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探尋榆林紅石峽五大未解之謎——王富春

紅石峽又稱雄石峽,位於榆林城北6 裡的紅山腳下,東距易馬城50米,東北距鎮北臺1000 米,明代大邊長城從南峽北部經過。紅石峽在宋、元時期稱“紅山寺”,明代成化年間復修後改稱“雄山寺”,在清康熙年間又修改稱“鎮遠寺”,後再修原稱“雄山寺”。“水簾飛雪”為榆林明代八景之一,“紅山夕照”為榆林清代八景之一。1992 年紅石峽摩崖石刻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探尋榆林紅石峽五大未解之謎——王富春

據大雄寶殿石窟內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碑刻“創建石佛殿記”記載:“榆林會府北去十里許,有宋、元間名剎遺址,在今紅石峽北,謂之紅山寺是也。”石窟內有明、清時期修鑿的水渠,名“廣澤渠”。清同治十三年(1874),延榆綏總兵劉厚基,率兵修築紅石峽河堤、寺路、牌樓並遍栽楊柳樹。在明、清時期的每年三月三“上巳節”,當地官紳、文人、雅士在此效仿東晉王羲之,曲水流觴,把酒唱詠,於窟壁間題留下許多詩詞佳作。

紅石峽的摩崖題刻,分佈在東、西兩崖石窟間的崖壁上,現存118塊,似天然碑林。字幅大者達丈餘,小者不及楹寸;雕刻技法有陰刻、陽雕、陰陽結合的飛白書;書法藝術諸家並存,真、草、隸、篆俱全,另有滿文題刻,彌足珍貴;題刻形制以橫幅為主,兼有楹聯、條屏。豐富多彩的題刻形式,美不勝收的書法作品,被譽為“塞上碑林”。在窟內外還留存有創修殿宇、創建水磨,捐置田地、養贍、施茶及門匾等碑刻51 塊,是考察其歷史的重要佐證。

紅石峽有著深厚的人文與歷史底蘊,古今圖書記載頗多,但仍有五大未解之謎,有待後人探尋。

探尋榆林紅石峽五大未解之謎——王富春

開鑿時代之謎

在榆林文史界,紅石峽有宋代開鑿與明代開鑿兩種說法。

宋代開鑿說。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馬希龍《延綏鎮志·卷二》紅石峽:“俗傳,昔夏李繼遷葬其祖彝昌,障水別流,鑿石為穴,既葬,復引水其上,疑即此。”又水利:“巡撫餘公子俊,濬自紅石舊硤鑿石通渠”。以上“障水別流”,說明在宋時,已有石峽流水;“紅石舊硤”,說明在明代成化前,已有紅石峽了。

明代開鑿說。王正雲《老榆林史話》長城勝景紅石峽:明成化八年(1472),餘子俊任延綏巡撫,準備修長城。當時,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著一夥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夥強盜,餘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的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後,餘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渠叫廣澤渠。

筆者則認為紅石峽應該是宋代之前開鑿的,但具體開鑿時間為何時,已成未解之謎。

原有景觀之謎

赤峽臺,據明代《延綏鎮志·卷四》臺榭:“赤峽臺,即雄石峽舊勝地。榆溪自朔漠來經此入垣,沿溪樹下皆稻,自春低秋農圃者野宿不歸。然距峽咫尺先是虜叛時防或少弛,得潛入撲掠。巡撫張公守中乃集工鑿石為垣,偕副憲李公承式、總兵程公九思躬督。起西崖抵東崖,長三十五丈,甃崇臺高三丈五尺,頂闊三丈,下鑿方池道活水注之蓄以魚,又植桃杏柳千章。憲副李公有記。萬曆庚子(1600),山崩,臺亭俱廢。巡撫鄭公繕葺,稍移而北,規模弘麗,較昔有加焉。萬曆丁未(1607),巡撫塗公復加甃固,題其石壁曰:天限南北雲。”此臺遺蹟在何處,已成未解之謎,有待後人探尋。

洗心池,據明代《延綏鎮志·卷二》山川:“洗心池,赤峽臺之南”。惜今日蹤跡已難覓,也成未解之謎。

探尋榆林紅石峽五大未解之謎——王富春

西夏史蹟之謎

西夏祖墓,據明代《延綏鎮志·卷二》紅石峽:“俗傳,昔夏李繼遷葬其祖彝昌,障水別流,鑿石為穴,既葬,復引水其上,疑即此。”此墓已成未解之謎,有待後人探尋。

西夏轉兵洞,據王正雲《老榆林史話》最早的寺廟——壽寧寺:“民間傳說,梅花樓供桌下的硃砂洞通往紅石峽,是當年的(西夏)轉兵之處。”1984 年維修紅石峽東崖時,筆者親見石坡下(即“橫雲”摩崖題刻下)有一石洞,高1.8 米,寬1.2 米,方向朝南,深不可測,當時的老者說,這就是西夏的轉兵洞,後用塊石砌堵。此處是否為西夏轉兵洞,也成未解之謎,有待後人探尋。

水渠開鑿之謎

紅石峽水渠,據明代《延綏鎮志·卷二》水利·紅石硤渠:“巡撫餘公子俊,濬自紅石舊硤鑿石通渠,溉鎮城西園田達水西門。正德末(1521)渠廢,嘉靖乙巳(1545),巡撫張公子立復疏之,公去再湮。壬子(1552)巡撫張公愚以按察常公議陶磁桶通水,卻河亦未果。萬曆甲戌(1574),巡撫張公守中築石硤。丁未(1607),巡撫塗公宗濬甃磚而亭其上,遂為全鎮勝地,水循故道南注。”又民國三十四年(1945)曹穎僧《延綏攬勝》水利·雄石峽渠:“康熙三十六年(1697)榆林道佟沛年鑿石開渠,引榆溪河水至城西駱駝項止,灌田三百餘畝。次年逐次擴充,南接響岔橋北,溉田甚多。惟河水壅塞,浸至園圃,水勢氾濫,沖刷河堤,故官民協力防治,新築堵堤保障農耕最力。又乾隆年,知府舒其紳、知縣黃照,濬渠南注十五里,視昔廣闊,名其渠曰:‘廣澤渠’,民利賴之。”再有霍世春1996 年《榆林市志·水利水保志》紅石峽渠:“光緒六年(1880)開鑿普渡橋西崖底石壕,建成東西兩道渠,經多次拓修,至1949 年,西支渠經西岸石崖灌溉麻地灣灘地300 餘畝,東干渠在紅山寺北約200 米處水磨梁引水,經東岸明代所鑿石洞石壕,跨北嶽廟三道溝至官井灘,灌田800 畝。”

2012 年底到2013 年初,筆者兩次實地踏勘了紅石峽東、西水渠。東水渠的源頭在紅石峽的北峽,現大壩南側西壁,水面上鑿有進水石洞,水流一直向南,或穿壁鑿洞或外鑿石壕,直至下游轉彎處的二壩,全長500 餘米。之後再轉向西為土山,全長600餘米,遺蹟不明。再由北走向南,可見鑿開的石壕遺蹟,連接到紅石峽(南峽)西壁,長133 米。在二壩南側可見南壁開鑿的水渠,經水磨房後西流,又鑿石壕長200 餘米,到紅石峽東壁,在石窟內鑿水渠,全長約107 米,出紅石峽向南開挖水壕,渠水流到榆林城西溉田。

筆者經分析史料和現場調查認為,明成化八年(1472)餘子俊所開鑿的水渠,是從紅石峽北峽開始到南峽西崖水渠,全長1200 餘米。明萬曆二年(1574),巡撫張守中,始開紅石峽東崖水渠。正確與否,有待後人探尋。

水上泛舟之謎

據明代《延綏鎮志·卷八》記載,明嘉靖年,舉人馬希龍律詩《八月望日泛舟赤峽二律》,其中有一句:“飲到夜深衣不解,溪頭醉臥小舟回。”又據清康熙十二年,譚吉璁《陝西延綏鎮志·卷六》載有清代高光祉詩“泛舟紅石峽”,其中有一句“更憐賓從好,詩賦滿回船”。從這兩首詩中,可印證紅石峽在明代晚期、清初期,峽內可泛舟。到了清代中期後,眾多詩句中再無“泛舟”一詞出現,可見因歷史風貌的改變而使這項優雅的水上活動消失。

紅石峽還有許多問題需進一步考證:如紅石峽現存35 個石窟,只14個有名稱,其它窟的定名為何,窟內原有哪些造像?哪幾個窟是僧舍?原地祗為何改為娘娘殿?史料、碑記中記載有祖師殿、關帝殿,它的位置在哪?為何在紅石峽要開鑿觀音堂、觀音洞、觀音閣,三者有何不同?為何於明嘉靖丁酉年(1537)在紅石峽召開凱旋大會?(一般在榆林城內的凱歌樓召開)以上問題還需深入研究,不懈探尋。


陝北故事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感謝閱讀,收藏、轉發。歡迎大家踴躍投稿,評論區說出對文章的看法,小編會認真看大家的意見,及時做出調整。讓“陝北頭條”更加完善、積極健康、正能量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