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厲害了我的煙臺!成功入選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

厲害了我的煙臺!成功入選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

厲害了我的煙臺!成功入選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

厲害了我的煙臺!成功入選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

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報告顯示

區域總體呈現 “越發達、越分化”狀態

2017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臺北、廣州、北京、天津、蘇州、南京、武漢。與2016年相比,綜合經濟競爭力前5名沒有變化,6到10名變化明顯。具體來看,北京的經濟競爭力上升一位取代天津的位置排在第6名,天津則下降一名排在第7名,蘇州上升一位排在第8名,而南京則直接上升三位進入十強,此外澳門則首次跌出十強。從十強城市的區域分佈來看,中部仍然只有武漢維持在十強城市中,除此之外的其他城市都分佈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港澳臺地區。

從全國六大區域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分佈來看,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的均值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西北地區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均值最低。區域總體上呈現了“越發達、越分化”的狀態。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的區域差異要大於各個區域內部差異。

從全國總體來看,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平均水平在2014年到2016年間呈現逐步降低狀態,表明在中國宏觀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的效率水平也有所調整。

從六大區域城市經濟競爭力的縱向比較來看,各個區域經濟競爭力均值的變化趨勢與全國經濟競爭力均值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各個區域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具體來看東南地區經濟競爭力均值的下降幅度最大,其次為環渤海地區,下降幅度最小的為西南地區。此外,我們還發現,雖然東南地區內部城市之間的差異有所縮小,但是其城市間的差異仍然處於較高水平。

從城市群來看,經濟競爭力均值較高的城市群分別是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市群四個城市群,而其他八個城市群的經濟競爭力均值都相對較低且都比較接近,這表明相對於其他城市群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和山東半島城市群已經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即優勢明顯。

從各個省份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的總體情況來看,各個省份內城市總體經濟競爭力排名的變化特徵明顯。不同省份經濟競爭力排名變化下降的省份有河北、山東、遼寧、吉林、山西、內蒙古、陝西和新疆等。經濟競爭力排名上升的省份有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甘肅和寧夏等,其中海南、貴州、寧夏、福建和雲南的上升幅度最大。

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報告顯示

城市宜居建設 亟需整體協調發展

綜合考察2017年的宜居城市競爭力綜合情況,可以發現中國各城市的宜居綜合競爭力整體水平呈現波動下降趨勢。中國城市間的宜居競爭力水平差異正在隨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空間分化的態勢進一步加劇。

總體而言,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自2015年以來經歷波動下滑後雖開始緩慢回升,但整體仍處於較低的發展水平,較多關鍵環節仍待提升與完善。伴隨著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以交通擁堵、房價偏高、資源緊張、環境惡化、公共服務消費擁擠等問題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病”症狀集中突顯,成為引起社會各界普遍關切的焦點,也對城市宜居競爭力的可持續提升帶來了嚴峻挑戰。與此同時,大量已完成城市化的人口對於城市的教育、醫療、居住、安全、生態等軟環境的關注日益增加,可以說當前中國城市的發展正處於由關注硬件環境建設轉向關注軟件環境建設的過渡階段,這也是城市化發展由量變積累到質變突破的關鍵階段。

當前中國城市在宜居競爭力建設方面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即缺乏整體協調的發展眼光,從一個城市自身的角度看,往往對於經濟環境、基礎設施環境等短期見效快的環境建設較為熱衷,而對於教育、醫療等環境建設缺乏投入熱情,導致各方面發展不協調。從城市間的發展關係而言,也存在缺乏宜居建設的協調配合,導致城市間差異較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於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形成了較大障礙。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類對於城市的追求開始向宜居方向轉變,打造理想中的適宜人類生活發展的宜居城市,成為世界各國城市發展的首要目標。儘管不同的人對於宜居城市的理想藍圖有不同的理解與期許,但能夠提供活躍的經濟環境、舒適的居住環境、綠色的生態環境、安全的社會環境、便捷的基礎設施、優質的教育環境以及健康的醫療環境的城市將是打造宜居城市的核心價值取向。反觀當下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發展現狀,除個別城市外,大多數城市仍然有著漫長的建設宜居發展之路要走。目前來說,在充分認識中國城市發展現狀與面臨問題的前提下,吸收借鑑國內外先進城市在宜居發展方面的先進經驗,我們認為,下一階段應當著力從三大方面推進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的提升。

一是以公共資源服務升級為重點彌補當前城市宜居競爭力的發展短板。二是打造城市內部與城市之間的宜居競爭力雙向協調發展,有效提升整體城市宜居競爭力水平。三是讓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成為中國宜居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基石。

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報告顯示

公共服務供給和 公共基礎建設相對滯後

可持續競爭力指標體系中的知識城市、和諧城市、生態城市、全域城市、文化城市和信息城市六個方面的指數發展並不均衡。

絕大多數城市的知識創新能力、知識投入產出比以及知識轉化為生產的能力非常薄弱。但相比2016年,2017年全國28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總體知識創新能力有所提升。

伴隨著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農村人口進城的融入問題得到更多重視,這使得不少城市城鎮化率明顯提高。但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差距拉大,公共服務供給和公共基礎建設仍相對滯後。全國28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全域城市建設仍任重道遠。

此外,信息城市在2017年取得較大進展,全國大多數城市在信息城市建設中取得了更多突破。同時大多數城市在生態文明和文化城市建設方面進展相對緩慢。

一、科技創新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調研發現,全國城市科技整體水平薄弱,科技投入產出在空間上高度聚集;科技投入轉化效率較低,知識經濟發展仍待加快;知識城市競爭力區域間兩極分化嚴重,區域內分化明顯。

二、以城市為視角介紹中國包容多元的和諧社會情況,可以發現全國和諧城市建設還需提高社會包容能力;和諧城市區域間發展相對均衡,東南和西南區域內部差異較大。

三、從城市的視角分析中國生態環境友好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調研發現,全國生態城市整體水平企穩,城市間分化現象凸顯;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改善顯著,仍需加強資源節約、生態保護等方面的耦合協調;區域間生態環境指數相差不大,但區域內部發展參差不齊。

四、從城市視角看中國城鄉一體化面臨的新趨勢、新挑戰與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調研發現,全域城市競爭力指數得分整體較低,城鄉一體化推進處於“極化”階段。各項指標耦合協調程度較低,城鄉全域協調充分發展任重道遠。

五、以城市為優秀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和平臺,對於構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調研發現,城市文化競爭力整體水平較高,總體呈現正態分佈;城市歷史文化優勢相對明顯,現代文化及支持設施有待加強;文化城市競爭力指數區域分佈比較均衡,區域內部差異不大。

六、從城市的視角審視中國對外開放聯繫並形成具有較強信息競爭力的中國城市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調研發現,全國城市信息競爭力整體水平有所提升,城市間差異略有縮小;對外國際商旅人員交流不足,航空交通便利程度仍有待提高;城市群間信息競爭力差異較大,一線城市群有成為世界城市級群的潛能。(中國社科院財經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課題組 執筆:倪鵬飛 徐海東 李 博 丁如曦 李東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