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評價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cyyaizyh


公元1181年,詞人罷官回家閒居,領略到黃沙嶺的勝景,寫了數首詞,這便是其中一首。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黃沙:黃沙嶺,江西上饒,嶺高約十五丈,石縫有泉,風景秀麗宜人。

別枝:突出來的樹枝。

社林:用來祭祀的社廟旁的樹林。

這首詞平靜清新,綽約自然,淡泊瀟灑。

上片:“動中寓靜,聲色並茂”,猶如置身鄉間,忘乎世俗。

鴉鵲,蟬,是為“動”,明月,清風是為“靜”:

鵲鳥驚飛,引起別枝搖曳,知了鳴叫,在涼風習習中更清幽悅耳。它們沐浴在“明月松間照”“清風徐來”的幽雅寧靜中,從而被月色的柔和和情趣浸潤。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鵲鳥驚飛,也讓詞人落寞不少,英雄失志,抱負落空,這也是夜半尋幽,寧靜獨處的緣由!

稻花是為“色”,蛙聲是為“聲”:

這一句很有鄉土氣息,彷彿農家樂般清新雅緻,彷彿詞人與勞動人民同喜同樂慶豐收的歡悅已噴薄而出!

稻花的青黃與穀物的香氣,在月光下閃爍若有若無的金色光芒,清風吹來清新撲鼻的生澀的穀物香和泥土氣,蛙聲一片,齊聲喧嚷,爭報豐年。詞人的想象力豐富極了,彷彿收穫的場景近在眼前,熱火朝天,喜逐顏開!

下片:“有明有暗,平中有奇”,悠然而起,悠然而住,意猶未盡!

疏星是為“明”,微雨是為“暗”:

從星到雨,境界陡轉,漫天夜空,閃耀七八顆燦爛的星星,起伏的群山,飄過三兩點雨滴。星極少,月色正好,雨不多,空氣正新,恬靜樸野的鄉間,鄉土氣息正濃,而詞人也超脫出塵,寧靜淡然。

數詞“七八”與“兩三”,雖口語入詩,卻質樸簡單,猶如自然,不加雕飾,意境全生!

舊時茅店忽見是為“平中有曲”,“意中有喜”:

折過一段崎嶇的山路,經過一座流水潺潺的小橋,鄉村社廟林邊的茅店,原以為破敗或密林遮掩,卻意想不到的出現在眼前。遠而忽近,驟而忽明,茅店的出現離村居不遠了,不知不覺,近在家門了!

這首詞是辛棄疾憤悶抑鬱的散心之作!平淡中更見功力淳厚,輕鬆中難掩低沉落寞。

辛棄疾是詞人中最有骨氣的,21歲起義抗金,一生立志恢復中原,堅決抗爭,甚至臨死大喊數聲“殺敵”,遺恨而終,讓多少人嘆惜“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一綠浮芳


若果可以的話,真希望稼軒一生都生活在鄉村田園中,什麼國家大事都別管了。

稼軒那些豪邁的詞,那些憂國憂民的詞,那些懷才不遇的詞,固然好,但是讀來讓人心痛。

被罷官閒居那20年,我們才能感受到這個熱血男兒內心的溫柔一面。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首詞恬靜如畫,非常生動。

你看,起筆就寫了月、鵲、風、蟬,月亮本來是靜的吧,但是它慢慢升起來的時候,卻驚動了樹梢休息的鵲兒。清風吹拂,帶來了夜間的蟬鳴聲,這本來是動的吧,卻襯得夜裡愈發清靜。

接下來,在清風明月中,辛棄疾把目光拉遠,來到了田野中。清風帶來的不止是蟬鳴,還有稻花香氣,稻田裡的片片蛙聲,似乎在訴說著來年的豐收景象。

稼軒當時可是過著田園生活,對豐收的期望和喜悅自然更深一層。

來到下片,天上稀稀落落地掛著七八顆星,山前飄落了點點細雨,正好呼應了上片的清風明月,恬靜的鄉村氣息更加生動。

剛剛還在天外、在山前,我們跟著辛棄疾一路走過,轉過溪頭的小橋,一所鄉村客店意想不到地出現在樹林邊。

可能是他太沉迷於蛙聲中的豐收,所以竟然沒有發覺林邊小點,才會說“忽見”吧。

辛棄疾在這一時期的詞,大多都是這樣,寫的都是最平凡的人或物,語言都是最平淡的,不加任何修飾,甚至連他一向酷愛用典的習慣都忍住了。

除此之外,還有《浣溪沙·黃沙嶺》、《鷓鴣天·黃沙道中即事》、《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都是在黃沙道中寫的,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跟稼軒一起遊覽黃沙道也不失為一番情趣。



也可自話


作為宋詞中豪放派的代表,他與大文豪蘇軾並稱為“蘇辛”,作為籍貫同屬濟南的傑出詞人,他又與李清照並稱為“濟南二安”(李清照字易安,辛棄疾字幼安)。千年戰火紛飛物事移遷,冥冥中他一本詩集《稼軒長短句》萬幸被保存了下來!不能不說這是不是上蒼對後世愛詞之人的眷顧?如此,千年後的我們,方得於有幸從那些或慷慨激昂或清新恬靜的詞作中,與這位偉大的詞人——辛棄疾進行酣暢淋漓的心靈交流!



《稼軒長短句》詞集共收錄辛詞六百餘首。辛棄疾從小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較少受到“莫不教人如何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他的文學創作頗有一些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雖遭遇人生低谷卻仍能勃發出對生活無限熱愛之情的一首名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雖隔了千年時光,但詞中一派閒適而令人心醉的濃郁田園清芬卻仍擋不住地撲面而來!使人不由懷疑,這怎麼會是一位長期叱吒疆場的將軍能夠作得出的佳作?辛棄疾出生於多災多難的南宋時期。紹興31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下,進攻中原。金人後方,22歲的辛棄疾聚集了金地不堪忍受壓榨的漢民2000餘人加入了耿京領導的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從此一心把“抗金北伐”作為人生使命的辛棄疾,卻枉生在了懦弱無能的南宋!他空有一身運籌帷幄的將才,卻在戎馬倥傯,效力國民的滿腔熱情中,慘遭彈劾罷官的待遇。自此英雄解甲歸田,退而隱居,被迫在江西上饒過起了安於農事的閒散生活,這首詞便作於上饒隱居時期。這是一番怎樣別於沙場英勇殺敵的生活呢?

一輪明月,冉冉升至樹梢,驚動了棲息於枝間的喜鵲。悠悠的晚風中,夜半鳴蟬吱吱,鄉野蛙聲陣陣,稻花香氣襲襲,眼前一派夜靜中的熱鬧景象,使人不由憧憬起即將到來的豐收年景。

夏夜天氣陰晴無常,方才還明月皎潔,霎時便星月隱耀,零星的雨點也隨之灑落山前。正計避雨間,未曾想山路一轉,舊時熟悉的茅店社林,已赫然出現在眼前。


縱觀全詞,已完全沒有了一點沙場的硝煙氣息,有的只是鄉野生活的恬靜閒適。詞的上片起句即平易中見精巧:一輪明月升起的“響動”,不僅驚醒了鵲兒,更開啟了夜行人豐富的感官感受——清風夜蟬鳴,蛙聲稻花香,一時間,視感、觸感、聽感、嗅感一齊被調動起來,濃郁的鄉間清新宜人的氣氛瞬間將人包圍。且此結果亦開啟了人們更廣闊的遐思:“於稻香襲襲中、於蛙聲陣陣中,陶然憧憬豐年”!此時靜中有動,動中藏靜,動靜相宜而急緩有致,不得不讓人打心底佩服詞人高超的造境功力!下片對應承接:星的寥落,雨的稀疏自然應策了上片清幽恬靜、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而一個“天外”,一個“山前”原本是陳述遙不可觸的事物,而結筆卻突一轉峰,“舊時茅店社林”便意想不到地出現眼前。詞人視野之闊,遐思之遠僅借就於眼前如此稀鬆平常的事物,便收發有致,揮灑自如。其間詞人沉浸於稻香的怡然,醉心於鄉野的入迷,更藉助平中見真,直中有蜿的詞行,傾倒了古今不可計數的讀者!

愚以為,詞雖展現的是鄉野生活的恬適安然,但詞人進可以安邦定國馳騁疆場,退可以關心百姓疾苦愛國惜民之心卻仍若隱若現。同樣作為憂國憂民的愛國詞人,同樣武可衛國家、文可安社稷,他卻不同於范仲淹的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矛盾心理,在他的意識裡,他更有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放達灑脫,有一種“到了哪山唱哪歌”的隨遇而安!當然此“安”非指狹隘的個人苟安,而是天下百姓俱安的博大情懷!這種獨特情懷的灑脫與通悟,不也正蘊含了一種高妙的人生哲學嗎?管豹之言願能拋磚引玉。


風西夜昨


辛棄疾,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

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幹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著投閒置散的退隱生活。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這首詞即為其中之一,接下來,一同來賞讀一下吧!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穀的香氣裡,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急急地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裡去了?拐了個彎,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

此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

辛棄疾的這首詞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

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裡,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裡,“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

萃辰天心書院【開心學國學之“天心365”】詩歌賞讀欄目每日一首詩詞賞讀,您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版哦~


萃辰天心書院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辛棄疾被彈劾罷官,退隱閒居時吟詠田園風光的詞作。這首詞沒有表達那怕是一點的政治色彩,完全陶醉在了鄉村美妙的夏夜景色之中,陶醉於即將獲得的豐收的喜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黃沙道對作者來說,應該是非常熟悉的,包括茅店、土地廟、樹林,是他經常走的一條道。但在這裡詩人卻用了“忽見”二字,把他心不在焉,信步走來的神態刻畫得靈活靈現,也把他遠離官場獲得了一時的解脫的心情帶到了紙上。

這首詞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了一個“夜”字。與他的另一首《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中“釀成千傾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句互相參讀。唯有夜深之時,風清水潤,不論是明月驚鵲,還是燈火笑語,夜行漫步,才能萬慮皆除,才會感受到陣陣稻香襲來,欣欣然預見豐收在望的喜悅。這種放鬆的心境,對在戰場上廝殺了半生的壯士來說,無疑是非常奢侈的。蟬聲、蛙聲動聽悅耳,似乎也在和人一起共話豐收欣喜的樂章。

上片把夏夜的光、態、聲、味盡情涵蓋;下片又把視野由遠及近,忽細忽粗,表現得起伏有致,而耐人尋味。


燕北林叢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西橋乎見。詩人此時內心很寂寞,很無助,突然看單這一景想起自己的家鄉,彷彿回到自己的家說明他家或者他經歷過這一場景,或者就是他的家鄉,辛棄疾當時也是個走南闖北的瀟灑有文化的一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