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太原在歷史上叫什麼名字?存在多少年了?

新知傳習閣


太原,是一座擁有4700多年曆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

遠古時期,華夏分為九州,太原地處九州之首。相傳,上古時期,堯、禹都曾建都晉陽。



周成王桐葉把其弟叔虞封到太原史稱唐國,叔虞之子燮父將太原改稱晉。因此,“唐”、“晉陽”都曾為太原的名稱。

《春秋》中記載:晉平公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41年,晉國大夫荀吳帶領軍隊大戰狄人(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也指當時的少數民族地區。)狄人被戰敗的地方為大滷。這個“大滷”就是太原。



公元前497年,趙簡子命其家臣董安於在太原修建了堅固的軍事城堡,汾河舊稱晉水,太原城因建於晉水之南,故曰晉陽城。太原由此建城。三家分晉後,趙襄子以晉陽都城,建立了戰國七雄——趙國。

三國時期,司馬懿之子司馬昭被封為晉王,封於“幷州”,因此其後立國號為晉。那個時候的太原就是“幷州”。

五代十國時期,前秦苻丕在晉陽稱帝。那個時候的太原還叫“晉陽”。到了高歡、高洋父子以晉陽為基地,建立東魏、北齊。太原在這個時期被稱為“霸府”、“別都”。



到了隋朝統一中國,隋煬帝在登基前被封太原,時稱“晉陽”。隋煬帝登基後,坐鎮太原的唐王李淵在晉陽起兵,建立了唐朝,李世民被稱為“太原公子”。此時的太原被唐朝稱為“北都”、“北京”。

到了宋朝,由於統治階級聯想到太原是高歡、李淵及五代三皇的龍興之地,因此又把太原叫做出真龍天子的“龍城”。

綜上所述,太原歷史上的名稱有:晉陽、唐、大滷、霸府、別都、北都、北京、龍城等。


太原晚報


太原在歷史上稱謂很多,有:大夏、夏墟、大滷、太原、晉、晉陽,在遠古太原的這六個名字中,有的流傳至今,有的沉入了歷史的谷底。

太原多別稱,人們最樂道的是“晉陽”和“幷州”。晉陽,《水經·晉水注》謂“城在晉水之陽,故曰晉陽矣”。其沿革前已述其詳,由肇建始,至隋唐達於鼎盛,持續發展15個世紀,直至宋初被人為墮城前,曾長期為太原郡、太原府治,以至被兼稱“太原”。它即是與原晉陽太原府僅一河之隔的唐明鎮新建太原的前身,人們以晉陽為太原的雅稱,是很自然的。今太原地區的晉陽堡、晉陽湖、晉陽飯店等,皆取義於古晉陽城。

幷州、並:《周禮·職方氏》說大禹治平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幷州其一,地當今河北中部及山西中北部。《晉書·地理志》謂“而云並者,蓋以其在兩谷之間也”。漢魏迄唐宋沿古制長期置幷州;歷代轄地參差而漸次緊縮至汾河中游,治晉陽太原府。待到幷州的建制早已撤銷,依然被習慣地呼作“幷州”。明江南詩人浦源《幷州寒食》:“夢人故國千里遠,覺來寒食在幷州。”唯其如此,至今幷州被用作太原的別稱,而又以太原簡稱“並”。新聞報道常有“……抵並”、“……蒞並”,意謂他們抵達太原。今太原的“幷州路”、“幷州劇院”。“幷州飯店”等,亦蓋出諸此。
古來太原還有大夏、夏墟、平陽、大滷等稱謂。
大夏、夏墟:這兩個名字其實是一個概念。《左傳》昭元年(前541)“遷實沈於大夏”。杜預注:“大夏,今晉陽縣。”何以太原又名“大夏”?《帝王本記》說“禹自安邑都晉陽,至桀徙都安邑”。這就是說,既然夏禹曾以晉陽為都,那麼稱晉陽為“大夏”自屬順理成章的事。墟者,故址,故城。《廣雅·釋詁》:“墟,尻(地,居)也。”王念孫疏證:“邱、墟皆故所居之地。”《戰國策·齊策六》:“破萬乘之燕,復齊墟。”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三臺即景》:“城郭成墟人傑在,同趨新廈話離衷。”一言以蔽之;夏墟與大夏系同義異稱。
平陽:據《帝王世紀》,帝堯做天子前曾居晉陽,做天子後建都平陽(今臨汾)。世代相傳“堯都平陽”,亦便稱其故居做“平陽”。
大滷:《春秋》昭元年(前 541):“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滷。”杜預注:“大滷,大原晉陽縣。……《穀梁傳》雲:'中國曰大原,夷狄曰大滷。’”所謂“號從中國,名從主人”。夷狄何以稱“大滷”?因為古來晉陽汾東多鹽鹼斥鹵之地。據《元和郡縣誌》卷13記載,晉陽汾東直至唐代井水還鹹苦不能食飲,要靠渡槽“晉渠”吸引汾西的晉水供吏民之用。至若古來周邊夷狄旌稱“大滷”,而中國華夏族稱“大原”偏不稱“大滷”,系出於“鹽鹼斥鹵”既不過是晉陽的個別局部,在偌大晉陽地區並不具有代表性;又所宣揚者非屬一方真善美方面,人們不喜歡它。
太原形勝在晉祠,太原靈脈在晉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葉,天書掌文。禮以成德,樂以歌薰。天子無戲,唐有其君。”這是南北朝時期流落北國的大詩人庾信寫的一首《成王刻桐葉贊》。詩中描述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桐葉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封叔虞於唐。叔虞施政有方,國富民強。叔虞傳位於其子燮父,改國號為“晉”,這便是晉國的由來。
因為在上古時代,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國,隋末起兵於太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得天下以後,把新興的國家命名為“大唐”,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後裔為榮,甚至把大片華人聚集地命名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發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太原故國、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門、九邊重鎮、晉商故里……“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幷州是故鄉。”只要來過太原的人,都會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之中。
太原,是 國北方的文明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交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十萬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義井和東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又告訴 ,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殷商時太原為古國北唐,考古學家曾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商代的文化遺址,定名“許坦型文化”。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設置了太原郡,郡治晉陽。漢代幷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幷州之始,太原簡稱“並”亦來源於此。是時,太原已成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南北朝時,晉陽又是東魏和北齊的“別都”,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國的第三大城市,地位僅次於長安和洛陽。強盛的唐王朝發祥於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遂以“唐”為國號。唐代初期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戰亂的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於舉國,傳為“龍城”。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趙光義滅北漢,焚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為廢墟。一座歷經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遭到徹底破壞。三年之後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北四十餘里的唐明鎮重新崛起,嘉佑四年,設太原府治。金、元時代,太原城飽經戰亂。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為晉王於太原,遂因此擴建太原城,成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明、清兩代,太原經濟迅速發展,其礦業、商業、手工業,對全國的經濟影響很大,有“晉商執全國牛耳”之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