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天性

馬斯洛是現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提起馬斯洛,我們會想到他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按照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低層次的需要更具優勢性,只有在它們得到很好的滿足之後,高層次的需要才能嶄露頭角。

在本文中,馬斯洛運用需要層次理論對兒童的成長進行了研究,深入探究了以下幾個問題:成長是如何發生的?兒童為何成長,或為何不成長?他們如何知道成長的方向?他們又如何避開病態的方向?父母如何做能促進兒童成長,而反之,什麼樣的作為會危害孩子的成長?馬斯洛提出我們應該對孩子“不成長”“畏懼成長”的退縮和防禦姿態表示尊重,這是非常重要的啟示。

我們不能強迫兒童成長,只能讓成長變得更為可能

成長是遠期目標。健康成長的嬰兒和兒童不為遠期的目標或長遠的未來而活,他們忙著快樂地生活,自然地活在當下。他們正在生活,而非正在準備去生活。他們如何能做到只是自然地存在,追求享受當前活動,不努力成長,卻仍然能一步步前進,健康地成長,發現真正的自我呢?

健康的嬰兒或兒童,只是存在,作為自身存在的一部分,他只是隨意、自發地好奇、探索、疑惑和感興趣。甚至在沒有目的、無須應對、自然地表達自我時,他也傾向於嘗試驗證自己的能力,靠近世界,為其所吸引、著迷,對其感興趣、好奇,並操控這個世界。探索、操縱、體驗、感興趣、選擇、高興、享受,都可看作純粹存在的特性,雖然這是以一種偶然的、無計劃的、沒有預期的自發方式進行的。自發的創造性體驗可以在無預期、無計劃、無預見、無目標的情況下發生,而且的確發生過。只有當兒童充分滿足自己,感到無聊時,才可能轉向其他樂趣,或許“更高級的”樂趣。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天性

如此一來,必然產生如下問題。是什麼讓他退縮?是什麼在阻礙成長?哪裡存在衝突?除了向前成長還能如何?為何對有些人而言向前成長如此艱難痛苦?在這裡,我們必須更充分地認識未滿足的匱乏性需要的固著力和後退力,安全和保障的吸引力,針對痛苦、恐懼、失敗和威脅的防禦和保護機能及成長所需的勇氣。

  • 每個人身上都有兩組力量:退縮與前進

每個人身上都有兩組力量。一組出於恐懼,緊緊依附安全和防禦,留戀過去,傾向於後退,害怕脫離與母親的子宮和乳房的原始聯繫,害怕冒險,害怕損害已有的東西,害怕獨立、自由和分離。另一組推動他向前,幫助他塑造完整、獨特的自我,充分發揮所有能力,建立面對外在世界的信心,同時接受最深處、最真實的無意識自我。

上述內容可以用一個圖式來表示,圖式雖然簡單,但啟發性和理論性都很強。我設想無論現在或將來,這個防禦力量和成長趨勢的基本困境或衝突都存在,且嵌在人的本性最深處。如下圖所示:

安全←————————→成長

然後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各色成長機制做如下簡單劃分:

1. 增強成長方向的矢量,例如,使成長更具吸引力、更令人愉悅;

2. 成長恐懼最小化;

3. 安全方向的矢量最小化,即降低其吸引力;

4. 安全、防禦、病態和後退等恐懼最大化。

然後,我們可以在圖式裡增加如下四組效價:

增加危險        增加吸引力

安全←——————→成長

最小化吸引力 最小化危險

因此,我們可將健康成長的過程看作一個永不完結的自由選擇情境系列,人一生每時每刻都在面對這種情境,不得不在安全和成長、依賴和獨立、後退和前進、不成熟和成熟之間做選擇。安全既讓人憂慮,也讓人愉悅;成長亦是如此。當成長的樂趣和對安全的憂慮大於對成長的憂慮和安全的樂趣時,我們向前成長。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天性

當然,“成長經由快樂”這一構想,必然讓我們做出如下假設:感覺不錯的東西,從成長的意義上講,對我們“更好”。我們相信,如果真正有選擇自由,且選擇者對此不是太過厭惡或害怕,那麼他多半會做出有益健康和成長的明智選擇。

  • 安全需要比成長需要更具優勢性

安全和成長之間還有一層關係必須提及。顯然,通常向前成長總是以很小的步子邁進的;在感覺安全時,感覺向外探索未知有個安全的母港時,感覺勇敢冒險而有退路時,成長才會前進一步。我們可以用學步小孩離開母親走向陌生環境為例:較為典型的情況是,小孩用眼睛探索房間時,先是緊緊抓住母親,然後大著膽子離開母親一點兒,同時不斷安慰自己母親的保護還在,這樣離開的距離越來越大。小孩就是用這種方式探索危險、未知的世界。如果母親突然消失,小孩就會陷入焦慮,不再對探索世界感興趣,只希望能重新感到安全,甚至還可能失去能力,例如,他可能只敢在地上爬,不敢走路。

安全得到保證後,更高級的需要和衝動就會出現,逐漸發展並佔據支配地位;危及安全,意味著後退到更基本的位置。這意味著在放棄安全和放棄成長之爭中,安全通常會勝出。安全需要比成長需要更具優勢性。一般而言,只有感到安全的兒童才敢於健康地成長,他的安全需要必須得到滿足。不能推著兒童前進,因為未滿足的安全需要會永遠潛伏,一直要求被滿足。安全需要被滿足得越充分,對兒童的效價越少,吸引力越小,越不會影響他的勇氣。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天性

那麼我們如何知道兒童何時感到足夠安全從而敢於向前邁出新的一步?歸根究底,唯一的方法就是看他的選擇,也就是說,只有他真正知道前方召喚力量勝過後方召喚力量、勇氣壓倒恐懼的正確時機。

  • 如果堅持自我會失去他人,兒童會選擇放棄自我

兒童最終必須自己做出成長的選擇,因為只有他知道自己的主觀快樂體驗,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調和信任個人內在的終極需要和外界幫助的需要呢?如果他的確需要幫助,沒有幫助便害怕不已,不敢前進,我們該如何幫助他成長?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做會危害他的成長?

就兒童而言,主觀快樂體驗(信任他自己)的對立面是他人的看法(愛、尊重、贊同、讚賞、他人的獎勵、信任別人而非自己)。因為他人對無助的嬰兒和兒童至關重要,擔心失去他們(視他們為安全、食物、愛、尊重等的提供者)便成為最主要、最可怕的威脅。因此,在自己的快樂體驗和他人的讚賞之間進行艱難選擇,兒童通常會選擇他人的讚賞,而對自己的快樂,或加以抑制,或使其消失,或故意忽視,或用意志力控制。

如果堅持自我的唯一方式是失去他人,那麼兒童一般會放棄自我。對兒童而言,安全是最基本、最具優勢性的需要,遠比獨立和自我實現重要得多。如果成人強迫兒童在失去一個(較低級但較強烈)重要需要和另一個(較高級但較微弱)重要需要之間做出選擇,他一定會選擇安全,哪怕以放棄自我和成長為代價。

從原則上講,沒有必要逼迫兒童做這樣的選擇。然而,由於自身的病態和無知,人們卻常常這樣做。我們之所以知道這種做法沒有必要,是因為有足夠的例子說明,兒童在同時面對一切高級需要時,可以不需付出巨大代價,既獲得安全和愛,又獲得尊重。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天性

我們可以從治療情境、創造性教育情境、創造性藝術情境以及創造性舞蹈教育中獲得重要的教益。如若創設情境氛圍是自由的、讚賞的、讚美的、認可的、安全的、愉快的、安撫的、支持的、沒有威脅的、不評判的、不比較的,則個人感到絕對安全、不受威脅,他便可能表現出各種次要的快樂情緒,例如,敵意、神經質的依賴等。一旦這些次要情緒得到充分宣洩,他便自發地轉向外人認為“更高級”或轉向成長的其他快樂,如愛、創造性等。兩種快樂都體驗過後,他會更喜歡第二種。

  • 只有恐懼得到尊重和認可,兒童才有勇氣變得勇敢

有的時候,“壞”的選擇實際也可能“有益於”患神經症的選擇者,至少從他的狀態來看可以理解甚至是必需的。我們知道,強行或太過直接地去除神經官能症狀,或創設緊張情境,打破患神經症的選擇者對痛苦領悟的防禦,從而達到上述目的;這些行為會讓選擇者徹底垮掉。這就涉及成長的步伐問題。

優秀的父母、治療師和教育者的實踐又一次讓人刮目相看,好似他們理解,若要使成長看上去不像巨大的危險,而是令人愉悅的前景,親切、溫和、尊重恐懼、理解防禦力量和後退力量的天然性等都十分必要。他表示理解成長只能出自安全的道理;認為如果一個人的防禦非常嚴格,一定事出有因,即便知道孩子“應該”走哪條道路,他也願意耐心等待,體諒理解。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天性

從動態視角來看,只要我們認可兩種智慧,防禦智慧和成長智慧,實際上最終所有選擇都是明智的。防禦可以和冒險一樣明智,這取決於特定的人,他的特定狀態以及他做出選擇的特定情境。若選擇安全能避開超出個人承受範圍的痛苦,則此選擇是明智的。

如果希望幫助他成長(因為我們知道連續選擇安全終究會給他帶來災難,而且會剝奪他自己享受成長的可能性,只要他能品嚐的話),那麼我們能做的一切,便是在他請求幫助他擺脫痛苦時施以援手,或者讓他感覺安全,同時示意他繼續前行,嘗試新的體驗,如同母親張開雙臂鼓勵嬰兒走路一樣。我們不能強迫他成長,只能加以哄勸,讓成長變得更為可能,堅信他只要嘗試新體驗就會更喜歡成長。只有他能更喜歡成長,別人不能代替他喜歡。若成長註定成為他的一部分,則他必須喜歡它。如果他不喜歡,我們必須通情達理地讓步,承認當前時機不對。

這意味著,就關注成長過程而言,病態兒童應和健康兒童應得到同等的尊重。只有他的恐懼得到尊重和認可,他才有勇氣變得勇敢。我們必須理解,黑暗力量和成長力量一樣“正常”。

  • 給予幫助的順其自然

這是一個棘手的任務。因為這既意味著我們知道什麼對他最好(因為我們的確在召喚他向我們選擇的方向前進),又意味著從長遠來看,只有他了解什麼對自己最好。這還意味著,我們應當只是提建議而極少強迫。我們必須充分準備,不僅要召喚他向前,還要尊重他後退舔舐傷口、恢復體力、在安全有利的位置審視情況,甚至在他後退到先前“低級”快樂主導的位置時也要表示尊重,如此,他才能重拾成長的勇氣。

這相當於道家 “順其自然”思想的修訂版,純粹的“順其自然”通常不起作用,因為成長中的兒童需要幫助。這個修訂版可以闡述為“給予幫助的順其自然”,是一種有關愛和尊重的道家思想,不僅承認成長和使成長向正確方向前進的特定機制,也承認並尊重成長的恐懼、成長的緩慢速度、阻礙、病態以及不能成長的原因;它認可外部環境在成長中的地位、必要性及其提供的幫助,卻不讓其佔支配地位。它瞭解成長的機制,使內部成長得以實現,它願意幫助成長,而非僅僅抱有希望或被動地表示樂觀。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天性

我認為人類健康發展的最重要的根本原則是,較低級的需要得以充分滿足後,會出現較高級的新需要傾向。有幸正常、健康生長的兒童,其需要得到滿足,且對充分體驗的快樂感到厭煩,會熱切地(沒有壓力)尋求更高級、更復雜的快樂,前提是這些快樂能為他所得且不存在危險或威脅。

這一原則不僅可以在深奧的兒童動機動力學中看到範例,而且在微觀上,在他的任何更普通活動的發展中有所體現,例如,在學習讀書、溜冰、畫畫或跳舞上。兒童掌握簡單單詞後會非常喜歡它們,但不會止步不前。在適當的氣氛中,他會自發表現出繼續掌握更多、更長的單詞以及更復雜句子等的願望。如果他被迫停留在簡單的水平,他會對之前令他快樂的東西感到厭煩且變得焦躁不安。他希望前進、運動、成長。只有在下一步遇到挫折、失敗、反對、嘲笑時,他才停止或後退,此時我們會面對錯綜複雜的病態變化和神經質損傷,在這種情況下,衝動仍然存在但未能實現,甚至可能出現衝動或能力喪失的情況。

摘自《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


相關推薦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天性

亞伯拉罕·馬斯洛 著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定 價:58.00元

  • 內容簡介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是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奠基石,這些思想在其成名作《動機與人格》續篇——《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一書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在《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中,馬斯洛結合多年蒐集的臨床資料,以滿懷激情、精闢入裡的文字,通過對匱乏性動機和成長性動機、防禦和成長、認知需要與認知恐懼、高峰體驗中的存在性認知、自我實現者的創造力等對人類本質和心理健康極為重要的概念的探討,展現促進、保持並恢復精神健康和情感健康的方法。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