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大潰敗,社區智能生鮮店實現盈利

經過一年時間,曾經被熱捧的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風口逐漸消散。多家企業先後被爆出倒閉、裁員、融資受阻、撤點等負面消息,市面上現存的幾家無人貨架都在積極尋求轉型或者新業務,而資本也正遠離這個曾經炙手可熱的“風口”。

同樣以智能售貨機切入社區生鮮新零售的公司彩虹星球,已實現盈利。

創始人王來庫認為,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其實是一個沒有被驗證的商業模式,或者它原本有機會驗證,但因為市場和資本過熱而失去了驗證週期,就開始盲目擴張了,結果是創業者和資本很可能就錯過了這樣的窗口。

近期,王來庫向36氪闡述了彩虹星球的商業邏輯。我們認為這些觀點很可能對行業具有參考價值,也對訪談內容進行了整理,以文章的形式進行呈現。

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大溃败,社区智能生鲜店实现盈利

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是新渠道探索,但渠道需要自身的定位和品牌,尤其在供給過剩的環境下

中國超一線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90%,大部分的商業場景都被滿足了,創業者希望尋找新的場景,大家都覺得辦公室可能是一個優質的場景,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想要搶佔的也是這一場景。

理論上來說,在寫字樓裡面做貨架,離用戶更近,實際上選擇性完全不夠,且這個渠道沒有魅力。人在購物時並不完全是理性的,很多時候去便利店是因為在辦公室坐了很久,需要曬曬太陽,走一走。也因為便利店有人有溫情在。

有時候它像一個城市的可以休息的地方,類似於像一個城市公共空間的存在。為什麼便利店鮮食銷售佔到50%左右,是因為午飯時間短,大家工作忙碌,希望儘快解決。

晚上沒約朋友的話,要麼便利店要麼外賣,一個人在餐廳吃飯很尷尬,所以便利店的鼻祖7-11定位是社區顧客的好鄰居,而在北上廣深,便利店更像年輕人的休憩、用餐的空間,而這些都是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無法提供的。

過度競爭導致便利店行業在局部地區發展也堪憂。 比如,北京嘉盛中心樓下就有六家便利店,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暫不展開。

產品品牌是商家對產品質量和服務的承諾,逐步形成消費者認知的共識,當共識越來越廣泛,品牌就成了知名品牌,更容易獲得顧客信任和青睞。

同樣,渠道也需要自身定位和品牌。夫妻店、便利店、網紅店、菜市場經營的客戶群體、運營效率和消費感受當然也不一樣,多種業態並行,最終更有優勢的業態不斷進化,生存下來。

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貨架SKU有限,選品及經營上也無特點,並未有獨特的渠道品牌差異。

效率端,無人便利店和貨架在商品流轉率較低的情況下,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以提升供應鏈效率,加上貨損,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5線城市到3線城市消費升級明顯

很多人將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等同於新零售,個人覺得這種定義很狹義,新零售包含的內容很豐富,比如盒馬鮮生,比如傳統零售改造,這些都屬於新零售的範疇。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不成功,並不意味著新零售不成功。

新零售一定是基於社會宏觀和產業宏觀對零售的創新與創造。

社會宏觀的主要體現是城鎮化率,新零售首先就是要考慮城鎮化率。一般來說,城鎮化率高的地方,商業配套完善,中國平均城鎮化率剛過50%,二線城市城鎮化率在60%左右,很多地方社區的配套是不夠完善的,很多社區裡連夫妻店都沒有,有的新小區買菸都不方便。這也意味著這些地區的供給是不充足的。

超一線城市房價太高,很多人的可支配收入被高房價透支,反倒是1.5線城市到3線城市,年輕人可支配收入更多。

我們從2015年底開始做彩虹星球,就發現1.5線城市到三線城市消費升級是非常明顯的。很多優質的商品,往往會出現在超一線城市先流行,隨後在1.5線城市到三線城市普及。以進口水果為例,超一線城市消費力足夠強,因此進口的水果到了港口以後會首先運向超一線城市。但現在1.5線城市到三線城市迎來了這一波消費升級的浪潮,新消費品類、新消費品牌崛起。

未來5—10年是二線城市崛起的時期,現在看二線城市搶人表現就可見一斑。某種意義上,你會發現二線城市有點像十年前的一線城市,會迎來一波新的發展潮。

電商沒有解決的生鮮行業,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新零售渠道品牌機會

從消費升級的品類看,1.5線城市到3線城市生鮮電商的滲透率非常低。

這主要是因為過去生鮮電商面臨三個大問題沒有被解決:一是,獲客成本太高;二是,交付成本太高,物流成本和損耗吃掉毛利;三是,交付體驗太差,如送貨員和客戶的時間匹配度比較差,導致用戶有時候很難去收貨,但生鮮是容易變質的。如果是外賣方式配送,客單價就要求很高。所以不少生鮮電商拿了很多錢,但目前還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

中國的電商足夠發達,對線下商業形成碾壓。新零售唯一的機會就是生鮮。

但大部分二三線城市生鮮購買的場所是非常有限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大量的菜市場消失了;超市太遠;生鮮便利店的密度不夠,用戶購買生鮮不方便。

全國的生鮮店品牌屈指可數,僅有盒馬鮮生、永輝、生鮮傳奇、錢大媽等,除了永輝,其他尚在早期,相較萬億級市場,供給端則相對匱乏,有足夠的創新空間。

社區生鮮的本質是用戶場景的匹配、提高訂單密度降低物流成本

原有的生鮮大超市不符合今天的購物趨勢。除了永輝,目前的業績都在下滑大量關店。超市做生鮮,必須做配送。如果做配送的話,和盒馬邏輯是一樣的,本質上是到家配送,每一單6—10塊錢配送成本,如果客單價低於50元,是算不過來帳的。

社區生鮮是最好的模式:

1)1.5-3線城市社區是生鮮的最佳場景——一線城市年輕人居多,絕大部分沒有時間做飯;1.5-3線則以家庭人口居多,對生鮮的需求更集中更旺盛。

2)以社區為單位的生鮮物流供給則降低了物流成本,使得低毛利高損耗的生鮮有了盈利空間。

3)線下無限貼近用戶,以生鮮為切入,則獲得了線下截流轉移到線上電商的機會。

基於這樣的分析和判斷,在用戶端,彩虹星球選擇消費升級的社區年輕家庭用戶:

第一, 高品質。年輕家庭用戶是互聯網原住民,是全球化和消費升級的一代人。與老年人不同,受全球貿易和商品流通水平的提高,他們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也願意為高品質商品買單。比如繼進口奶粉馬桶之後,進口水果和海鮮在國內的銷售連年大幅遞增。

第二,高性價比。生鮮要有規模效應,就必須做到更高性價比,拓展儘可能多的用戶。

第三,便利性。年輕人越來越忙碌,沒有時間跑到超市裡面去購買生鮮。

彩虹星球通過以上的原則,建立與夫妻店、便利店的不同用戶定位、選品、選址、經營邏輯,尤其強調食品安全,為此建立檢測中心,都是為了向消費者建立獨特品牌的認知。

生鮮新零售必須具備規模化可能

生鮮零售必須有規模效應,因此,從創業第一天就需要考慮在單點驗證後的快速複製問題。

百果園用了16年只做了不到3000家店。阿里、京東、蘇寧、美團、百果園、鮮豐、各地便利店都在搶商鋪資源——留給創業公司的空間有多少?

國內大量資金沉澱在房地產行業,導致商業租金只會漲不會降,勞動人口逐年減少和機器取代人力導致銷售人員成本長期上漲,線下生意的本質是位置,旺鋪轉手費高達幾十萬至上百萬。

為此,彩虹星球利用社區閒置空間,以生鮮售貨機滿足線下即時性生鮮消費,且可規模化複製。同時,改變生鮮售賣的成本結構和經營效率。

具體達到的結果就是:

人力:彩虹星球的人力成本是傳統生鮮店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以百果園為例,百果園50平米的店,需要5個店員,其中一個是店長,4個員工,兩班倒;彩虹星球只需要一個人。

租金:彩虹星球的租金成本是傳統店鋪租金的十二分之一

損耗:彩虹星球的損耗將到了3%(全環節損耗統計)

週轉率:2.5天

倉配成本:5%(傳統生鮮電商倉配在15%左右)

獲客成本(10-26元)

每單物流成本:1.12元

客戶ARUP:3000每年

高效率的運營數據和場地的可複製性,可以形成規模效應的前提。小顆粒、高密度,無限貼近用戶,線上到線下的截流效應——這也是彩虹星球探索兩年多而獲得的運營認知的結果。

目前,通過這樣的探索,彩虹星球銷售額平均在2000-3000元每天每小區,成熟網點年坪效為22萬,已簽署近500家小區,今年計劃完成600-1000家小區開業運營。

水果主糧化、餐飲零售化、食材定製化是未來生鮮和餐飲零售趨勢

彩虹星球認為水果主糧化、餐飲零售化、食材定製化,是未來的趨勢。

水果主糧化的趨勢很多人都有體會。現在,人們每天幾乎都會吃水果,很多人甚至以水果代替晚餐。幼兒園的小朋友更是如此,上午十點、下午三點吃水果已經成為幼兒園標配。

北方人吃到新鮮的南方水果,南方人反之,國人吃到全球優質水果都已成為現實,未來,這一趨勢會繼續加速,加速終端流通,反推供應鏈的改造,直至生產端的質量與效率提升。

餐飲零售化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房屋租金太高,實體店很難複製。中央廚房+零售終端會成為大趨勢。大部分沒有特點的小餐廳都會關門。

社區場景內,健身人群、懶得做飯一人食、瘦身的輕食、及即將到來老齡社會需要被照顧的居民,都會減少做飯的需求,增加鮮食預定——從B2C到C2B的預定模式。目前彩虹星球已經在測試,個別單品供應不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