘騎於河上,盡收其器械駝馬。”  至於曳落河,我們可以得知他們基本都是由奚人和契丹人組成的,而安祿山在土護真水戰役中曾出動兩千奚族嚮導兵,而《新唐書》裡面記載:“告奚曰:“彼背盟,我將討之,爾助我乎?”奚為出徒兵二千鄉導,至土護真河。”也許有人會說其他史書都說那兩千奚族都是騎兵,那麼再讓我們看看奚族士兵的相關情況【這裡感謝@非洲戰象 提供的史料,要不我到現在都以為奚族盡是騎兵】  “別有奚、霫,勝兵亦萬餘人,少馬多步。“  ”奚有六節度、都省、統領,言語風俗與契丹不同,善耕種、步射,入山採獵,其行如飛。”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作為曳落河的組成部分,至少奚族是步兵佔多數的,因此八千曳落河裡面恐怕步兵為數不少,安祿山也用不著將太多戰馬投入到這支精銳部隊裡面去了。

  另外,關於崔乾祐在潼關出動的六千同羅騎兵,我始終沒找到任何直接相關史料,反倒是在《舊唐書》和《資治通鑑》裡找到這樣幾條間接史料:  【1】“庚寅,哥舒翰將兵八萬與賊將崔乾祐戰於靈寶西原,官軍大敗,死者十六七。”【我就說潼關那裡哪來的給養養活十八萬大軍,而且到後面竟然敗得連經過休養恢復一定元氣的王思禮所部關內澤潞軍(主要由潼關殘兵組成)都只有騎兵八千,步兵三萬】  【2】“會有告崔乾在陝,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上遣使趣哥舒翰進兵復陝、洛。”  【3】“乾所出兵不過萬人,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卻,官軍望而笑之。乾嚴精兵,陳於其後。”  【4】“乾遣同羅精騎自南山過,出官軍之後擊之,官軍首尾駭亂,不知所備,於是大敗;或棄甲竄匿山谷,若相擠排入河溺死,囂聲振天地,賊乘勝蹙之。”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崔乾祐在潼關所謂出動六千同羅騎兵,其實就是根據《資治通鑑》裡提供的那幾個數據簡單加減得來的,實際上同羅騎兵恐怕也並沒有那麼多。另外哥舒翰在潼關也並沒有駐紮十八萬大軍,要真有那麼多部隊【其中還包括河西、隴右兩鎮主力精兵】,也不至於懼怕總兵力只有十五萬的安祿山了……更何況,別忘了哥舒翰在石堡城大戰中調集了河西、隴右、河東、朔方四鎮部隊,加起來也就六萬三千人而已……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同羅、曳落河是步騎混合部隊,而哥舒翰在潼關總兵力也就八萬,而不是驚人的十八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