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李善長和劉伯溫都為朱元璋一統天下立了汗馬功勞,一個封了公爵一個卻封伯爵呢?

Lee世立


舉個例子,創業老闆手底下有兩個人,一個是老鄉兼發小,有能力有水平但不及自己。另一個是世界五百強挖來的高管,實力水平甚至可以和自己五五開

如果要提拔一個人當副總,會是誰勝出呢?

畢竟功高震主、非我族類這句老話,形容劉基或許不太合適,但也有幾分意思

作為不出世的奇才,劉伯溫的能力水平可謂是冠絕當代,唯一能在運籌帷幄上能和他難分伯仲的也只有朱元璋本人了

所以,朱元璋是不會讓這個開國元勳獲得太高封賞的——功高震主後取而代之的例子雖然不常見,但是會有。縱使劉基本人並無這種想法,但是防患於未然嘛!


造反派高級官員——前朝省教育廳副廳長劉長官的難處

不得不說,朱元璋本事很大,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徐達、常遇春、李善長本事也都很大,他們都是勞苦大眾、都曾是元朝最底層的人。憑藉著天賦和努力,成就了一番事業,首先從心理認同感上來說,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但劉基就不一樣了,他曾是元朝高級幹部,不僅有身份、還有地位,甚至說還比較有錢。像老朱老徐這樣的泥腿子,跟劉基完全不是一個級別上的,大家聊天的時候都是之前啃窩頭、睡草窩,劉基一沒聽過而沒感受過,顯得生疏是必然的。這是階級矛盾,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而且劉基和老朱他們並非同鄉,嘮嗑的時候也很尷尬。就像現在的人們用家鄉話親切的攀談著,你卻非得說普通話,是很膈應人的,雖然並非有意

於是乎,從一開始,作為老朱同鄉的李善長,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明末第一謀士——神算劉伯溫的難言之隱

劉基的運籌帷幄水平,實在是高的不行。很多時候,他的想法和朱元璋不謀而合,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也是一把雙刃劍

畢竟,領導喜歡有才能的人,卻對才能跟自己匹敵甚至說略勝一籌的人心存芥蒂,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

古人有句老話,伴君如伴虎,就是這樣。劉基曾在無數的決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和朱元璋一起成為這個時代最優秀的軍事人才,比如在對陳友諒和張士誠的討伐順序上,幾乎所有的將領都認為應該先滅張士誠,包括明朝第一戰神徐達也持有這個觀點,但持反對意見的兩個人獲得了勝利

這兩個人是誰,不說也知道。這二人準確的判斷了當時的時局,並對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性格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先滅張士誠,難度小,收益大;但陳友諒必然不會善罷甘休,會抓準時機趁火打劫。而如果先攻陳友諒,張士誠則必然不會來救援,這也就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機”

朱元璋驚歎於劉基的能力和見地,但在無比信任並重用劉基的同時,卻開始提防起來,這或許就是劉基這種超級謀士的悲哀

自作聰明的劉基——不懂得功成身退和低調做人的道理

建國之後,朱元璋封賞有功之臣,作為文臣之首,李善長封公爵當之無愧,可為何劉基落得個誠意伯的賞賜,按貢獻來看,他就算是不能成為公爵,封侯爵也是無可厚非的,可老朱偏偏給了他一個伯爵

要知道,伯爵和公爵的差距,在明朝那是俸祿上將近二十倍的差距!劉基自然心中不服,可他仍然是浙東派官員的黨派領袖,並和李善長的淮西派對立。只是一次次的犯錯讓劉基墜入深淵,最後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老家

朱元璋曾詢問劉基,誰適合做國家的宰相,一連幾個人選都被劉基否決,不是道德品行不夠、就是能力水平不足,總之沒有一個能“入”劉基法眼的

而且劉基還大言不慚的告訴老朱,這些都不是賢人,皇上您得啟用賢能之人啊!

正是因為這句話,讓朱元璋徹底對劉基失去了信任,“什麼意思,我老朱舉薦的都不是賢人,你的意思是就你能行唄?”

徹底決裂了!從此劉基失去朱元璋的信任,隨後被罷黜返鄉,隨後胡惟庸攜帶御醫前來探望,並表達了朱元璋的關切,但不久之後劉基便病死。多年之後,胡惟庸案發,牽連出此事,至於是老朱下令所為還是胡惟庸自作主張,說法眾多

但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劉基肯定不是自然死亡

從小明王的處理上,劉基和朱元璋的關係就已經變得十分微妙了。不管怎麼說,護送小明王的廖永忠,失手或是故意弄死了小明王,得到的是朱元璋的“訓斥”

“按你的功績,本來要封公爵的,你這麼一搞只能封你為侯爵了!”講道理,按照當時的貢獻度,廖永忠封侯爵,就已經是燒高香了,但卻...

而劉基,是不主張殺掉小明王的,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他已經和老朱結下了樑子,更不必說他之後的表現了。

其實不必爭論李善長的公爵和劉基的伯爵是否不公平,至少結局上來講劉基應該滿足了,畢竟他還能落得個“病死”的結果,家人也比較安全

反倒是封了公爵的李善長,在七十六歲的那年,被抄家並夷三族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下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答:這個問題提得很好。

在朱元璋的口裡,他曾把李善長說成是自己的蕭何,把劉伯溫說成是自己的張良。

由此足可見李、劉兩人的分量,以及他們在大明開國中的功勞和作用。

但是,憑心而論,以真才實學論,李善長是無法與劉伯溫相比的。

劉伯溫少年有神童之譽,聰穎過人,如果不是元朝政府有二十五歲前不能參加鄉試的規定,他應該早就是進士了。饒是這樣,劉伯溫通過作弊,虛報了歲數,還是在二十二歲就考取了舉人,二十三歲就考中了進士。

李善長,僅僅是一個生活在鄉村毫無功名的小知識分子而已。

劉伯溫流傳於後世的著作都很有名,包括《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以及兩部兵書:《百戰奇略》、《時務十八策》。

李善長僅粗通文墨,著作一欄為空白。

在謀略方面,龍鳳六年(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在約張士誠夾擊應天的同時,自己率先統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東下。

在諸將束手、謀士無策的情況下。

當時不是謀士,只是軍中祭酒的劉伯溫挺身而出,力勸朱元璋“伏兵邀取之”,並獻上康茂才詐降誘敵的妙計。

朱元璋連連稱妙。

李善長一頭霧水,想不通劉伯溫的意思,悄悄問朱元璋:“現在我們都以陳友諒賊子的到來為憂,為什麼還要派康茂才去引誘他來呢?”

朱元璋直為李善長的智商“捉急”,耐心向其解釋:“如果陳、張兩賊合兵對我們展開夾擊,我們哪裡抵擋得了?現在只能盡力誘陳賊先來,先將之擊敗,張賊自然就膽落不敢來了。”

李善長恍然大悟,象剛才朱元璋一樣,連連稱妙。

不難看出,在戰略謀劃上,劉伯溫可以遠甩李善長几條大街。

還有,劉伯溫不但文學、政治、謀略各方面了得,他所掌握的天文氣象學還是一流的。

舉個例。

吳元年(1367年) 十一月十二日,在文武百官的不斷勸進下,朱元璋答應登基就位、建立大明王朝。他讓精通象緯之學、身兼太史令、正主持曆法制定工作的劉伯溫挑選一個黃道吉日。

劉伯溫觀風望氣、夜測星象,很快斷定:來年的正月初四是個大晴天,是登大寶的上上吉日。

朱元璋於是在祭告上帝皇祇時說:“是用明年正月初四,於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帝祗,惟簡在帝心。如臣可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祗來臨,天朗氣清;如臣不可,至日當烈風異景,使臣知之。”《(明太祖實錄》卷二八下)

朱元璋這段告詞的意思是:如果明年正月初四“天朗氣清”,就代表天帝贊成登基;如果當天“烈風異景”,就代表天帝反對登基,那麼,就不要登基。

可以說,如果劉伯溫的氣象學有偏差,當天是個壞天氣,後果將極其嚴重。

而最讓人心驚肉跳的是,從該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起,連天雨雪,天地被肆虐了個透,要初四出現晴天,簡直是妄想。

但劉伯溫表現得非常有信心。

果然,雨雪只狂歡了三天,到了正月初一,便突然停止了。到初四日,原野的雪也融化了,地面乾乾爽爽的,是個好得不能再好的大晴天。

現在,史學家還弄不清楚劉伯溫是根據什麼來預測到來年正月初四是個大晴天的,只能歸結於一個詞:神人!

說了這麼多,回到本題題面:李善長既然如此不濟,劉伯溫卻又如此高明,為什麼李善長封了公爵,劉伯溫卻封伯爵呢?

主要有三個地方,劉伯溫是無法和李善長相比的。

一、從一開始起,到胡惟庸案發前,朱元璋一直有著濃厚的鄉土、宗族觀念,他認為那些同自己有著鄉里、宗族關係的淮西將臣,才是最可靠的心腹骨幹。李善長是朱元璋不折不扣的同鄉,而劉伯溫卻是浙東人士。

二、李善長從龍時間很早,是朱元璋手下骨灰級的追隨者。而劉伯溫正式加入朱元璋集團的時間是1360年,即與陳友諒展開龍灣大戰的前夕。

三、李善長對朱元璋“從一而終”,他跟隨朱元璋下滁州、和州,進克太平、應天,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滁州,郭子興一度想將李善長調入元帥府做自己的助手。當時的朱元璋無可奈何,仰天長嘆:“主師之命,弗可違也!”但李善長很有氣節,堅決地拒絕郭子興的調度,堅定地跟著朱元璋,表現出了無比的忠心。劉伯溫呢,一開始是元朝的官員,他還專門為元朝太師脫脫寫過頌歌,並且協助江浙行省樞密院判官石抹宜孫鎮守處州,對抗和剿殺過紅巾軍(朱元璋軍屬於紅巾軍派系),在得不到元朝重視的情況下,憤然辭官。朱元璋從宋濂口中知道了劉伯溫其人,派人去請。當時的朱元璋尚未現出王者之象,劉伯溫見了朱元璋後,三推四辭,彼此話不投機,沒能走到一塊。不久,朱元璋在各路勢力中勝出,兵精將強,極有前途,劉伯溫才開始思念朱元璋。而朱元璋也在這時派處州總制官孫炎再請劉伯溫,劉伯溫這才匆匆前來投奔。毫無疑問,劉伯溫的忠誠度是要打折扣的。

基於上述三點,劉伯溫在論功行賞時比不上李善長,就理所當然了。

再補一句,李善長功勞不但遠大劉伯溫,而且位列文臣之首,是因為他的工作性質——開國過程中,朱元璋在前方打仗,李善長在後方支持後勤,各方面打理得井井有條,使朱元璋無後顧之憂,這功勞也的確巨大。對比之下,劉伯溫的功勞始於龍江之捷,而在徐達克蘇州、擒張士誠後,他的奇謀異略已失去用武之地,功勞就到此為止了。


覃仕勇說史


這個問題值得很多人思考。在文臣裡面,李善長和劉伯溫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他們都為朱元璋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兩個人受到的待遇卻相差十萬八千里。

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長被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封韓國公,成為朱元璋封的六個公爵之一,他也被朱元璋引為開國第一功臣。而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卻被只被封為一個伯爵,整整比李善長低了一個檔次,而且他的俸祿還是伯爵裡面最低的,年俸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長的年俸足足比劉伯溫多出了十幾倍,每年四千石。這其中有著複雜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李善長和朱元璋是同鄉,而朱元璋是個鄉土觀念很重的人,這點上李善長就佔了優勢。劉伯溫還是朱元璋三番四次請出山的,他對劉伯溫本來就是又喜歡又防範,並無太多感情。

第二、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後勤工作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李善長是個能力極強的人,在多年的戰爭中,不管條件多麼複雜他都圓滿地完成了朱元璋的軍需供給,而且從不搶風頭,低調穩重,這讓朱元璋很放心。而劉伯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做的多是臺前的工作,難免高調,這讓朱元璋又愛又恨。在很多事情上,劉伯溫的判斷比朱元璋還要準確,朱元璋能想到的劉伯溫想到了,朱元璋沒想到的他也想到了,處處顯示出他的聰明之處,他忘記了,一個帝王是不允許有人比自己更聰明的。

第三、劉伯溫深諳厚黑之道,老謀深算,滿腹權謀之策,如果這些用在了政變上將是統治的一個極其危險的因素,當初劉伯溫勸朱元璋不去救韓林兒這件事雖然對朱元璋是有好處的,但也讓朱元璋對這個人增添了幾分忌憚,因為誰也不能保證他會對自己來這一手。

綜上所述,朱元璋對李善長和劉伯溫一個封公爵,一個封伯爵,其實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就動動小手關注我吧!我是劉清風。


尋古問今


李善長和劉伯溫確實為朱元璋的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為什麼一個封了公爵,而一個只封了伯爵呢?在很多人的想法裡,劉伯溫甚至比李善長還要厲害,不過,這個是受很多民間傳說和電視劇的誤導。

畢竟在知名度上面,劉伯溫是十分高的,對於很多老百姓來說,可能不知道李善長,但是很少不知道劉伯溫,他的知名度可能僅僅次於諸葛亮吧。

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封爵,一共封了三十八個人,其中封公爵有六個,侯爵的有三十個,伯爵的只有兩個。侯爵的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就說公爵的六個分別是李善長、徐達、常茂(常遇春之子,因為常遇春此時已死)、李文忠、馮勝、鄧愈。

封伯爵的除了劉伯溫,另外一個就是汪廣洋了。這個是從爵位等來看出李善長和劉伯溫兩個人的差距。那我們再來看兩個人的食祿,其中李善長是四千石,而劉伯溫是二百四十石,汪廣洋的是三百六十石,都比劉伯溫的多,李善長的是劉伯溫的十七倍。

這個倍數關係更能說明兩個人的差距了吧。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呢?個人覺得應該會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李善長是公元1354年朱元璋打滁陽的時候,就投奔朱元璋了,而劉伯溫是公元1360年的時候才投奔朱元璋的,而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打下了應天府。

第二,李善長是左丞相,而劉伯溫是御史中丞,李善長的官職要比劉伯溫的官職要高,甚至比徐達的右丞相還要高。

第三,李善長是淮西人,而劉伯溫是浙東人。

第四,李善長與劉伯溫,相當於諸葛亮與法正,荀彧與郭嘉,蕭何與張良,後勤保障要比出謀獻策的要重要得多了。


歷史簡單說


雖然都是跟隨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開國元老,但是李善長和劉伯溫最後的爵位卻是不一樣的,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個就是親疏有別。人對自己熟悉的人,信任的人總是會比旁的人更好一些,這在任何場合都是適用的。在朱元璋起義爭奪天下的時候,李善長是一直追隨著他出生入死的,在不知道前途到底是死路一條還是柳暗花明的時候,兩個人就是一起用命搞事業的人了,更何況兩人還都是淮西人,有老鄉情誼。而劉伯溫,雖然後來也跟隨朱元璋了,但是劉伯溫曾經是元朝的官員,甚至還參與元朝對朱元璋的作戰。對朱元璋來說,都是開國功臣,但是李善長卻是更徹底的開國,畢竟在被討伐的時候兩個人就是一路的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這兩個人的性格不同。李善長是比較親善圓滑的人,在朝廷上和其他同僚相處很愉快,也深受皇帝的賞識。而劉伯溫作為一個之前 元朝的官員,在明朝身份多少還是有點尷尬,而且劉伯溫在文學和學識上的造詣很高,也有一些些讀書人的清高,和朝廷中的同僚相處之時往往有一些高傲,不是很融洽,而且劉伯溫也不是朱元璋淮西陣營的人,不排除會受到排擠的情況。這麼一來,當皇帝在商議受封行賞的時候,李善長的封號自然是沒有異議,而劉伯溫就要稍微斟酌一下了。


國史拾遺


朱元璋和劉邦很像,都是寒門出身,最後成了天下之主。

李善長和劉伯溫與蕭何和張良也很像,李善長從最開始就跟著朱元璋,給他負責後勤,相當於大管家。劉伯溫和張良是中途加入,相當於是大軍師。

雖然劉伯溫謀略過人,於經史子集、琴棋書畫、奇門遁甲無所不通,比李善長要高明很多,但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李善長屬於朱元璋的發小,一起打過天下的,信得過;劉伯溫中途加入,且最開始朱元璋延攬他,他還不願意去,最後等形勢明朗了才去,這還是棋差一著。

其次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首領,背後勢力盤根錯節,都是一些軍功集團和皇親國戚。劉伯溫屬於浙東那一派,只是一些謀臣,掌握不了絕對權力,自然在權力格局中的分量要比李善長弱了很多。


青年史學家


這個問題其實說白了就是,朱元璋認定李善長不如自己,給你多大官,你也蹦噠不到哪兒去;而劉伯溫卻才高八斗,深不可測,朱元璋很忌憚劉伯溫,遂處處打壓劉伯溫!所以,受封時就提拔一個,打壓一個了!

從李善長和劉伯溫跟朱元璋開混之後,朱元璋心裡非常有數,李善長的才能就是個悶呲悶呲幹活的人,謀略,計策……這都不靈,而且,李善長的缺點太明顯,心胸狹窄,小心眼兒!這種人就是在朱元璋比較喜歡的人,朱元璋一眼就能看透李善長,容易控制,況且,李善長確實是任勞任怨,出了不少力,而且是朱元璋老鄉,這苦勞積累到一定量了,也就變成功勞了,就朱元璋關照家族和老鄉的情結來看,李善長被封公爵是應該的!

但是說起劉基,劉基就太厲害了,朱元璋想一宿能想明白的問題,去問劉基,劉基稍稍合計一下,就能給出不錯的方案,朱元璋特別欣賞,但是創業初期是欣賞,一旦功成,就變成憂慮了,而且,在朱元璋的心裡,總認為劉基瞧不起自己,你說劉基總讓皇上朱元璋有這些“心理負擔”,能封劉基大官嗎?封個伯爵就是在打壓劉基,不讓劉基有過大權利!

即使後來劉基都告老還鄉回青田了,朱元璋都不放心,派錦衣衛暗中盯著,你說朱元璋都忌憚劉基到什麼地步了!

李善長是苦勞➕忠心,踏踏實實;劉基是絕世奇才之人,舉手投足之間敲定乾坤,是朱元璋的智囊,但不太好擺弄,朱元璋也不咋能猜透劉基!

我是BLAH!


BLAH


因為劉基在朱氏政權中的資歷和功勳都不能與李善長相比。


首先從跟隨朱元璋的時間來看,李善長是在1354年投奔朱元璋的,當時朱元璋還只是郭子興部紅軍的一員武將。而劉基是在其原先追隨的元官石抹也先被朱元璋打敗,自己在1359年被胡大海遣送金陵、又被放回之後,才於1360年接受朱元璋的徵聘,成為其顧問。這支紅軍在發展史上有一個重大事件,就是1355年的“渡江”,從和州渡江攻佔採石、太平,打開了新的局面,明代檔案文書在記載明初人物履歷時,遇到“渡江”前參加紅軍的都會特別強調這一點。李善長作為渡江前主動投奔朱元璋者,資歷自然比朱元璋在金陵站穩腳跟後才入夥的劉基老的多了,正如朱元璋在封李善長為韓國公時所說的——“事朕最久”。


【滁州名勝醉翁亭。朱元璋在攻打滁州的路上遇到了李善長。】


就擔任的官職來看,朱元璋在太平(今當塗縣)第一次擔任一方主官——太平興國翼元帥時,李善長就是他的帥府都事——幕僚長官。此後朱元璋一路在韓宋朝廷的體系內升官,李善長曆任江南行樞密院經歷、江南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江南行省參議、江南行省參知政事等職,龍鳳十年(1364)朱元璋稱吳王時任中書省右相國,一直都是文官中地位最高者、負責處理紅軍政府的日常庶務。而劉基直到龍鳳十一年才擔任分管天文曆法的文化官僚太史令,吳元年(1367)才當上有監察實權的御史中丞。在官位上劉基也無法與李善長相比。


再看實際的功勞。李善長的功勞朱元璋用八個字概括:“供給軍食,未嘗缺乏。”這在亂世之中是非常難得的。至於後勤補給對軍事的重要性也不用筆者多說了。連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數李善長之罪而欲殺之的時候,都承認“善長能謹固自守”,並無大的劣跡,只是處世圓滑,從不積極行動,事事待朱元璋起意而後行。


還可以補充一點,雖然朱元璋說李善長“無汗馬之勞”,但李善長實際是帶過兵的。據《明太祖實錄》卷2,朱元璋在和州時一次出兵攻打周圍的山寨,恰巧元兵來襲城池,“幕官李善長督兵戰卻之,殺獲甚眾”,朱元璋大喜。可見李善長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才能,後來沒有獨立帶兵,是分工的需要。


【文成縣的劉基塑像】


那麼劉基的功勞呢?朱元璋冊封劉基為誠意伯的誥文中如此說:


“朕提師江左,兵至括蒼。爾基挺身來謁於金陵,歸謂人曰:天星數驗,真可附,也願委身事之。於是鄉里順化。基累從征伐,睹列曜垂象,每言有準,多效勞力,人稱忠潔,朕諮廣聞。”


劉基的功勞有兩方面,一是作為地方豪族,幫忙平定了處州青田一帶;二是作為朱元璋在天文方面的顧問,經常以此進言。換言之,劉基在朱元璋身邊的首要身份是一個星佔術士。當然,我們可以想象,劉基會把自己在政治、軍事上的見解寄託於天象占卜之中。但一個不負實際責任的顧問,和一個負責整個政府運轉的行政官僚,功勞孰輕孰重在朱元璋心中是自有比較的。實際上劉基在封爵上不但不如李善長,俸祿還在屢屢到各前線重鎮主持政務的忠勤伯汪廣洋之下,而汪廣洋是淮東高郵人,出身儒生,於太平歸附紅軍,在朱氏政權裡談不上有什麼鄉土背景。這可以綜合反映出朱元璋的功勞觀念。


溫長卿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隨著李文忠追擊北元,徐達、馮勝、鄧愈西征甘肅兩方面戰事都告一段落,明朝在中原主要地區的正統統治地位已經基本穩固。於是,朱元璋進行了一次大封功臣的行動。

此次,朱元璋一共封了六個公爵。這其中,李善長是唯一的文臣,而且位居第一。

在此之前,李善長已經獲得了“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録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兼太子少師、宣國公”的極高地位,此時獲封“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韓國公,參軍國事”。而且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核心人物。

在朱元璋此次所封的六位公爵中,只有徐達和李善長是“左柱國”,其他四位都是右柱國。明朝以左為尊,徐達在朱元璋出身微末之時就堅定跟隨,一路出生入死,李善長則是朱元璋的首席幕僚之一,朱元璋南下滁州即主動跟隨,給予這兩位“左柱國”的封號,顯示了朱元璋對這兩人的特別尊崇。

所以在朱元璋的臣子裡,徐達是武將第一,李善長就是文官第一了。

特別是,李善長自明朝開國以來就擔任的中書左丞相這一職務,使他在政治上成為了權力僅次於朱元璋的人物。也正因為此,以李善長為核心,以地域為區分,形成了洪武年間朝廷上兩大黨派之一的淮西集團。

既然是兩大黨派,淮西集團就必定有一個對頭,這就是浙東集團,而浙東集團的核心人物是朱元璋手下另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便是劉基。在此次大封功臣給予的待遇方面,劉基可以說是遠不如李善長的。在此次大封功臣中,除了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還有兩個伯爵。這兩位伯爵,其中一位就是劉基,他以御史中丞兼弘文館學士的身份獲封誠意伯。劉基僅獲封伯爵,實是因為他歸順朱元璋較晚,資歷不足,但他作為朱元璋幕僚的地位實際並不比李善長輕。朱元璋重要的北伐計劃,劉基就是重要制定者之一,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在明初的政治格局中,李善長、劉基併為“三大府”機構中的兩根支柱。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在中央建立中書省、大都督府和御史臺,這三個機構並稱“三大府”。其中中書省為正一品衙門,總理政務,大都督府和御史臺均為從一品衙門,分別執掌軍旅和糾察百官。李善長執掌中書省,為中書省最高長官中書左丞相(正一品),中書省中最高為左右丞相(正一品),其下為平章政事(從一品)和左右丞(正二品)。劉基則是御史臺位居第二的人物,他所擔任的御史中丞(正二品)僅次於御史大夫(從一品),而湯和的左御史大夫,鄧愈的右御史大夫,都是掛名,所以劉基實際負責御史臺。

由此可見,雖然劉基獲得的封賞不如李善長,但在政治地位上,差別並沒有這麼大。

一個公爵一個伯爵,主要是兩個人投奔朱元璋的先後和資歷問題。

當然以後他們之間的爭鬥,那是後話了。


冷兵器研究所


明代李善長和劉伯溫對於朱元璋,就像西漢蕭何和張良之於劉邦。但是蕭何和張良都順利封侯,甚至張良食邑(劉邦要分齊地三萬戶,張良只要了留縣一萬戶)還要多於蕭何(先封8000戶,後增加了2000戶)。為什麼李善長封國公之首,年俸四千石;劉伯溫只封了普通伯爵,年俸二百四十石呢?

我想從朱元璋的性格以及權利制衡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

朱元璋的成長經歷不可謂不勵志,從乞丐、和尚做到皇帝,歷史上絕無僅有。但朱元璋是一個性格很糾結的人,從他對官員的態度、對貪腐刑罰的嚴苛、從對文武功臣的忌憚,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實際上是個帝王權術很老到,而且不相信任何人的皇帝,真正的“孤家寡人”。有野史記載,朱元璋時刻靴子裡都藏著匕首,其心智可見一斑。

朱元璋分封功臣很有意思,這種有意思還體現在官員的品級上。首先,死去的都能得到優待,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死後都被追封為王,而活著的都只能做到公爵,並且一般“太師、太傅、太保”這樣的一品大員,很多人死後才能夠得到;其次,親屬待遇都比功臣高,朱元璋的兒子幾乎都封王,作為他女兒的公主們都是一品,而大臣們到六部尚書才二品官。很明顯的感覺,朱元璋並不十分想分封功臣,只是形勢所迫逼不得已才封的,後來還將大批量的功臣都殺了。

然後,我們看看李善長當時的官職,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幾乎到了文官的頂峰,手中權力無限;而劉伯溫呢,太史令、御史中丞。太史令幾乎是無關痛癢的職位,御史中丞確是言官之首,擁有彈劾之權。在明代,言官可謂是歷朝歷代最為強勢的朝代。一眾言官,想罵誰罵誰,別說大臣,罵皇帝的也不在少數,甚至還以此為榮。劉伯溫作為一個耿直的言官首腦,充分發揮了言官的優勢,一度曾經讓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喘不過氣來。

很顯然,朱元璋就是在刻意製造這種不公平,來激化李善長和劉伯溫兩派的矛盾,自己坐山觀虎鬥,最後坐收漁利,將李善長和他的丞相職位一起消滅,同時也捎帶腳幹掉了劉伯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