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遊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南湖島,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側的湖中有一個小島,叫南湖島,通過一座十七孔橋與東岸相連。十七孔橋是頤和園的標誌性景觀之一,尤以夕陽西下時金光穿洞的景觀著稱。橋全長約150米,寬約8米,是乾隆年間仿照北京金代的盧溝橋而建的。

遊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南湖島,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十七孔橋

橋的欄杆上精雕細刻著544只形態各異的小獅子,比盧溝橋的485只小獅子還要多很多。

遊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南湖島,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十七孔橋上的獅子

十七孔橋的東岸有一座平面呈八方形的亭子,叫做廓如亭。廓如亭始建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緒年間重修,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內每面各有一塊木匾,共計8塊,上面鐫刻著乾隆皇帝的御製詩文。

遊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南湖島,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廓如亭

廓如亭北面堤岸邊有一隻銅牛,鑄造於乾隆二十年(1755),為鎮伏水患之物。銅牛臥伏於雕花石座上,神態生動,形似真牛一般。牛背上鑄有乾隆皇帝撰寫的八十字篆體銘文《金牛銘》。銅牛鎮水是源於大禹治水的典故。傳說大禹每治理好一處水患,便鑄一銅牛沉入水中,以鎮伏水患,永不氾濫。自唐代起,改為將銅牛置於堤岸邊。

遊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南湖島,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銅牛

南湖島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島嶼,島上主要有南北兩組建築。南部是廣潤靈雨祠,俗稱龍王廟,始建於明代。“廣潤”是宋代真宗皇帝詔封西海龍王的封號,昆明湖在明代時又稱西湖,故將龍王廟稱為廣潤祠。乾隆時期掘堤拓湖時形成了南湖島,並重修廣潤祠後作為園中祈雨之所。

遊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南湖島,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廣潤靈雨祠

乾隆皇帝八十歲時曾來此祈雨,當晚便大雨滂沱。於是次日乾隆皇帝前來謝雨,改名為廣潤靈雨祠。光緒年間,慈禧太后由水路入園,在祠前碼頭下船,入祠燒香,然後再登船去寢宮樂壽堂。

遊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南湖島,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廣潤靈雨祠

南湖島的北部是涵虛堂,其前身是乾隆年間仿照黃鶴樓建成的一座三層高的樓閣,名為望蟾閣。嘉慶年間改建為一層的涵虛堂,是夏秋時節帝后賞月的絕佳之所。乾隆皇帝曾在此檢閱香山健銳營的水軍操練。光緒年間重建後,慈禧太后曾在此效仿乾隆皇帝檢閱水師學堂的水操戰船和陣法操練。

遊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南湖島,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涵虛堂

站在南湖島上遠望昆明湖對面的佛香閣和萬壽山,顯得十分巍峨壯觀。可惜天氣不太好,霧霾比較重。

遊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南湖島,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遠望佛香閣

在南湖島上還可以遠望仿照杭州西湖蘇堤而建的西堤,景色也是十分美麗。

遊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南湖島,看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

遠望西堤

南湖島確實是欣賞頤和園景觀的絕佳之處,北望佛香閣和萬壽山,西望西堤和玉泉山寶塔,東面是如長虹般臥於碧波之上的十七孔橋。南湖島上綠樹成蔭,廣潤靈雨祠和涵虛堂掩映其中,自然與人文景觀可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確實是來頤和園的必遊之地。

本文為遊覽頤和園的系列文章之一,由天涯色影人原創,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