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國產電視劇行業的十年變遷

中國電視業自1999年開始推進製播分離,改革雖有徘徊,但民營資本介入電視領域的進程越來越快。尤其在電視劇領域,製播分離的改革最為深入。目前,數千家民營製作公司參與電視劇的製作。

製播分離改革,大批電視體制內人員下海。創建影視公司,製作電視劇,賣給電視臺。而大多數人缺乏原始資本積累,一部電視劇製作費需數百萬元,只能依靠外部融資。一個合格的製片人,融資能力是對其最基本的要求。隨著市場的發展,單部電視劇的製作成本高達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影視公司自有流動資金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影視行業是輕資產行業,本身就很難使用融資槓桿。不幸的是,影視劇的資金週轉率非常低,更加劇了“缺錢”的狀況。一部電視劇從開發、製作、播出、回款,往往經歷長達1.5年至2年的週期。影視公司的平均資金週轉週期通常在1年以上,也就是說影視公司的資金在1年內僅循環使用1次。

在影視公司的資產中,應收賬款的比例非常高,加劇了其現金缺口。也就是說,已經賣出去的電視劇,非常大的比例無法按時收回資金。電視臺作為主要買家,依靠其強勢地位,“無故”延長支付賬期。賬期短則數月,長則1年以上。事實上,本已資金“緊張”的影視公司,還不得不為下游買家提供融資,電視臺長期免費佔用著影視公司的資金。從大多數上市影視公司的報表可以看出,其經營現金流往往為負,也就是說業務收入的現金不足以支付業務支出的現金需求。這部分的現金流缺口,必須由自有資金進行補充,如果要繼續擴大產能,影視公司就得更加不停地進行外部融資。

影視公司與房地產開發公司十分類似,主營業務均為項目制,基本無法進行批量複製。即使擴大產能,邊際成本也並不會有太大的降低。每一個項目都得“重新開始”。項目對於資金的需求集中,週轉率低,必須進行大量融資。因此,這兩類公司都會有很高的槓桿率(負債率)。眾所周知,房地產行業其實是金融業,誰的融資能力強,誰就佔有優勢。融資成本低、速度快、金額大,同時能夠使資金週轉率高,則容易勝出。

影視行業也是一樣,說影視行業也是金融業,一點也不過分。

製播分離後,為了完成電視劇的製作,下海的製片人們需要籌集的款項,遠超出他們自有資金的數額。那時候製作一部電視劇數百萬元即可。他們往往依靠其與電視臺的過往關係,提前將電視劇預售至電視臺,獲得部分預付款;或者說服同行互相參投,進行實質意義上的資金拆借;或者以其個人信用向其他行業的個人/機構進行借款。這個時期,他們的槓桿率幾乎可以理解為100%。

到了2007、2008年,中國PE市場變得十分火爆,那是一個全民PE的時代。PE基金廣泛蒐羅未被資本市場開發的處女地,影視行業逐漸進入PE視野。尤其華誼兄弟於2009年、光線傳媒、華策影視於2010年在創業板 上市,進一步助推影視行業PE投資熱潮。大批影視企業在這期間獲得億元級投資,如海潤影視、大唐輝煌、小馬奔騰、強視影視等等。由此,“永遠”缺錢的影視公司第一次獲得如此“鉅額”的基礎資金。受PE基金的業績要求,電視劇行業開始了第一輪產能快速擴張。直到2012年之前,湧入影視行業的資金,大部分都進入了電視劇領域,電影領域稍顯有些冷落。因此,本文僅討論電視劇行業,不討論電影行業。

多年以來,整個影視行業幾乎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到2009年左右,個別銀行才開始為(擬)上市影視公司提供金融不大的貸款。銀行貸款需要影視公司提供電視臺應收賬款質押,同時要求影視公司具有較好的現金流表現。因此,只有生產規模相對較大,產能較為穩定的公司可以獲得貸款。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時候的銀行扎堆在橫店篩選貸款企業,同時銀行與省上市辦溝通緊密,從上市辦的擬上市企業名單中尋找優質貸款企業。

大多數銀行其實根本不瞭解影視行業,也缺乏專業團隊建設。受政策鼓勵的推動,以及銀行新業開拓的壓力,銀行與PE基金結成了投貸聯盟。PE投資的影視公司,銀行同步發放貸款。一來PE看中的影視公司,後續的發展空間大約不錯;二來PE的投資款以及以後可能的IPO募集資金,將為銀行帶來大量的存款業務。然而2012年底,IPO關閘,大多數影視公司上市受阻,影響巨大,讓多數銀行手足無措,逐漸開始收縮影視行業貸款。

影視行業作為一個在聚光燈下的行業,從來不缺“玩票”的資金。來自於煤、房地產等行業的資金,報以各種目的到影視行業“試試”。每年都有許多這樣的錢進入影視領域,每年也有許多這樣的錢退出影視領域。這部分資金也構成了影視行業一部分“穩定”資金的來源,但大多並未進入影視行業的優質產能中,絕大部分在邊緣徘徊。因此,淘汰率也非常高,在整個影視行業的資金佔比中也越來越小。

到了2011、2012年左右,一批私募基金(投資電視劇/電影項目)開始進入。他們與銀行類似,只是比銀行的風控要求更寬鬆,更靈活。相對而言,他們也更願意紮根影視產業,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電視劇行業進入去槓桿化進程,什麼是“槓桿”?就是用別人錢來辦自己的事。用別人的錢越多,用自己的錢越少,槓桿就越大。在此,我們僅借用此概念來解釋影視行業的現狀和問題,不作學術上的嚴格探討。

電視劇領域的同仁,大概能夠感覺到2010、2011年左右,電視劇行業“火”的不行。大量的資金湧入電視劇行業,正如上面所說,有股權的,有債權的。電視臺早早對電視劇進行預購,甚至電視臺看到劇本,並確認演員意向後,便籤署預購合同。或直接預購,或以投代購。網絡視頻領域也猶如惡狼般搶食電視劇版權,受正版化的推進,以樂觀為首的視頻網站,開始大量地補充版權缺口。電視劇行業貌似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毛利潤可輕鬆達到製作成本的1倍以上,風險也可早早鎖定於電視臺或視頻網站。

但到了2012年上半年,視頻網站突然集體停止購片。自此,電視劇行業的預售模式逐漸減少。在後面的時間裡,電視臺在前兩年花費巨資預購的大片,紛紛遭遇收視滑鐵盧,成本收益嚴重倒掛。而影視公司在前兩年獲得大額融資後,開發生產的電視劇,正好在此時進行銷售,卻遭遇市場購買端的“不景氣”。銷售遇阻,資金無法回收;同時IPO關閘,預計的融資渠道不暢。電視劇行業進入了一個產能過剩後,不得不消化庫存的階段。

到了2014年,電視劇的調整政策連續出臺,如“一劇兩星”、“劣跡藝人作品禁止播出”等。同時,中央高壓反腐波及廣電領域。變化如此之快的政策市場環境,讓電視劇行業猝不及防,冬天好像已經來臨了。

那我們不禁要問:在過去的幾年,電視臺的電視劇廣告收入並沒有超大幅度地提高,視頻網站也處於燒錢賠本的階段,對電視劇的需求並沒有我們想像的增長如此迅速。為什麼影視公司會那麼“肆無忌憚”地擴張產能,以致產能遠遠過剩?

我試著借用金融規律進行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後,政府推出4萬億計劃,自2008-2010年逐步投向市場。最終實際向市場注入的流動性大約在30萬億。增加這麼多流動性,自然需要更多的資產來消化這些資金。相較於實體行業,優質電視劇產品的毛利率較高,能夠為資金帶來高回報。的確優秀的影視公司,毛利率高達40-50%。(在此忽略應收賬款的不良計提,以及電視臺賬期的財務成本。)同時,影視行業的資本化程度低,大量資產有待貨幣化。把這些資產推入資本市場,是一個十分不錯的買賣。基於此,喜歡冒險的資金自然不顧一切地衝入影視行業。

如前文所述,風險類資金是自帶槓桿的,會自我放大,銀行、民間資金均隨著PE基金進入影視行業。但影視行業是一個只有“一瓶王老吉”那麼大的行業,如此大量的資金密集湧入,必然產生行業內的通貨膨脹。由此,所有的生產要素價格迅猛上漲,演員、編劇、導演、服化道、甚至盒飯全部一天一個價。橫店等影視基地,日夜開工,迅速生產了大量影視劇。而市場需求未增長如此之快,自然導致供大於求。不僅導致大量電視劇滯銷,而且許多高成本生產的電視劇不得不低價銷售。電視劇行業由此進入了一個去庫存、去槓桿的行業低谷期。

世界經濟處於70年左右的長週期和5-8年的短週期當中,每一個行業都會受到週期的影響。對市場/金融週期的管理,是影視行業這一個“金融行業”必須完成的功課。否則,我們依然還是一個“落後”的行業,未被“金融化”的行業。同時,因為影視行業相較於其他行業,體量過小,非常容易形成人為的短週期,這就更需要影視行業補充更多的金融人才,從金融角度更好地駕馭影視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