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理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上善若水266899


先說答案

“有物混成”

“有物”,指“道”。

“混成”,指大道鴻蒙未開的狀態。

“先天地生”,道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這句話是在說“道”是天地萬物的起點。

道的宇宙觀

華夏的宇宙觀是這樣的:

道為第一因;

道生出無,一種虛漠鴻蒙之氣,無質無象,所以無名;

無生出有,有質有象,始可有名;

有生出萬物,萬物並作,參差各態,各命其名。

道具體是怎麼演化萬物的呢?

就是《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生一”,道生虛漠鴻蒙之氣,也稱之為沖虛之氣,或者叫元氣。

“一生二”,一氣分陰陽,生陰陽二氣。

“二生三”,衝氣和陰陽二氣,一與二,合為三。這裡需要注意一下,並不是說衝氣化為陰陽二氣之後,自身就損減了。實際上,並不會有任何的損減。能損減的,則是因為不足夠虛。至虛之氣,無質無物,故損無可損,減無可減。

“三生萬物”,有了陰陽之後,陰陽二氣相合,便能夠生成出來萬物。萬物的差異,本質上只是陰陽的多少而表現出來的信息結構上的差異。光有陰陽二氣的話,還不足以可以相合。是什麼撮合陰陽二氣相合的呢?是衝氣使然。

“萬物負陰而抱陽”,形神備俱,物始以生。陰者為形,陽者為神,衝氣,為造物之機。萬物皆出於機,入於機。

這就是由道而至萬物的演生路徑。


平凡2850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出自《老子》二十五章開頭兩句。現在我在這裡附上我在《正解老子》一書對它的解釋:

  老子在這一章的開頭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在我們這個天地(宇宙)產生以前就有一個“道”的東西存在,它沒有聲音,沒有形象,我們對它看不見、摸不著,它是我們天地的母親。道就是“零”,就是我們宇宙產生前的奇點。

在這裡,我們注意到老子對道使用了“有物混成”一詞。對於“有物混成”,在這裡我要講兩方面的意思:

第一方面,“有物混成”是指宇宙萬物一開始是沒有分別地混合混同在一起的。所以當萬物一開始混合混同在一起,作為一個沒有分別和區別的道或奇點的東西時,這時我們就稱它為一。一就是統一沒有分別和區別的意思。

第二方面,“有物混成”是說產生宇宙的道是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性的東西存在的,即道是作為一個邊界為“零”的統一的整體性的奇點而存在的東西。

所以我們只有把道看成萬物混合混同為一和作為一個邊界為零的統一的整體性的奇點存在的東西,我們才能正確領會老子說道“有物混成”的意義。

因為現在有了宇宙科學,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用科學的觀點來這樣解釋奇點的“有物混成”:因為一旦有物質,物質就會因為物質引力而發生團聚集中,從而使空間彎曲而使所有物質成為一個整體。所以一開始是因為奇點具有無窮大的物質質量,從而使它的空間無限彎曲而使所有物質成為了一個邊界為零的奇點。這就是“有物混成”產生的原因。


沖天一鵠2017


如何理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一、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德經》,開篇即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但細想一下,似乎作者講的“有”與“無”其實是個人對世界的感受。因為世界太過玄妙,使個人在世界面前因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對其無可名狀。所以只以感知到的狀態“無”“有”來表述。而人們的這種表達是勉強的,就只知道說,天地出現之前為“無”;萬物出現之前,就已經有一個存在——姑且稱之為“有”的東西——這個是萬物之母。這個萬物之母,似乎可以視為“天地”了。當然,天地是按“道”運行以創造萬物的。

所以在“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之後,作者緊接著說: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意思大致是說,既然“有”“無”難以弄清,人們就應該保持無慾的常態,或者保持“中”的狀態,就是“喜怒哀樂”皆未發的狀態,在世界面前不動心不動情,一點不對世界加上主觀色彩,這樣就可以發現世界自然狀態的奇妙。在盡知世界自然狀態的奇妙後,人們應該立即反而進入有目的的認識考察世界的狀態,就是要帶著慾望或追求,帶著我們想知道的問題再去考察世界,這樣就會發現世界所遵循的“道”。

這其實基本上是在講認識的方法。

此處之“有”,可視為天地已經各施其職的原始狀態。“無”可視為天地未判、合而為一的狀態。

三、道法自然。

(一)“有物混成”是物質。

“有物混成”,“有”在此,其實是前文第一點講的“無”。即天地未判、合而為一而自主運行的狀態。

“無名天地之始”,這個“混成”之“物”其實就是“無”為“天地之始”。因此,它才“先天地生”。

它無聲無形,獨一無二,無所不在,始終運行是它的常態,它就是天地產生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條件和基本的物質基礎。

(二)“有物混成”是“道”。

作者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在這裡作者的思維顯然有一個很大的跳躍。作者在這裡,把“有物混成”的實體形狀、以及其運行的形態、運行的規律等抽象因素,混合在一起來命名,稱之為“道”。

(三)“道”是既是客觀存在,也是人們對“有物混成”的形而上的認識,也是抽象的精神成果。

其實體的狀態,是人在無慾的狀態下認識到的;而其運行規律,則是在人“常有欲”的狀態下認識到的。而“道”是這兩種認識狀態的結果的綜合結晶。

到這個層面,“有物混成的”的實體狀態,“有物混成”的規律抽象狀態,人們對它的認識結果,就三合一了。

因此,“有物混成”具有“逝、遠、反”的特徵,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者“混成”一體而無法分割。

老子的思維是很生動的,也是很深沉的,而且是跳躍的。讀《道德經》一定要慢慢悟才有味道。


水煮周易


天地生成之前是什麼呢?

當然就是混沌。

(混而未分)

其運動,變化,發展。

呈氣態。

一切未分,

世界一體。

但包含著一切的因子。

用現代的話來說,

就是奇點之後的樣子吧

因此,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運動到一定時候,

輕者上浮,為天。

濁者下沉,為地。


雲崗山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老子在《道德經》所闡述的在有天地之前的情況。

即“⊙”無。無,就是“氣”,即老子所說的“道生無,無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道生無,無生有,”

⊙中的一點孕育一,即《易經》中的陰陽。(見圖示)

伏羲王的先天八卦,一畫開天,文明肇啟。(總結了古代文明的成就。)

盤古開天地,分出天地,天陽地陰。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莊子曰:“遍天下一氣耳。”也是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以上愚見,供參考。

下圖是《易經》的示意圖及太極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