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為什麼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清廷卻饒他不死

1910年,27歲的同盟會成員汪精衛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事後被捕,判處終生監禁。在獄中起初決心以死報國,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此後受肅親王善耆軟化,意境為之一變。清朝對待造反叛亂者一向殘酷,如戊戌六君子用鈍刀梟首,徐錫麟被掏去心肝炒著吃,就連女英雄秋瑾也是被判了一個斬立決。那汪精衛刺殺當朝最高統治者,這種罪行凌遲梟首都不為過,那為什麼汪精衛在獄中呆了一段時間就被赦免了呢?

為什麼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清廷卻饒他不死

汪精衛

清廷在來自革命思想的衝擊下統治變得岌岌可危,於是作出一些列改革,正在搞預備立憲,其中就包括了現代化警察制度的建立以及司法制度的改革。即使是刺殺最高統治者這種事情也得通過司法系統處理。

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親自審理此案。肅親王是清朝建國元勳八大世襲王室的第一家,是當時清廷中頭腦見識過人的少有人才。肅親王看到從汪精衛身上搜繳的三篇汪精衛的親筆手稿《革命之趨勢》、《革命之決心》、《告別同志書》之後,感慨萬分,非常佩服汪精衛的人品見識,更佩服汪精衛為革命獻身的精神。肅親王對清廷的腐敗也感到深惡痛絕,所以對革命黨人的反叛行為也十分同情,他後來說∶“如果我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所以肅親王就勸說攝政王載灃不要殺汪精衛,否則會使革命黨更加同仇敵愾。載灃採納了這個建議。所以就判了一個汪精衛“誤解朝廷政策”的罪名,可以原諒,判處終身監禁。

為什麼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清廷卻饒他不死

溥儀和載灃

載灃上臺後急於實行改革挽救飄搖中的大清王朝,希望能改革成德國的君主立憲制來維持統治。按照載灃的設想是清朝皇室力量和江南士紳、海歸派和解,聯合組成政府,平衡各方面力量。所以載灃急於獲得革命黨的和解,釋放善意希望能平息下革命黨蔓延的勢頭,同時也顯示自己壯士斷腕的改革決心爭取民意。

為什麼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清廷卻饒他不死

所以清廷不殺袁世凱的根本原因還是統治動搖,殺兩三個革命黨無益於平定革命,反而會激化矛盾,所以清廷也只能給自己留條後路。

後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順應民意釋放了汪精衛。經過此次死裡逃生之後,汪更加珍視自己的生命,日後當漢奸有了思想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