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韓非子說:“舜逼堯,禹逼舜”,堯、舜禪讓難道是假的?

雲水禪心居


先秦諸子百家在書中所描寫的,很多時候都是有目的性,是為了闡述自己的政治觀點而選擇的某種歷史說法,本身並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甚至有的刻意歪曲事實。比如說裡,就有如下之說:

……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遣選車千三百乘,彀騎萬三千,百金之士十萬,是以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強秦,南支韓、魏。當是之時,趙幾霸。

其實這個時候長平之戰已經打過了,趙國只是緩過氣來了而已,遠遠稱不上“霸”。但是這些策士為了說服人,追求效果,於是把趙國形容的特別強。這一點對於韓非子來說也是一樣的,因為韓非子是法家,講究法、術和勢,自然也就對政治鬥爭中的殘酷多有強調。在韓非子的筆下,堯舜禹的禪讓自然也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政爭。

包括在同時代的史書『竹書紀年』裡面,也把堯舜時代描寫得相當的恐怖。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直接就是把堯囚禁起來了。但是『竹書』同樣是一家之言。事實上,就在韓非子寫“舜逼堯,禹逼舜”之前,燕國國王噲禪讓給丞相子之的時候,就引用了堯舜禪代的典故。可見即便是在戰國時代,韓非子的說法,和儒家傳統裡面的禪讓說法是並存的。很難說哪個正確,哪個錯誤。

至於事實真相,堯舜時代太過久遠,即便是從戰國時代往前看,也相當於我們立足於現在去研究戰國——很多事情都只是口耳相傳的傳說罷了。其實他們更可能只是歷史的符號,諸子百家都用這些遠古的聖人作為主角,注入自己的思想寫成劇本,來教化世人罷了。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

  •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半真半假吧。

在上古時期,能當首領的,必須是智勇雙全的人。如獅王和狼王一樣,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聰明健壯的優先,血統也是必然要考慮的,但次之。

黃帝,又叫軒轅。這個人是個工程師,會造車。在上古時期,車屬於神器了,而黃帝部落也如象棋中的“車”一樣,大殺四方,擊敗炎帝,禽殺蚩尤,平定蠻夷戎狄。

炎帝,也是個工程師。他會生火,各種生火技術都會。可惜到後來生火技術已不再神秘。

蚩尤,也是個工程師。他第一個煉出青銅,並做成頭盔。作戰時,無往不勝,被稱為“銅頭鐵額”。可惜碰上了黃帝。

黃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帝國,即五帝帝國。

世系如圖:


紅線為帝位傳承,黑線為血脈傳承。

我們看到,堯舜禹本來就是同姓近房。

黃帝首先把帝位傳給了他孫子顓頊。

顓頊把帝位傳給堂侄子嚳。

嚳傳給兒子堯。

堯壽命很長,他是一位科學家。他在位時主要乾了一件大事:測定一年有多少天。即定曆法。春華秋實,寒來暑往,一年到底有多少天呢?從哪一天算每年的開始,哪一天算結束?堯發現了按白天黑夜長短的方法來精確測定。春季某天,日夜等長,定為春分;

夏季某天,白晝最長,定位夏至;

秋季某天,日夜等長,定位秋分;

冬季某天,白晝最短,定位冬至。

堯測出每年有366天。從此我們有了曆法。

舜是堯的女婿,跟著堯做事,深得堯的賞識。舜是個職業探險家,曾經帶人探測深山老林,遇到洪水、滑坡、大霧等等,所有人都迷路了,但是舜帶人走了出來。

舜是在堯死後3年才正式繼位的。堯的兒子丹朱守孝3年,然後舜避走,但是舜已經樹大根深,丹朱無法繼位。舜逼堯不實,舜逼丹朱是實實在在的。

舜是個合格的首領,他把國家分成了7個部門,分別為農業部、工業部、教育部、內務部、水利部、國防部、資源開發部。

禹是水利專家,任水利部長,專管治水。在治水時,禹和農業部、工業部以及國防部的人都打交道,讓他們負責後勤。逐漸威望高漲。

禹的不利境地來自於他的父親鯀。鯀的輩分很長,是顓頊大帝的小兒子。這裡面出了點問題,鯀很有可能是私生子,他僅僅是顓頊名義上的兒子。堯說鯀“負命毀族”。總之,堯和舜都不喜歡鯀。

舜並沒有因為鯀而打壓禹。反而重用他。舜死後,他兒子商均守孝三年。三年後,禹避走而把皇宮讓給商均,但是大臣們都跟著禹走了。禹逼走了商均。

到禹後期,水患消散,四夷臣服,天下太平。所謂亂世憑本領,太平年代拼爹。已經沒有多少展示才華、經受考驗的機會了,大家都差不多,都能勝任,那麼必然是家天下,嫡長子繼承帝位。於是禹傳位給啟,建立了夏朝。


彭城墨者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登上皇帝位,面對座下跪了一片的群臣,曹丕由衷的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我這才知道當年舜禪位給禹是怎麼回事。。。


怎麼回事呢?看著漢獻帝是怎麼心甘情願的禪位給曹丕的過程,大約曹丕也琢磨出歷史上那些賢明皇帝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是怎麼回事。

在曹丕以前禪位只是在傳說和史書上記載,沒有人真的見過是怎麼回事,但是曹操一死,曹丕卻想玩一個和古代賢明君主一樣的禪位的遊戲,他手下的大臣也挺配合他的。


大臣們先是給漢獻帝上書,說漢朝完了,您理應禪讓皇位給魏王曹丕。


漢獻帝也是聰明人,一看滿朝文武都姓曹,自己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而江山其實早就不是自己的了,所以答應的很快,下旨禪位給曹丕。


但是曹丕不能立刻歡欣鼓舞的做到皇帝位上,說這把椅子我想了很久了。


這不像話。


他要依照古禮進行推脫,推了三次,說我不想當皇帝,我不要當皇帝,最後連大臣們都看不下去了,勸說曹丕,戲演演就得了,演過了就叫尬演就不太好了。


曹丕這才表面十分不願意心裡十分願意的接受了漢獻帝的禪位。

這是有歷史記載的第一次禪位,此後雖然曹魏政權只存續了幾十年,但是曹家人因為熟悉這套禪位的流程,所以在南北朝時期,他們數次作為總導演,導演過禪位的大戲。


曹丕上位後那句意味深長的話,也表明他大約也明白了歷史記載的舜禪位給禹大約也和他得位的經過差不多。


所謂群臣的勸諫,不過是逼迫讓位的一個說辭而已,所謂讓位,也不過是知道大勢已去的一種無奈的妥協而已。


就像漢獻帝讓位給曹丕。


漢獻帝的下場其實是在禪位的皇帝中還不錯,禪位後他領著曹丕的三個妹子,去他的封地山陰國上任去了,過了十四年的太平日子,其實說起來奪他江山的也不是外人,就是他的大舅哥而已。


曹家奪了他的皇位,他睡了曹家的姑娘,這筆買賣是賠是賺?


禪位這事兒終究是儒家對於上古治國完人的一種想象而已,真的只是想象。


面對帝王這個很具誘惑力的位子,如果不是被逼無奈,誰又真的想讓呢。


即使是儒家,荀子和孟子對上古時期的禪位也持懷疑,韓非子繼承了老師荀子的觀點,認為古之所謂聖君明王,都不過是構黨羽,聚巷族,逼上弒君,以求其利也,他舉的例子就是堯舜的故事: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

其實在竹書紀年中就寫過,舜為了逼迫堯讓位,把他囚禁在平陽,不讓他和他兒子相見,直到堯答應禪位。不過舜娶了堯的女兒娥皇女英,大約對失去權勢的堯也不會太難為。


但舜讓位給禹後卻死在蒼梧,就是廣東肇慶附近,直到唐宋時期這地方都是瘴疫橫行的荒蠻之地,更別說舜帝生活的上古時期了,他名義上是南巡,不知道是不是被流放到這裡。


從舜的都城山西蒲坂到蒼梧,幾千裡地,大多荒無人煙,一個近百歲的老人不知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最後淒涼死去。


================




薛白袍


假的!最多算是和平奪嫡的藉口,作秀而已。

韓非子第一個懷疑堯、舜的禪讓是假的。韓非子說:“舜逼堯,禹逼舜”。諸子百家中,法家算是務實派,不會去搞神馬理想化的空中樓閣,韓非子的懷疑絕非空穴來風,簡要概括,理由有三:

一、堯傳位與舜,是沒有辦法中最好的辦法。

相傳堯在位70年,一開始並非要傳位與舜,只因其子丹朱不成器,實在是朽木不可雕,爛泥扶不上牆,加之舜當時已經攝政,並深得諸侯支持和百姓擁護,就算舜不逼堯,年近百歲的堯難道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只能說堯的選擇比較明智而已,傳給自己女婿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舜很有可能是被禹給逼死的。

《史記》說,舜南巡不幸病死途中;《竹書紀年》卻說,舜年老體衰,禹逼迫舜到南方巡查,因此死於途中,舜死的時候兩個妃子都不在身邊。雖無法證實這兩種說法誰是誰非,但禹是鯀的兒子,鯀是被舜給弄死的。禹治水取得成功,賺得大量政治資本,很難想象他會一直屈服於自己的殺父仇人。故禹逼死舜的可能性很大。

三、禪讓自證其圓,證明了自己是假的。

除舜、禹外,歷史上至少還有8位皇帝自稱通過禪讓獲得皇位,分別是:王莽、曹丕、司馬炎、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楊堅,如果你還堅信禪讓是真的,我們再看看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時,說的那句很有意思的話:“舜禹受禪,我今方知!”

當事人曹丕除了自比舜、禹,其言外之意是啥?難道還不夠明白麼?

再說堯、舜、禹都是黃帝的後人,舜、禹是顓頊的子孫,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扯來扯去還是一家人,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禪讓。舜、禹僅六、七世左右,而十世開外的劉備不也被奉為皇室正宗嗎?(基於每個人對禪讓有著不同的理解,這一點僅供參考)。

綜上,禪讓只會假不會真,禪讓只不過是被理想化了的政治謊言,大家都不想說破而已。


契茶書舍


比起墨家和《史記》中的“自願禪讓”觀點,韓非子和出自魏國史官的《竹書紀年》更傾向於“逼迫禪讓”一說,既然是逼迫,實與篡位無異。

題目中的韓非子之說,出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這一句,在韓非子心目中,堯舜、舜禹、湯桀、周武王和商紂王,原本是同樣的關係,都是以下犯上、逆襲成功的典型。

《竹書紀年》記載的要更加詳細,它描述了這樣一個過程:“昔堯德衰,為舜所囚”,堯老了,又糊塗又缺德,舜給他關了禁閉,然後把堯“囚於平陽,取之帝位。”

同理,舜老了,禹卻逼著他去南方出差,最後死於中途,禹搶班奪權成功。

不管是集體為堯舜禹的禪讓制披上一層溫情面紗,還是組團揭去這幅偽善面具,說來說去,都是為了自己的學說背書,堯舜禹距離他們的時代已相去兩千年,這兩千年中又缺乏文字記錄,他們可以把堯舜禹揉搓成他們想要的任意形狀。才死了不過幾十年的汪精衛還有幾萬種不同解讀方式呢,堯舜禹這幾碗拉麵想拉成大寬或是毛細還不是全憑個人愛好。

個人更加傾向於“人性”一說為主,現實條件為輔。

“人性”一說為主,權力是個好東西,舜作為雙肩挑的女婿也無法拒絕,面對年老失德的堯和頑主大舅哥,要說一點不動心那是假的,與其被你們爺兒倆算計,哪怕是可能的算計,先下手為強不是個壞選擇,別說那個年代沒有歷史記錄,有了咱就給它改過來便是,似乎沒有什麼難度。說到禹就更加理直氣壯了,殺父之仇不是諸子百家哪家的專利,放在誰身上誰心裡有底。至於三過家門而不入,只能說明禹是個心機男,不入家門的同時,誰能知道他會不會想著自己的幼子熱淚盈眶,想起自己慘死的老爸“鯀”而恨意難平?他也想抱抱自己可愛的兒子啊,可他怕自己也遭受老爸同樣的命運不是?把舜逼到南方公費旅遊已經是最仁義的報復方式。

說說現實條件,拋去前文大不敬的小人之心,現實條件在那裡也明擺著,堯舜禹的時代,王權是個怎樣的存在誰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為人民服務的好公僕也很難說,老堯心疼頑主兒子,不想把這苦逼職務擔在他身上給他累垮,也是人倫之常情。

要是具備後世真正的王權特徵,他們選擇了“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哪怕是你把“昔堯德衰,為舜所囚”的道理@給八年前的卡扎菲和現在的普京,他們就會施施然放下手中的權柄,還政於民?簡直是痴心妄想!


歷來現實


一說到中國古代禪讓制度,往往人們都肅然起敬,覺得那是中國自古以來優良傳統,用最民主的方式選舉領袖,類似於現在投票選舉,由最高的候選人將大權交給下一任民選領導,他的權力交接和血統無關和身份無關,而是一種和平的替讓。

在《莊子雜篇》中有記載“非厄言和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意思是說,萬物皆有種,以不同形式傳遞,如樹如花,因果傳接,天是公平的,這裡的傳遞就是,禪也就是替代意思。

權力和平轉移,以堯舜禹三代君王和平轉移,最為人稱道,千百年來,無數人都以此作為,“託古改制”原始依據,但事實真相真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如此美好?其實,根本原因,不過是,這只是儒生口中之言而已。

史書尚書中:《堯典》《舜典》,《大禹》中,事實的真相是這樣記載的

堯在位70餘年,他孩子,丹朱是個典型官二代,很不成器,而舜是堯女婿,當時舜權力很大,職位和攝政王類似,舜作業堯的女婿,肯定會有政治上野心,但他並沒有表現出來,而是,極力支持官二代丹朱,並讓丹朱治理地方。八年後,丹朱治理的地方民不聊生,所有朝臣都知道,這傢伙不是一個好繼承人,於是有眼力勁的人,就開始紛紛靠攏賢明的舜,而作為統治者的堯,也瞭解到他兒子,真是無可救藥,於是就結束了丹朱政治生涯。

這是舜通過自己努力和各種手段取代丹朱,而不是禪讓,最後法家韓非子在,讀到這裡後,深思熟慮說出這樣一句評語,什麼鳥禪讓,不過就是互相逼迫(”舜逼堯,大禹逼舜”)

那麼事實真相真如韓非子所言?其實在尚書中也有記載,“舜繼承帝位之後,立刻將堯的親信大臣如共工,鯀(大禹父親)等流放遠方。目的是使天下臣服。”那麼為何要將這些,忠於先帝大臣流放,原因很簡單,殺雞儆猴。由此可見,坐上這個位置,他是非常不安心的。

那麼舜和大禹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在史書中也有記載。

之前我們知道,舜繼承位置之後將大禹的父親鯀流放地方,表面原因是鯀治水不利,其實是權利鬥爭,也因此舜是禹的殺父仇人,舜將禹爸爸流放遠方,最後病死異鄉。

而禹是一個爭氣的孩子,在治水成功之後,收穫了巨大的名望,也開始掌控國家的實權,地位和攝政王類似,那麼被架空的舜是如何做的?其實他也沒辦法控制禹。最後反而被禹所控制。

《史記》記載舜是這樣死的“舜南巡地方不幸病死途中。”

可是真相真是如此嗎?後世出土的史料推翻啦這一切。

根據戰國時候魏國史書《竹書年紀》記載:舜年老體衰,作為攝政王的大禹明著是要求舜南巡地方,其實本質是將舜流放,不僅如此他還將舜二個老婆,也就是著名的“鵝黃,女英,囚禁在自己身邊,最後舜是一個人孤獨的死去。

西晉野史張華《博物志》記載:“堯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啼揮竹,竹盡斑。

由此可見,不管是正史的《史記》,還是野史《竹書紀年》,所有的記錄都說舜的死是非常的淒涼。

歷史的真相是原始社會除了堯舜禹,三人是以禪讓傳承帝位之外,禪讓其實根本不存在,軒轅黃帝開始就遵循著父死子續的傳承規則,黃帝王朝傳承七位君王。

那麼禪讓之說為何如此流行呢?這就要跟孔子有關,孔子翻遍上古時代歷史書,找到三個特例,那就是堯舜禹例子,為了迎合自己學說,就將禪讓制度,做了美好的藝術化加工,美其名曰“天下德者居之”。並用這個名義去教授弟子,遊說諸國提倡他的學說。

自孔子之後2000多年的儒家精神無不以此作為帝王傑出典範,目的無非是傳播儒家的治國理想。

禪讓是儒家道統中上古聖賢名字的象徵,也是最正確的政治舉措,堯舜禹禪讓,無疑是道統凌駕於正統的標誌,“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是孔子追尋的政治理想.

所有的理想永遠都只是理想,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現實的骨感面前,理想不過是一塊遮羞布而已,後世禪讓第一人,曹丕出現就用自己的內心真實的話語表現了這種虛偽是多麼無恥。

漢朝末年,魏國代漢,傀儡一樣的漢獻帝,三次發詔書禪讓給魏王曹丕,曹丕三次禮讓最後接受禪讓,建立魏國。禪讓之後說出自己內心真話:“堯舜禪讓,我今放知。”這句話就是禪讓背後實質,原來,唯德者居之,應該改為,唯權者居之。誰實力強,誰地位就足夠穩固,誰就可以登上帝位,別把事情說的那麼冠冕,無非是實力的體現。

之後千百年來,越是亂世禪讓把戲,就演得越發淋漓盡致,所謂和平交替不過是理想化的政治謊言而已,相信啦你就是真傻。


阿斗不傻


司馬遷《史記》中記錄了“美好的禪讓”,西晉出土《竹書紀年》卻是講的奪權,但真偽之辨也無定論。至於韓非子的那段話,並不是贊同“奪權說”,僅是舉例子進行分析。

其《說疑》中一段文字:

夫奸人之爵祿重而黨與彌眾,又有奸邪之意,則奸臣愈反而說之,曰:“古之所謂聖君明王者,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構黨與,聚巷族,逼上弒君而求其利也。”彼曰:“何知其然也?”因曰:“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察四王之情,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亂之兵也。然四王自廣措也,而天下稱大焉;自顯名也,而天下稱明焉。則威足以臨天下,利足以蓋世,天下從之。



翻譯一下大意。

權臣身邊黨羽會經常勸說他篡位,並舉例說明。指責那些上古帝王禪讓都是虛假宣傳,實際情況是“舜逼迫堯,禹逼迫舜”,與“湯放桀,武王伐紂”是一樣的一樣的,使用暴力奪取王位。但是因為他們勝利了,所以就各種洗白,掩蓋了真相。




韓非子這段分析很透徹,“歷史是任打扮的小姑娘”。各種非正常的權力交接,都要找出來一套理論,證明我是對的,是歷史潮流,是民心所向。

說到底,堯舜禹的禪讓到底如何呢?個人觀點,暴力奪權的概率較大,因為人性如此。


幾葦渡


所謂的禪讓只是開玩笑,你別信以為真了,你聽說過“到嘴所謂肥肉會吐出來”嗎?答案是肯定不願意了,那為什麼古人一直要講禪讓呢,甚至袁世凱還搞了個三讓,最後勉為其難,做了皇帝呢?

這一切的一切就是無非為了證明自己取得政權的合法性和粉飾自己丑惡嘴臉,假仁假義。古代講究“君權神授”,為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以及鞏固自己的通知,一般都會逼著老皇帝搞個禪讓,同時禪讓制屬於和平的政權交接,可以避免新皇帝被扣上亂臣賊子的帽子,假仁假義,粉飾自己臭路嘴臉,既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偽君子,無恥之極!

關於舜、堯、禹禪讓的故事流傳甚廣,但權力的誘惑是巨大的,誰會願意拱手將權力讓出呢?無非是在絕對實力面前,一種被逼無奈而做出的冠冕堂皇的和平讓出權力的形式罷了,到了禹之後,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建立了夏朝,開始了“家天下”,所謂之前禪讓的故事直接被揭穿了。

禪讓制就是隻是為了證明自己政權合法性和偽善的一種手段罷了,不要信以為真!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這麼多答主從“人性”角度想當然認可篡位說,但是真實的歷史恐怕不會這麼簡單。

第一,堯舜時代畢竟太久遠了。最早記載“篡位”的《竹書紀年》《韓非子》等著作,已經是戰國中後期的說法,距離所謂的堯舜時代有兩千年之久。而且在商中期以前並沒有發現文字。所以堯舜本身事蹟更接近傳說,是否真實存在是很難證明的,更別說“禪讓”還是“篡位”了。

第二,在民族學資料裡的原始部族社會,其實類似“禪讓”和“篡位”的行為都會存在。因為當時的酋長沒有絕對的專制權力,如果不稱職被罷免甚至被殺戮都是有可能的。文獻中的堯舜禹,正是一個部落走向國家的時代,所以“禪讓”和“篡位”兩種類似情況很可能是並存的,誰也不知道真實情況是什麼,但拋開歷史背景談“人性”不可取。

第三,“禪讓”和“篡位”主要還是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的反映。墨家和儒家的孟子是主張禪讓的,而法家和儒家的荀子是主張篡位的。當時社會上流傳多種傳說,他們則根據自己的學說需要而進行剪裁。墨家為什麼要主張禪讓呢?因為他們首領本身禪讓產生;法家為什麼反對呢?因為他們主張的就是君主集權。

堯舜故事在戰國人的口中往往只是寓言,而不是信史,我們讀史書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一個觀念:歷史首先要作為思想史對待。


林屋公子


堯舜禹禪讓的故事來源於儒家經典的體系,千百年來這些故事一直以來為人們津津樂道,在殘酷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這看上去簡直是一道特別溫暖的亮色,但是很難肯定地說,這就是事實。“舜逼堯,禹逼舜”這句話的來源是《韓非子·說疑》。《韓非子》是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撰寫的一本書籍,一共有55篇,《說疑》是其中的一篇。


其實這種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西晉年間,盜墓賊在戰國魏襄王的墓地中取出了一本名叫《竹書紀年》的書籍。這本書內容豐富,記述了從夏朝到戰國時期歷代所發生的血腥政變和軍事衝突。因為秦始皇時代焚書坑儒,毀壞了大量的史籍,這本書彌足珍貴,於是宮廷開始進行整理,這本書也在歷朝歷代傳承下來。裡面有這樣一段文字,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權力鬥爭的殘酷性。



鑑於奴隸制社會的原始性,以及人性本身的缺陷,我還是相信韓非子和《竹書紀年》的說法,而儒家經典篡改歷史的目的可能是方便封建君主的統治,讓社會安定和平和,畢竟封建君主都希望自己的國家穩定,政權交替比較順暢,不會出現動盪。有堯舜禹的案例放在桌面上,就擁有了強大的說服力,可以間接遏制那些野心家的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