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威海“最牛蛋雕藝人”,20多件蛋雕作品被海外收藏


蛋雕源於六世紀的復活節彩蛋,蛋雕是在飛禽類蛋殼上刻琢成畫,可以是壁虎蛋、鵪鶉蛋、雞蛋、鴨蛋、土雞蛋、火雞蛋、鵝蛋、孔雀蛋、鴕鳥蛋等。蛋雕融和了繪畫與雕刻,以浮雕、陰雕、陽雕、透雕、鏤空等雕刻手法體現出繪畫效果。而鴕鳥蛋硬度高,像瓷器那種感覺那樣容易保存,並且保存的時間長,成為於文政蛋雕創作的主要載體。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天津一位老先生做雞蛋殼上雕刻,雕的效果特別好,用雕刻刀一點一點的,當時感覺挺新穎的,以前沒見過也沒聽說過,隨後自己也找雞蛋實驗做了一下”於文政說到,而從此,於文政便開始了蛋雕生涯。

“一個烙鐵、幾把刻刀,一支鉛筆和一個橡皮”組成了於文政做蛋雕的主要工具,甚至後來,於文政發明了火繪蛋雕技法,用火在鴕鳥蛋殼上進行火烤,使蛋殼局部碳化,這樣做不僅色彩變化自然美觀,而且還不變色,容易保存,但是,使用火在鴕鳥蛋殼上烤,需要一千多度的高溫,還不能過高,過高蛋殼還容易崩開,崩開的蛋殼像瓷片一樣鋒利,容易將手劃傷,製作非常不易。


由於長年地刻畫創作,於文政的手指關節已出現略微的變形。

“蛋殼上做浮雕非常考驗雕刻者的技術,因為蛋殼厚度較薄,鴕鳥蛋殼的厚度在2到3毫米之間,又要將浮雕效果刻畫出來,而且刻畫時還要防止蛋殼破碎,需要小心翼翼一點一點刻畫”於文政說到,而最難表現的是人物的神態,刻畫前需要好好構思。

2009年在香港國際藝術節上,於文政受邀前去,並現場做蛋雕刻畫演示,新報、成報、大公報及一些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分別對其進行了專訪,也使其一時名聲大振,蜚聲海內外。《馬上封侯》《十八羅漢》等多件作品被海外多家藏館收藏,於文政迎來其蛋雕藝術上的輝煌。


2014年,於文政獲得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榮成漁家蛋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

於文政在2016年受到世界蛋藝術家聯盟主席的邀請,成為蛋藝術家聯盟成員中的一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於文政通過八年的閉門不出、刻苦鑽研,十幾年的蛋雕創作,終使其迎來了蛋雕藝術生涯上的輝煌,而其現在仍然在雕刻藝術上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