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歷史上的武大郎潘金蓮是什麼關係?

天下歷史風雲


真實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可能有兩種關係:夫妻,或毫無關係。

為什麼說是夫妻?

據說史上真實的武大郎叫武植,明代人,做過縣令,其墓位於今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

墓誌雲:

武公,名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搬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喪父,與母祖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中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這段話並不難懂,講的是武大郎生平,妻子潘氏,是名門淑媛。武家祖籍山西晉陽。武植幼年喪父,喜讀書,中年中進士,官拜七品,頗受愛重。

說實話,墓誌的史料價值個人覺得很有限,其中有這麼幾點,希望與諸位探討。

1、“四老”之稱,或為“田老”,因為武植字田嶺;

2、居晉陽郡或許是真的,“系殷武丁後裔”云云,就如同朱元璋說是朱熹後人,拓跋氏說是黃帝之後,純粹是亂攀親戚了。事實上,夏商周的記載只零星見於《尚書》、《墨子》、《國語》及《史記》等,司馬遷時代距武丁逝時,已有上千年之久。區區武氏,獨能從上古時代留下宗譜至明代,其真實性無限接近於零。

3、墓誌記武植生平如此詳細,卻連最基本的生卒年也沒有,更使人懷疑,畢竟生平好編,可是一旦有了具體的生卒年月,就能在縣誌等地方誌或別的史籍上查到其人其事,風險太大。

4、武植墓重修於1996年,墓誌銘也刻於那時,據說墓誌是根據1946年出土的原文所刻。但確實誰也沒見過1946年的那塊碑,基於此,其真實性仍然值得懷疑。

更可笑的是《水滸傳》作者施公後人,在武氏後人沒出示過完全靠得住的證據下(有可靠證據,這種行為當然是高風亮節),竟然就上門負荊請罪,並留下了一首道歉詩,也是醉了:

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累世姻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武氏祠堂斷公案,施姓欠賬施姓還。

為什麼說毫無關係?

武潘都是百家姓常見大姓,在2013年的全國姓氏排名中,潘姓排第35位,武姓排第99位,具體人口數保守估計分別在百萬之間,全國普查人口數最新數據為13.9億,則其所佔比例分別為1/1390。按這個比例去套宋、元、明三朝的潘姓、武姓,再翻閱各朝地理志,可以得到一個粗略的數據:

《宋史·地理志》:至道四年,“口四千六百七十三萬四千七百八十四(46734784人)”;

《元史·地理志》:文宗至順元年,戶部錢糧戶數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按通用的計算方法每戶乘以五人,得到人口數67003495人;

《明史·地理志》無總人口數,都是分別列出,而通過查詢得知,高峰時期約為兩億。

經過計算,宋時武潘二姓約有總人數67244人;元時約有96408人;明時約有287770人。

請注意,這些人數是分佈在全國的,人數既少,地域又廣,還需得武、潘兩家正好締結兒女因緣,而且新郎正好叫武植、新娘正好叫潘金蓮,其可能性,約等於億分之一。就算明朝的確有一對夫妻叫武植和潘金蓮,那麼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目前也僅發現這一例而已。

現在你們總該知道了,《水滸傳》裡有兩個姓潘的女孩,還湊巧都是淫婦,有多難得了吧?從這方面來說,推測施公本人曾在潘姓女子那裡受過情傷,大約的確是靠譜的。


王事情


武大郎原名武植,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系在山東清河縣武家那村人。

武植自幼崇文尚武,考中進士,任山東陽穀縣知縣。有一位武植昔日的同窗,因家境貧寒,來投靠武植,希望在他手底下謀個職位。武植邀他住下,每日盛情款待,卻不提安排工作的事。

這位同窗認為武植不念舊情,憤然不辭而別。為發洩憤怒,他編造了好多關於武植的緋聞八卦,在兩人共同的朋友圈裡肆意傳播。等到來年,他回到家中,得知武植去年就早已派人送來了銀錢,幫他修房蓋屋,置買良田。原來武植不願因同窗之誼破壞官場規矩,就私下裡替同窗蓋房買地,希望這一切安排妥當之後,再向他解釋,勸他回家鄉發展。同窗悔之晚矣,編造的故事已經在陽穀周邊各縣廣為流傳。後來施耐庵在寫作小說《水滸傳》時,採用了這一傳言,從而演繹出了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那麼潘金蓮是何許人呢?

武植和潘金蓮確是夫妻。在陽穀縣城東北的黃金莊,就是潘金蓮的家鄉。金蓮乃貝州潘知州家的千金,是一位大家閨秀,與武大郎白頭偕老,先後生下4個兒子。

村上原有一座武大郎墓,墓誌銘文稱:“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所以說,這世上最信不過的,就是讀書人,包括今天的媒體人。


knife名刀


《水滸傳》《金瓶梅》中將武大郎描寫成"矮小、懦弱的三寸丁"。將潘金蓮描寫成"淫蕩狠毒邪惡,紅杏出牆,與人苟合謀殺親夫"。幾百年來,讓武大郎成為矮小懦弱的嘲諷對象。讓潘金蓮成了"淫婦"的代名詞。其實不然,公園1946年在河北清縣出土了武大郎墓,經骨骸專家鑑定武大郎身高約1.8米,且與潘金蓮的成婚後,兩人相親相愛,並非影視作品中那般不堪,也並非劇中描寫的矮小三寸丁!

武大郎原名武植,家住"武家那村" 村子的原名叫做孔宋莊,在元朝後期武植從山西晉陽遷徙至此,街坊鄰居都稱他為"武大",經過了兩百多年的時間,由於戰亂原來的村民已經流離失所,而武姓人士卻佔據了整個村子。清朝時期乾隆下江南,途徑此處,就給村子改名武家那村。武植家境貧寒,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很難吃飽穿暖,很是貧窮。

與"武家那村"相隔不遠的"清河縣黃金莊"正是潘金蓮所在的村莊,與武家不同的是潘家是莊上的大戶人家,父親任知州,潘金蓮是大家閨秀,並且喜歡武大郎,潘家父母見武大郎很是勤奮好學,遂資助其上學讀書,並將家中愛女潘金蓮許配給他,武植不失所望,憑藉其才識博學在中年時期中進士,任官期間清正廉明,很是受民眾的敬仰和愛戴。他們二人成婚後很是恩愛,相敬如賓,並且一連生下了四個可愛的孩童。由此可見,潘金蓮是典型的賢妻良母。

時至今日,清河縣武家那村就一直保存著武大郎古墓祠堂,他的24代傳人後裔已經85歲高齡的武雙福老人。武家那村自武大郎開始就是武氏族人繁衍生息的地方,現如今村裡已經有幾百戶,1000多人都是他的後裔。村裡祠堂內仍供奉著武大郎墓出土的墓誌銘上這樣寫道:"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武家的每一代後人都在為洗刷大郎與潘金蓮的冤屈做著不懈努力。

可能這時有人就要有所疑問了,既然武大郎和潘金蓮在當地的名聲那麼好,為什麼傳入後人口中的卻截然相反,竟在小說《水滸傳》中也是那樣不堪!其實這都要拜一人所賜,這個人就是武植當年的同窗王式,當年王氏家中富裕與武植交為好友,並且資助武植上學,而後武植考取進士,王氏家中落魄,遂以資助為名要求武植幫助(武大郎)為其謀一官職,但由於武大郎只是每天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並沒有提到做官的事情,這樣日復一日,王氏很是生氣,一氣之下製造了很多武大郎的醜聞,比如身高矮小,被妻子潘金蓮帶了綠帽子等等很多很多的醜聞,不但逢人必講還寫了很多侮辱武大郎夫婦的告示,張貼至大街小巷,弄的是滿城風雨盡人皆知。

而後王氏生氣的回到家中後,發現家中富麗堂皇很是氣派,武大郎在家中為他置辦了田地,送來了銀兩,家中完全沒有了以前貧苦的模樣,他這才突然醒悟,原來武大郎一直在默默的幫助他,只是武大郎為官清正不想以權謀私,王氏頓時悔恨不已,馬上就回去撕那些被他張貼的告示,可為時晚矣。

所以那些被王氏信口開河寫下的謠言就流傳至今,更有好事者將這段告示抄寫了下來,後來便成了小說家的素材被寫進了小說中,像如今的《水滸傳》潘金蓮成了蕩婦的代表,武大郎則被帶了綠帽子,而且這一帶就是一千多年,就因為一個謊言生生被人恥笑了一千多年!


傲嬌的小農人


想必看過《水滸傳》、《金瓶梅》的同志對這倆個人不陌生,武大郎身材矮小,相貌醜陋,是個賣饅頭(炊餅)的小販,而潘金蓮是武大郎的妻子,貌美但水性楊花,最後害死了武大。但真實的歷史卻不是這樣的。

真實的武大郎原名武植,是個讀書人,而且當過陽穀縣的縣令(並不賣炊餅),還是個好官。並且通過現代技術對他的身高進行測量,他的身高達到了180CM,可謂是高富帥。而潘金蓮也是一名大家閨秀,而且忠於愛情,在武植窮困之時,就偷偷接濟武植,並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至於武大郎和潘金蓮為何成了書中寫的那樣,都怪武植的朋友黃堂。黃堂在武植未發跡之前接濟過他,後來黃堂家的房子損壞,想找武植借點錢修房子,武植熱情的接待了他,但並沒有跟他提借錢修房子的事,於是黃堂在武植家住了幾天,憤然離去。在回家的路上就編了故事說武植長的矮,而潘金蓮水性楊花,說了一路。等黃堂回到家之後,發現自己家的房子已經修好了,自己的母親也穿上了新衣,黃堂大驚,問其故,母親告訴黃堂這些都是武植做的。黃堂羞憤難當,想向人們說清楚,但他編的內容早被文人聽走了,最後才有了施耐庵《水滸傳》這一情節。

前些年,還有個活動就是施耐庵的後人向武植的後人道歉,也就是這一原因了。


七仔聊歷史


是夫妻,很幸福。

水滸傳裡面的都是謠傳。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也不是宋朝人,就算是也不在陽穀縣。記得一本書上介紹說是被小人嫉妒,小人重傷武大郎和潘金蓮。謠言四起,以訛傳訛,待事實查清已然來不及了,這個熱點就被下一個熱點迅速湮滅了。

就像現在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事情,有時候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麼。也就無需多言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轉角遇見人性


閒的無聊,本身就是小說,是故事創作,無須考證。

非要逐一考據,就變成了歷史實錄了。

小說的名頭已告知讀者,本作品,非記實文章,僅是主觀想象。

瞎考證,亂考證,與小說沒半毛錢的關糸。

這些考證者,利用人們對小說的熱愛與關注,藉機蹭蹭熱度,弄點點擊率,忽悠點粉絲,增點流量,從而撈點實惠。

知其原由,故勿再被這些好事者騙去時間和精神,給好事者撿便宜。

#凌遠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