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过低的压力对成长不利

过低的压力对成长不利

鲁稚|文

鲁稚的阳台(ID:luzhi66)

过低的压力对成长不利

看到电视里一个新闻,国外一群研究者将两只猴子绑在特制的机器上,动弹不得,猴子的手臂分别和机器手绑牢,要吃东西,必须操纵机器手去抓取。饥饿的猴子不断去尝试,几天下来,居然学会了操纵机器手,把食物送进自己嘴里。

试验很残酷,但也得出了一个有价值的结论,学习很多时候是被迫的,在困境中,生命的潜能会得到更充分的开掘。

其实,人就像一部完美的机器,各种产品都是按需生产。

譬如血液,只要不是失血太多,很快就会恢复到失血之前的水平,不多也不少,正好满足身体的需要。譬如哺乳,婴儿吃多少,母乳就产多少,婴儿不吃了,母乳也就停止供应,断奶其实就是掐断婴儿的需要。再譬如钙,骨骼必须有一定的压力才会生产足够的钙,所以,多运动就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同样的道理,靠过强的运动或节食去减肥,必然反弹,因为你不可能让它成为常态,不可能坚持下去,而身体适应了剧烈运动所需的大量消耗,生产能力就会增强,一旦运动减少,消耗降低,生产能力却没有相应降低,就会供过于求,反而造成热量积压。

身体需要刺激,能量需要消耗,不然人就腐朽了。有需求才有供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他身上蕴藏的各种能量都要用,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身体的,只有用,才能生产得更多,也才发展得更好。

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而忽略了过低的压力同样对成长不利。过低的压力、不充分的刺激,使得精神上的紧张度不够,处于惰性状态,人就容易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效率降低,潜能更是得不到发挥。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冒险让孩子更安全,因为在冒险的状态下,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对危险有更高的警惕,人天生的自我保护机制得到发挥,孩子就能够避开危险因素,反而更安全。想想也是,生活中大多数的伤害事故往往都出于大意,而大意往往就与对危险因素的感知不强有关。适度的刺激对孩子身心的发育是有好处的。

孩子自己其实也是欢迎压力的(当然,是适度的压力,难就难在“适度”二字上),只要去儿童乐园看看,那些在游戏中刚刚经历了小小冒险的孩子,他们的脸上那种兴奋的笑容,你就可以感受到完成挑战之后的巨大愉悦。

在学习上同样也是如此。记得儿子李鲁在小学五年级时,面临小升初的压力,需要去考一个公共英语等级证书。他当时英语很烂,在班上也只是中等成绩,从来没去上过课外班,一起步就是考级,压力很大。但形势所逼,没有办法,硬着头皮报了个冲刺班。

接下来的冲刺岁月,真是用汗水浸泡出来的。备考的过程,从五月到九月,整整一个夏天!暑假,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从一点半到五点,三个半小时,别的孩子在家里吹空调,吃雪糕,看电视,玩游戏,他却坐在教室里学习,连空调都没有,一学就是三个半小时。

在那段北京最热的桑拿天里,每周至少有三次,整整一个下午,我们一点钟出门,五点半回家,顶着烈日,骑自行车去,骑自行车回。确实很辛苦,有的孩子还中暑了。可儿子从无怨言,最大的要求就是买瓶可乐,冰镇的,有了这瓶冰镇可乐,他就满足了,来去都乐呵呵的。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三个多月里,他经历了从完全听不懂,到渐渐能听懂一部分,到最后怀着“不管结果如何,参加了,就是胜利!”的心情去应考,虽然最终的结果只是口语过关,笔试还是差了2分,没能拿到证书,但几个月的努力,他收获的不仅仅是英语水平提高一大截,更重要的是多了一种人生体验,他自己很自豪,从此就有了信心,就迈过了惧怕英语的这道坎。

人最大的满足,就是经过艰难困苦之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奋斗虽然是苦的,但最终却能让人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体验到充实的快感。就像那些探险者、攀岩者、极限运动者,在生死的边缘,在极度的疲惫和恐惧之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美丽。

没有压力、没有奋斗的人生是苍白的。那天考完英语出来,骑车在大路上,风迎面吹来,儿子说,特别高兴,特别畅快,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回家我把他贴在墙上的“拼了!!!”两个字揭下来,好好收藏。这次备考,是他成长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他突然就成熟了,有了自信,有了拼搏的劲头,在精神上开始强大起来。人的成长总会有一些关键点,也许是学习,也许是游戏,也许是朋友,也许是突发事件,总之,非要经历一些特殊的事情,才能引发心智的顿悟和飞跃。

过低的压力对成长不利

人犹如一个能量场,如果能量淤积,形同死水,不仅活力降低,心情也不会畅快。过于安逸的环境并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他没有机会验证自己的能力,感受自己的强大,从而拥有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愉悦。

所以我说过低的压力也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当然,压力过高也不行。那么,这个度怎么把握呢?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人对自己心甘情愿做的事就能倾力付出,无论过程怎么艰难,后果怎么严重,都有极强的承受力;而对不情不愿的事就会怨天尤人,既享受不了过程,也负担不起结果。同样的事情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意义是不同的,只有了解自己的孩子,才可能知道他能承受什么压力,能承受多大压力,从而选择适合自己做的事。

其次,要了解自己。有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做某件事,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要求到底是出于孩子的需要,还是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如果是出于父母的需要,孩子做这件事只是为了满足父母,那他的内在动力不足,对挫折的承受力自然就会降低。

譬如上面提到的李鲁小时候为了考级而学英语,一开始之所以特别艰难,是因为他以前从来没上过课外班,基础太差。而之所以一直没上课外班,是因为他一直没有真正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内心里一直抵触上课外班,我引导了几次不成功,就不再强迫。但到了五年级,小升初大战迫在眉睫。当时他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就是中学要考到城里去(我们那时住在北京的郊区,他上的也是郊区的小学),他班上几个要好的朋友也有同样的愿望,大家相约一起去考,这就需要成绩。于是,他下了狠心,同意报班。但没想到,报班还需要面试。面试他发挥不好,出来后半天都不愿说话。第二天,其他几个小伙伴已经接到录取电话,他却没接到,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某种严酷。第三天,电话来了,录取了。当我到学校去接他时,告诉他面试已经通过,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又要辛苦了,暑假玩不成了”,而是和那几个小伙伴抱在一起,跳着嚷着“考起了!考起了!”我想,在那一刻,他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作好了吃苦的准备。

只有了解孩子,又了解自己,才能保证我们所给予孩子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那么,哪怕是压力,是一些看上去可怕的事,也是出自我们的善意,孩子会理解,会接受,会尽他自己的努力去做好。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既放手又支持。

放手是因为相信孩子,相信人的天性都是向上的、向好的,相信孩子不会故意不努力,故意不学好,故意不受人尊重,故意不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会尽力做到最好,我们只需要相信。

支持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凡人,都会累,会伤,都需要切切实实的扶助。譬如李鲁那次学英语,我不能代替他学,学习的压力是只有他自己承受的,但我可以给他买瓶冰镇可乐,表扬他学得认真,有进步,和他聊聊班上有趣的事,让他觉得学习也是好玩的。最后当他只差2分没有拿到证书时,我兴高采烈地给他准备了一桌好菜,我们一边吃,一边回顾他几个月来的不容易,为汗水的挥洒而庆贺,“从那么低的起点开始,能够参加,能够去考,就是胜利!”完全的信任,完全的接纳,这就是我所能给予他的最大支持。

孩子的承受力有时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教育不是不能给孩子压力,而是要看这压力是个什么样的压力,他愿不愿意承受,以及他能不能够承受得起。

作者: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随心写出好文章》《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散文、随笔集。

过低的压力对成长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